茵陳:好吃常見的一種野草,有人開發製茶釀酒,情況如何?

茵陳,是農村常見的一種野草,分佈極廣,大江南北,無論是田間、路邊,還是山坡、河畔,隨處可見它的身影。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既不好看,也不珍貴的植物,卻有著難得的藥用價值。因此,有人也試圖開發它的市場價值,情況如何呢?

大自然的饋贈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對於茵陳,這句俗語基本概括了它的一生價值。三月初的茵陳價值最大,此時不僅是一種藥材,還可以採集當菜吃。過了月,茵陳就成蒿子,難以下嚥;到了夏天就是一堆草木灌了。

茵陳:好吃常見的一種野草,有人開發製茶釀酒,情況如何?

茵陳為菊科、蒿屬的植物。古書《本草拾遺》載,所謂“茵陳”,是以其經冬不死,因舊根而生新芽,而故曰名“茵陳”。要說其價值,科研顯示,茵陳富含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20餘種氨基酸,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茵陳嫩苗與幼葉可入藥,中藥也稱為“因陳”或“綿茵陳”。對茵陳藥用已久,如東漢末年神醫華陀,就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疸病。《本草經疏》載,主治“茵陳,其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在《名醫別錄》也記載有茵陳:“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痛,去伏瘕”等內容。

茵陳:好吃常見的一種野草,有人開發製茶釀酒,情況如何?

而食之茵陳的體驗,宋代就有記載了,“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而香”。三月初乍暖還寒,茵陳經歷凌冬,葉呈灰綠泛白,質地綿軟如絨。此時或採茵陳嫩芽,或連根挖出,清洗一新,蒸菜、拌麵、油熗、做窩窩頭,怎麼做都好吃。

穿過千年,如今這一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仍是一道特別令人迷戀的“野”味。

產業化難叫座

隨著人們的保健意識增強,茵陳市場需求有所增大,在網上,銷售茵陳的一年四季都有。需求的增加使一些人嘗試專門種植,也有人以其開發相關產品,如炒製茶葉,釀酒等。

在全國蔬菜名城壽光市,羊口鎮李姓一農民2018年投資十幾萬元購買一套炒茶設備,以每斤1.8元的價格收購2萬斤茵陳芽,通過洗、揀、炒、烘等程序,製作出第一批1600斤茶產品。這種茵陳茶原料全部來自野外,通過炒制的比直接晾乾的茵陳,更接近茶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田野的芬芳”。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市場銷售並不理想。

在某寶,冠名茵陳茶銷售的不乏人在,包裝各異,價格從每500克25元到每100克56元的均有,不過銷量多在幾十上百,月銷量鮮見有上千的記錄。同為茶品,龍井、毛尖、鐵觀音等茶葉品種,月銷量幾千件的比比皆是。

茵陳:好吃常見的一種野草,有人開發製茶釀酒,情況如何?

茵陳酒配方較早被收入《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中也稱茵陳酒為上品。民俗學家胡青在《老俗事》中稱:“北京人歡度除夕,必以茵陳酒為第一佳釀……”

茵陳釀酒雖然歷史悠久,不過,作為酒劑中藥,茵陳酒上市必須經食藥部門嚴格審批,目前市場上並不多見。雖然近年也有企業曾試圖恢復茵陳酒,但市場反響冷清。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看出,一方面茵陳屬於微苦寒之品,是藥三分毒,茵陳茶並不適合所有的人群飲用,且不宜長期連續進行服用;另一方面茵陳雖有一定的藥食同源性,但並沒有入列《藥食同源目錄》,其藥用價值替代品較多,也不具有稀缺性。同時,以此製作茶葉,16斤茵陳芽方能炒出1斤茶,其生產比價優勢遠低於種植蔬菜、瓜果、茶葉等,而市場說服成本卻遠大於它們。因此,目前茵陳產業化尚難以在市場上有大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