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亞洲風潮」而起國際影壇吹起中國風

亞洲風在近年是影視大趨勢之一,中國元素所佔比重亦愈來愈明顯。今年迪士尼的重頭鉅製之一,是成本超過兩億美元、因安全事件而延期上映的《花木蘭》。

伴隨「亞洲風潮」而起國際影壇吹起中國風

《花木蘭》:中式題材西式包裝

這部內容改編自中國民間傳說的好萊塢電影也大膽起用了全華人演員班底,包括劉亦菲、鞏俐、甄子丹、李連杰等,這明顯跟以往大不相同。過去華人或亞洲演員在絕大部份在好萊塢大製作中,即使戲份再重,都只能擔當配角,頂多發揮綠葉作用。今次華人演員在大製作擔正大旗,對全球觀眾而言有一定新鮮感,同時反映片商對華人明星的信心及重視。

相對而言,2016年張藝謀進軍好萊塢而執導的奇幻片《長城》,即使故事背景設於中國,但仍離不開外國人主導——由好萊塢影星麥迪文擔正,劉德華、彭于晏等「華星大牌」都要讓路。同年,甄子丹在《俠盜一號:星球大戰外傳》中,雖演出瞎眼的高手,惟到底也只屬配角。不時被觀眾戲稱有「景甜宇宙」的景甜,在2017年的《金剛:骷髏島》、2018年的《悍戰太平洋:起義時空》等大製作裡,不斷亮相的她也僅有花瓶功能。再數下去動作影星成龍早年也主演過多部好萊塢作品,好像《尖峰時刻》系列、《上海正午》系列等,他固然是男主角了,不過,大多數安排另一位西方演員擔任拍檔,未算「獨當一面」。

伴隨「亞洲風潮」而起國際影壇吹起中國風

迪士尼不是首次將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經典故事搬上銀幕,1998年就曾推出動畫電影,當時美國票房大收1.2億美元,並在2004年推出續集。今次迪士尼以真人電影重新包裝,除了炫目的動作場面外,另一重點就是中國文化元素。雖然,片中角色以英語溝通,但故事核心還是華人的孝道精神,在大片中向環球觀眾闡釋中國傳統價值觀,相信是本片一大焦點所在,料為地球各個角落的觀眾上一堂華人文化通識課。

世界影壇尤其是好萊塢愈來愈重視華文元素,龐大的中國市場固然是重要考量。事實上,中國市場近年電影票房也屢創新高,如國產片《戰狼2》在內地大收逾56億元,反映票房需求極具潛力。好萊塢電影想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如去年榮登全球史上最賣座電影《復仇者聯盟4》,內地票房達42.48億元,無疑為該片衝刺紀錄作出莫大貢獻。

伴隨「亞洲風潮」而起國際影壇吹起中國風

不但需求面如是,好萊塢的供應面也見中國化,上文提到的「景甜現象」固是一例,不少電影還毫不忌諱屢見內地品牌「殖入式廣告」,如《天煞地球反擊戰:復甦紀元》就呈現牛奶品牌蒙牛、通訊軟件QQ等硬入情節,背後無疑含商業計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