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接上篇《 》

【牛党先行兴起】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牛僧孺在李逢吉推荐下进入宰相班子,随即把在外的李宗闵调回长安任中书舍人,既有牛僧孺这位宰相帮忙,又有宦官势力背后撑腰,李宗闵官位一路上升,到了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李宗闵也进入了宰相班子。

牛僧孺这人为官也算廉洁,不愿意成为李逢吉和宦官势力的傀儡,主动外出到地方上为官,后来李逢吉也被外放出京,李宗闵成了“牛党”的领袖。

几乎与此同时,裴度也推荐一直在外的李德裕入朝为相,但李宗闵既然为相自然就不会坐视,李德裕回京不到十天就被李宗闵和宦官势力合伙排挤出京。之后李宗闵再次把牛僧孺调回长安进入宰相班子,开始了“牛党”权倾朝野的时期。

牛、李权赫于天下”,“二人唱和,凡德裕之党皆逐之”。(《旧唐书》)

包括裴度,虽然对李宗闵有过大恩,但政治观点不同,又推荐了李德裕,李宗闵也寻机排挤裴度离开了长安。

李宗闵、牛僧孺把他们的同学、同年、同榜大多提拔到高位,当时长安城中流传一句话,“门生故吏,不牛则李”,李就是李宗闵,牛就是牛僧孺。

围绕李宗闵,除了牛僧孺之外,还有一大批人。宰相级别的包括杨嗣复、李珏等人,另外还有号称“三杨”的杨虞卿兄弟三人也在关键岗位,形成了一个以李宗闵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当时最聪明的一个人是白居易,他的妻子是三杨之一杨颖士一族的,天生的“牛党”成员,但同时又一直与“牛党”对头裴度、元稹等人交好,为了避免麻烦,索性一直在外为官,这才得以安享晚年。

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牛党,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儿】

既然李宗闵是依附宦官起家的,自然就不会支持唐文宗除去宦官的想法。同时,他们的主和思想决定了他们对唐王朝的藩镇问题毫无建树。

太和四年(830年),另一位宰相宋申锡被宦官诬陷谋反的时候,李宗闵一言不发,牛僧孺反对也非常微弱,宋申锡在其他官员求情下勉强保住了一条命,被贬出京。

太和五年(831年),幽州镇下属将领驱逐节度使,牛僧孺认为“范阳得失,不系国家休戚,自安、史已来,翻覆如此。”史书上记载的牛僧孺原话都是这个调调,意思是幽州得失不是国家大事,而且这种事情早就有,你皇帝应该习惯。又说需要依靠幽州兵抵御契丹和奚族,只要授予节度使称号,幽州就能完成这一任务。

这简直不像一个宰相应该说的话,如果藩镇都能守土安民,要国家干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此提出了批评,“

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

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堂堂宰相牛僧孺写的传奇志怪小说《玄怪录》)


太和六年(832年)发生的维州事件,是牛党主和观点的充分反应,也造成了牛党彻底失去了唐文宗的信任。

当时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吐蕃维州守将献城投降。维州是唐、蕃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这座城市,双方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这次不战而得,唐王朝在蜀中的战略局面有了很大改观。

但朝中是李宗闵、牛僧孺为相,一来是为了反对李德裕,二来也是牛党一贯的主和战略,不顾吐蕃先破坏盟约攻打唐王朝的事实,以国家应该遵守盟约为由,让李德裕不接受维州投降,并送还维州投降兵将。

送还那日,吐蕃当着唐军的面,把维州降人及家属三百余人全部诛杀,无论男女老幼,其中尚有婴儿,吐蕃士兵用枪槊抛掷,周边唐军无不流泪。

这件事情的是非对错后人一直有争议,支持牛僧孺的代表是司马光,他对藩镇持的是维护国家权威态度,但在对外方面却用“义、利”来定义此事,认为李德裕求利,牛僧孺守信是“义”。

这就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标准,对内维护朝廷统治,对外姑息求和,这也是宋王朝积贫积弱三百年的重要原因。

当时唐文宗对此事后果并不了解,但事后经李德裕等人反复解释,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唐文宗曾质问牛僧孺等宰相“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你们这些宰相是不是在致力于天下太平?

牛僧孺竟然回答:现在周边蛮夷没有入侵,百姓不至于流离,这也算是小康了,皇帝您对太平要求太高了,我们做不到。

既然做不到,你们就不要当宰相了,不久牛僧孺罢相外放,李德裕入朝为兵部尚书。

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双方一次和解机会】

这时“牛党”已经失势,李宗闵虽然还在朝中为相,但牛李二人已去其一,李德裕刚刚入朝位置不稳,是李宗闵与李德裕和解的最好机会。

牛党成员当中也有一批相对公正中立的,就有人建议李宗闵与李德裕和好。此人是之前著名宰相杜佑的孙子杜悰,也就是诗人杜牧的族兄,是靠门荫出仕的,牛党也并不全是进士。

杜悰先建议李宗闵推荐李德裕当一次进士主考官,这是牛党这些标榜进士出身人的传统地盘,如果这样做了,确实是和李德裕和好的象征。但李宗闵想了想,如此的话当年几十个进士都要认李德裕当“座主”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于是拒绝了这个建议。杜悰又建议推荐李德裕当御史大夫,这是比各部尚书要高一个层次的重要职位,这次李宗闵同意,杜悰就高高兴兴的去通知了李德裕。

李德裕也看出来这是个和好的信号,很高兴的接受了李宗闵的好意。但李宗闵与他的其他亲信商量了此事,又反悔了,放了李德裕一个鸽子,也使他们的关系再无缓解。

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双方积怨越来越深,已经纯粹变成了对人不对事,包括李德裕后来也办了一件错事。

唐文宗后期,李德裕接替牛僧孺任淮南节度使,到任后上奏库房中有钱帛四十万贯匹,实际上有八十万。这是当时的惯例,新官到任都会把拿到手里的钱帛拦腰砍一半,作为上任之后的不可预见费。这也不是对前任的指责,一般都说这个差额是前任已经离任、后任尚未到位时期花用的。

这时牛僧孺上奏说数额不对,唐文宗派人重新清点,结果确实是八十万。李德裕只得说刚到淮南情况不熟悉,被下面官吏蒙蔽,请求处分。虽然唐文宗没出处罚李德裕,但李德裕也是大失颜面。

这就是双方多年积怨造成的,智慧如李德裕也会被情绪左右犯错误。

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党争使唐文宗无法依靠文官,只得任用小人】

这时已经是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入朝为相后很得唐文宗信任,李宗闵被外放出京,清除“牛党”党羽的行动也很顺利。

但李德裕与唐文宗也有政治方面的分歧,尤其是在宦官问题上。

唐文宗受制于宦官多年,一门心思想优先解决宦官问题,杀光了宦官自己才能成为一言九鼎的皇帝。

但李德裕延续了李吉甫、裴度等人一贯的行事风格,认为树立中央权威要从藩镇入手,不赞成采取激进方式解决宦官问题。

于是,李德裕也不符合唐文宗的要求,加上当时唐文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李训、郑注两个小人,李德裕被外放出京,又召李宗闵回朝为相。结果李宗闵回来之后把李德裕贬斥的党羽又全部复职,唐文宗大怒,“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又把李宗闵外放出京,李训、郑注二人成了当时朝中仅次于宦官势力的掌权派。

文官主战、主和两派都被清理一空,但也正因为此,李德裕、李宗闵、牛僧孺等人都躲过了太和九年十一月的甘露之变。

如果这几个人当时在朝中,虽然各人政治观点有差异,但都会制止唐文宗的过激行为,在处理突发事件上也能做到大致平稳,不会让宰相及大批官员被宦官屠杀的悲剧发生。

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但历史不会改变,甘露之变还是发生了。

如此大的历史事件,唐王朝的重要支柱力量——文官体系,因为党争而没有发挥丝毫力量,造成了唐王朝宦官专权局面再也无从挽回,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都要为此负责,李宗闵是其中最大的责任人。

李牛二人掌权期间,除了结党、依附宦官、主和之外,还真没什么太多的恶事,所以这只能算是党争,而算不上奸臣。尤其在宋代,司马光等很多知识分子认同“牛党”对外妥协的政治观点,牛党一直没有被彻底清算。

牛僧孺此人道德操守方面挑不出什么毛病,即使李德裕在唐武宗期间掌权也没法对牛僧孺下手,牛僧孺也是老老实实在洛阳与白居易等人安度晚年,善终。

李宗闵性格偏激,行事也有很多问题,李德裕掌权后找了李宗闵的毛病,贬到郴州(先湖南郴州)任司马小官,并在几年后死在那里。

李德裕是最悲剧的一个,唐武宗时期得到皇帝信任,辅佐唐武宗实现了会昌中兴,被后人誉为晚唐最杰出的政治家。但之后的唐宣宗对李德裕非常反感,加上一些小人作祟,李德裕被连贬五次,最后在崖州去世。


唐代牛李党争始末(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官势力成为宦官附庸

(李德裕)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