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都有一點“自私”


好媽媽,都有一點“自私”

01

自私是一個人的一種特徵,從道德倫理上來看,自私這個特徵是不被社會大眾所認同和接受的。

我們會質疑自私的人不是一個好人,自私的人會讓大家引起反感,從而讓家人或者家庭蒙羞。

但是自私這個特徵真的那麼不堪嗎?

仔細想想人的本質是傾向利己的,只是我們接受了一些教育或者思想的重塑讓自己變得不那麼自私,但其實本身自私並沒有錯,只是當它給別人帶來不便利的時候,它就成為了一個錯誤,但是如果它並沒有給別人帶來不便利,那這個自私不就沒有問題了嗎?

一個自私的女人和一個好媽媽這兩個身份特徵可以同時存在嗎?

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這個自私的媽媽如果並沒有給孩子帶來一些不便利或者不好的影響,反倒是有助於孩子的成長時,那這個自私和好媽媽之間就沒有任何衝突,一個自私的女人也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

好媽媽,都有一點“自私”

02

自私一點兒,孩子更獨立

一個無私的媽媽會有很強的照顧孩子的能力,她們幫孩子打理好生活起居、她們能管理好孩子的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功課......而這樣的教養方式卻讓孩子變得不能獨立,事事都依賴媽媽。

而那些媽媽插手少的孩子反倒激發了孩子自主學習、自主創造的能力,給了孩子自主的土壤和條件,讓他們更加獨立自主。

朋友凌凌就是這樣一個自私的媽媽。

凌凌想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和提升,在孩子6個月的時候就給孩子斷奶安心工作了。

在孩子大一點兒的時候,她面臨工作和全職帶孩子的選擇,凌凌最終選擇了工作,即使那讓孩子委屈一些,要經常在媽媽家、鄰居家和自己家之間來回切換。

凌凌在孩子10個月的時候就放手慢慢讓孩子走路,沒幾天孩子就學會了走路......

很多事情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凌凌似乎都是那個自私的媽媽,但是她的自私反倒讓孩子更加獨立自主,她的孩子走路、說話都比一般孩子早,孩子動手能力和運動能力也比一般孩子要早。

正是源於這種自私,才讓孩子有機會去嘗試,去自己發揮自己的能力,自由生長。

好媽媽,都有一點“自私”

03

自私一點兒,孩子更幸福

中國的媽媽有一個普遍的癥結:自己為孩子全心全意付出,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最後卻得不到孩子的認可和理解。

甚至被孩子回懟:我沒有要求你這麼做,你這麼做只會讓我很痛苦。

其實這是因為當媽媽為孩子付出一切的時候,媽媽們期望從孩子身上獲得同樣的付出,給予你正面的反饋,這種期待正面反饋的心理只會讓孩子有巨大的壓力感、覺得被控制,孩子受這種情緒的影響,反倒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能把其他的事情做好。

而一旦當孩子不能把事情做好的時候,媽媽們就會把這種"自己付出一切的,但是得不到回報"的委屈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更加有壓力感、內疚感和負罪感,孩子會很不快樂和幸福。

相對於全心全意付出的無私的媽媽,先成為一個"自私"一點兒,為自己考慮一點兒的媽媽,才能讓孩子擺脫被限制的枷鎖,輕鬆快樂的做自己。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茉莉的最後一天"篇講述了媽媽尋找茉莉死因的故事。

茉莉媽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碩士,她為了把孩子培養出來,犧牲了自己的工作和未來成為一個全職媽媽,她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她督促孩子功課與作業,全面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但是很意外的是,她的乖巧懂事、成績優異的大女兒卻自殺了,她實在搞不懂,她認為她女兒身邊的人都可能是殺人兇手,她潛入到茉莉的潛意識中探尋真相。

在茉莉看來,她努力讀書是怕被打、她覺得媽媽把一切給了她們,她要用成績回報媽媽,但是在茉莉心裡,那個無私的媽媽從來沒有愛過她,她從來沒有感受到被愛過,最後她絕望的從陽臺護欄跳了下去。

茉莉所在的家庭,豈不是很多孩子所面臨的嗎?父母的無私讓他們帶上了沉重的枷鎖,她們痛苦、抑鬱、甚至自殺。

能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不來源於這個女人身上的各種標籤,自私、懶惰、強勢等等。

而源於這個媽媽能不能在恰當的階段給與孩子合適的愛的保護,能不能長久給這個孩子穩定而無條件的愛,這才是這個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保護傘,是孩子人生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