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裡的房間》:擺脫身份的束縛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剖開核桃殼,殼中卻現空房間

《核桃的房間》是由日本作家向田邦子所著,收錄在她的短篇小說集《隔壁的女人》裡。

向田邦子是日本著名的編劇、隨筆家、小說家。她才華橫溢,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了許多佳作。1980年,她以三篇短篇小說《花的名字》、《水獺》、《狗的小屋》榮獲第八十三屆直木獎。直木獎在日本文學界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向田邦子能夠以三篇短篇小說獲獎實數罕見。

因為擅長寫婚姻、兩性以及家庭關係,向田邦子被稱為“大和民族的張愛玲”。

她常常著筆於細微之處,描寫一些稀鬆平常但是我們卻忽視了的事物來反應人物情感。

比如在短篇《隔壁的女人》中,那臺貫穿始終的縫紉機,體現了主人公從嚮往自由離開家庭到最後貪戀家庭溫暖又迴歸的心路歷程。

她和張愛玲一樣,善於用自己的視角看待家庭、婚姻關係。但是她和張愛玲在表達上又截然不同。

張愛玲的文字冷清孤寂,彷彿是一個外科醫生在用手術刀將生活的真相一點點解剖開,好讓你看清楚殘酷的真相。向田邦子的文字質樸、熱烈而積極,就算生活到最後都是無解的。故事裡的主人公還是積極向上的面對無解的生活。她就像是一隻上帝之眼,看清人生百態,任由眾人奔波,但是從不出手干預。

在《核桃裡的房間》這篇短篇小說中,她描述了一家人因為身份的束縛,而不斷的逃離,在逃離中找到自我的故事。在此我就從如何掙脫身份束縛從而尋找真實自我來分析這篇短文。


《核桃裡的房間》:擺脫身份的束縛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1、身份束縛下的人們,選擇了各自逃離

《核桃裡的房間》講述的是桃子作為家中長女,底下有妹妹弟弟。父親是為了家人奔波的上班族,母親是傳統的家庭婦女。原本一家人的生活平靜無恙。然而,父親因為失業而離家出走,跟情婦一起生活。家裡的頂樑柱走了,留下沒有主見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和不懂事的弟弟。

這時候,作為長女的桃子替補了父親的角色,承擔起養家的責任。漸漸的她也成為了和父親一樣控制家庭話語權的人。

然而在她努力堅守家庭完整的過程中,長大的弟弟選擇了搬走,母親又和出軌離家出走的父親私會。這讓桃子心裡的堅守瞬間倒塌。在長久以來扮演的角色突然崩塌後,她選擇了重新開始。在此,讓我們看到,每個人想要發現自我,都要擺脫身份的束縛。

1)父親的逃離:擺脫父親和丈夫的身份,讓他做回自己

桃子的父親是一家醫藥公司的職員,工作上勤勤懇懇,生活上,也沒有不良嗜好。他承擔起家庭的全部開銷用度。但是在三年前的某一天,父親突然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等到母親打電話到公司去,才發現公司已經倒閉許久。對於父親不回家,桃子在和媽媽爭執時說道:

爸爸從不表露軟弱的一面,就算宿醉也會捂住嘴巴第二天一早去公司。公司倒閉了,很難說出口吧。

在這裡可以看出父親離家出走的原因有兩個:失業以及“從不在家人面前示弱”。

正是因為從不在家人面前示弱,在面對失業這樣重大人生挫折之時,他並沒有尋求家人的安慰和幫助。也沒有重新找一份工作。而是選擇用離家出走來逃避家庭責任。

很多人看到的是一個懦弱男人的形象。會覺得很氣憤,怎麼會有這樣不負責任的男人,丟下一家老小,自己逃走了。但是再往後看,就會發現,讓他逃離的還有其他原因。

除了失業,還有家人加在他身上的壓力。

“都是媽媽不好,動不動就說看看你們爸爸,搞得爸爸無路可退。”

“看看你們的爸爸”,這樣的話,在許多家庭裡也有說過吧。比如孩子不認真學習,作為母親會說,你看看你爸爸掙錢那麼辛苦,你還不好好學習。

這樣的話,原本是想讓孩子們在學習上有更高的積極性。但是這樣的話往往得到的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聽到這樣的話,作為爸爸會覺得,我有責任一直不停的為家裡帶來收入,不然一家人的指望就沒有了。也正是這樣,作為爸爸會在無法為家庭帶來收入的時候,壓力劇增。

而孩子在聽到了這樣話,會生出愧疚感:我用了父母那麼多錢,可是學習還是不好。壓力過大,有的孩子就會選擇自暴自棄:反正我學習也不好,不如算了。免得被大人嘮叨用了他們的錢。

在這件事情上,爸爸和孩子都被牢牢的釘釦在道德的柱子上,巨大的壓力,讓彼此都無法動彈。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又不夠強大,在無法承受的邊緣,就會選擇逃離。

在有些家庭中,大部分經濟收入來自父親。父親是頂樑柱,是家裡的主心骨。凡事都要聽從父親的安排。因此,作為父親的男人,漸漸的養成了一種權威性。可是權威也伴隨著責任。

正是因為被一家人供上了權威的神壇。他也努力讓自己形成一個無所不能的形象,在家人面前不示弱,壓抑自己真實的情緒。

這些在工作穩定,擁有經濟支撐的時候,還能勉強維持下去。一旦面對經濟困難。這種權威性就會倒塌,這會讓男人感到恐慌。

他害怕自己的挫折影響在家人心中的地位。也害怕無法負擔起家人的責任。

在這樣矛盾的心裡壓力下,有的人站了起來,有的人選擇了逃避。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父親為什麼一定要無所不能?”

劉德華在歌裡唱道:“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這說出了許多男人不敢表露的心聲。在從小的教育裡,家長說:“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流淚、承認自己不行,對於男孩兒來說是軟弱的象徵。

等到成年,成為父親。男人會更加隱藏自我,為了父親形象,將自己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樣子。

所謂父親形象是有支付能力、保護能力、教育能力,是能力、權力和男性的象徵。

說到底,我們對父親這個身份的期望太高了。

有人說,我們的一生要接受三個平凡:

“父母的平凡”

“自己的平凡”

“孩子的平凡”

當我們接受的父母的平凡,就會在他們遭受挫折的時候,理解他們的無能為力。當我們接受自己的平凡,就能在無法達到的事情上與自己和解,積極尋找外界幫助,而不是怨恨和恐懼甚至逃離。

周國平曾說:人生有三次成長。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桃子的父親正是因為有家人的高期望,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最後選擇了逃避。

可是說,他的逃避,其根本在於,他無法承擔父親和一家之主這個身份。這個身份將他束縛住了。

在他離開家庭之後,與開佃煮店女人生活。當桃子通過打聽知道了父親的近況:

父親住在鶯谷破破爛爛的公寓裡年紀三十五六歲。並且還和一個開佃煮店的女人住在一起。

在這個女人這裡,他不是丈夫,不是一家之主,也不需要給孩子做榜樣,他甚至可以軟弱的依靠女人生活。

正是父親與丈夫的身份讓他覺得被束縛。最終選擇了逃離。當他離開了這些身份,又做回了自己。你可以說他是懦弱的,但是造成這個結果的也有身份的重壓。

《核桃裡的房間》:擺脫身份的束縛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2)母親的逃離:擺脫妻子和母親的身份,她成為一個不那麼道德但是真實的女人

在《核桃的房間》裡,都是以桃子的視覺看待所有的人。在她的眼裡:

母親勤勤懇懇,沒有自己的愛好,把一切奉獻給了家務、丈夫和孩子。

母親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非常重要。母親是家庭感情的紐帶。一個母親很大程度上能夠主宰一個家庭到底過得幸不幸福。在文中,桃子的母親,是一個為了家務、丈夫和孩子奉獻一切的女人。

這樣的自我犧牲,看起來十分的偉大。但是並不值得提倡。許多女人結婚之後,在外人面前,她成了某某某的太太;在學校,成了孩子的媽媽;可是唯獨不能成為自己。

我們習慣了時刻都有母親的存在。但是,並沒有過多的關注母親本人的情緒。她是否開心,是否難過。

因此,就會出現桃子眼中的母親形象:

母親是個事無鉅細都要操心的女人。家裡的人和事物都要受她掌控。而她自己也將神經繃緊。

她喜歡收拾家裡,每天都在提醒大家,是誰拉開抽斗沒關上,不害臊嗎?家裡的賬本,也是記得清清楚楚,一元都不差。日常瑣事,都要分個黑白曲直,最討厭話不說清楚。連穿和服的時候,領口也從來都是緊繃的,從不會鬆鬆垮垮。

為了家庭,作為妻子和母親的女人很容易成為沒有自我的人。而沒有自我的人是缺乏安全感的。她需要更多的從外界獲取關注。因此,她將所有的注意力投向那些她為之付出的人身上。想從他們那裡獲得關注和愛。

然而,丈夫的出走,讓她妻子的身份面臨崩潰。這些成為了她無法掌控的事。

每個人在為人付出時,潛意識裡是希望得到回報的。付出越多,想要的回報就越大。如今,在她以失去自我為代價的全身心付出後,丈夫卻選擇了離開。這一點是母親無法接受的點。於是在桃子告訴她父親已經和別的女人同居,不會回來之後,她委屈地問道:

“你媽我奉獻了一切,你爸有什麼不滿的嗎?”

因為丈夫的離開,她作為妻子的身份缺失。這引起了她的恐慌。她選擇用暴飲暴食來麻痺自己。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有很多身份感突然缺失之後的無所適從。比如,在上學的時候,每天盼望著能夠外出工作。可是當你真正畢業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失去學生身份的茫然。還有剛剛退休的人容易患上的退休綜合徵。

退休綜合徵是指退休後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或者無法從退休前繁忙的工作狀態轉換過來,而出現的一種適應不良的表現。

這些本質上來說,都是在某個身份突然缺失之後,面對未知的恐懼感形成的心理壓力。

桃子的母親最後通過和出軌父親的私會來完成自我身份的迴歸。這時候的她,放下了妻子的身份,母親的身份,迴歸自我本身後做的這件事情。這也是桃子母親在和父親約會的時候,整個人變得神采奕奕的原因。

《核桃裡的房間》:擺脫身份的束縛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3)桃子的逃離:從長女和代理父親的位置逃離,她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在《核桃裡的房間》中,桃子的身份是:家中的長女。因為這個身份,她覺得在父親離開後,理應由自己來維持整個家庭的正常運轉。

正是這樣的身份認知,讓桃子,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不得不收起自己對未知生活的恐懼,也收起自己的嫉妒心、撒嬌以及強烈的情緒。在她看來一個家庭想要正常運轉首先要將父親的角色填補進來。於是,她坐到了父親的位置上。

從吃飯的順序,對家庭事務的抉擇到走路的姿勢,她都潛意思裡成為了父親的模樣。

大概是因為扮演了父親的角色,桃子會把鞋子脫下來亂扔在玄關正中央。走路的時候,也漸漸有點外八字了。

弟弟考上了大學,她在極度缺錢的情況下,還是帶著弟弟出來吃高檔晚餐。因為父親會這麼做。所以她也做了。是讓弟弟覺得自己並不缺少父愛。

對待母親,她隱藏自己對已婚男的感情,並且忍痛斬斷了這段情緣。並不是道德上的羞恥感,而是她的母親就是因為丈夫有了第三者受到傷害。她怕自己的感情讓母親傷心。她怕母親覺得自己的女兒也成為了第三者,那麼女兒就是間接原諒了出軌的父親。

因為長女的身份,她要站在出軌父親的對立面來安慰母親。其實質,就是用自己的行動表示,這個家裡,父親和丈夫的位置上是有人的。

然而,她得到的卻是,母親偷偷奔向了離開丈夫角色父親。弟弟搬出去單獨居住。

當她在長女和代理父親的身份裡,為家人做出巨大犧牲的時候,家人卻在各自尋找自我中離她越來越遠。

弟弟說,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

正是弟弟的話,讓她清楚,在眾多的身份之下,每個人只有在找尋到真正的自我,才能有長久的安全感。

於是,她放下這些身份,準備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理髮師的剪刀抵上桃子濡溼的頭髮。桃子下定決心,讓他剪到耳朵底下。緊貼頭皮的童花頭,跟桃子小時候在圖畫書上看到的桃太郎一模一樣。


《核桃裡的房間》:擺脫身份的束縛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2如何擺脫身份的束縛

《核桃裡的房間》這篇小說中,為了擺脫身份的束縛,桃子的父親選擇了逃避;桃子的母親選擇了尋找,而桃子在眾人離她而去之後,被動的擺脫了身份的束縛。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1)家庭成員將身份調整到同一個維度

在許多家庭中,身份的維度是父親、母親、孩子。作為維度最高的父親,權利最大,責任最大。他作為一個家庭的掌舵人,必須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但是,父親也是一個平凡人,他不可能面面俱到,無所不能。因此,在面對風雨的時候,我們不妨將所有家庭成員的身份都調整到同一個維度。

朋友講過一個例子,有一年,他們家因為父親失業,家裡出現了經濟危機。父親在經過考慮過後,選擇將家庭狀況如實的告訴他和母親。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他利用放學時間和爸媽一起擺地攤共度難關。那段時間,他的成績不僅沒下降,還上升了。最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一家人也因為共克難關,關係變得比以前更緊密了。

我們不要將自己和家人綁在特定的身份上。父親就一定要無所不能嗎,孩子就不能共同承擔責任嗎,都不是。

一個家庭的建立,一定為了愛,而不是為了確定某種身份。

我們將所有家庭成員的身份都調整到一個維度。我們既索取也付出。有快樂一起分享,有壓力一起分擔。這樣才不會因為身份的困擾,最後整個家庭面臨崩潰。

2)在所有身份之中,我們首先是自己

從一出生,我們就有了身份。我們成為父母的兒子或女兒;上學的時候我們成為老師的學生;工作了,我們成為員工或者是老闆;結婚了我們又成為了別人的丈夫或妻子;有了孩子,又成為了孩子的父母。

這些身份是我們存在的重要證明。正是因為它們的重要,我們往往將自己與這些身份對等,而忘記:我到底是誰。

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是一具行屍走肉,就像桃子,為了長女和代理父親的身份,她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活成一個身份。最終,因為身份的崩塌而痛苦。好在她及時的走了出來。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才可以去影響別人。

董卿說,你是什麼樣,你的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身教比言傳更重要。所謂身教,就是要明確自己到底是誰,然後才可以告訴別人如何做自己。在其他身份之前,請明確自己到是誰。

總結:在這篇小說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家人為了擺脫身份的束縛而不斷逃離,最後在逃離的途中發現自我的故事。剖開核桃殼,裡面有空房間。這個空房間就是用來安放真實的自我。身份就像是那個堅硬的核桃殼,只有掙脫身份的束縛,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