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核桃壳,壳中却现空房间
《核桃的房间》是由日本作家向田邦子所著,收录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隔壁的女人》里。
向田邦子是日本著名的编剧、随笔家、小说家。她才华横溢,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许多佳作。1980年,她以三篇短篇小说《花的名字》、《水獭》、《狗的小屋》荣获第八十三届直木奖。直木奖在日本文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向田邦子能够以三篇短篇小说获奖实数罕见。
因为擅长写婚姻、两性以及家庭关系,向田邦子被称为“大和民族的张爱玲”。
她常常着笔于细微之处,描写一些稀松平常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的事物来反应人物情感。
比如在短篇《隔壁的女人》中,那台贯穿始终的缝纫机,体现了主人公从向往自由离开家庭到最后贪恋家庭温暖又回归的心路历程。
她和张爱玲一样,善于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家庭、婚姻关系。但是她和张爱玲在表达上又截然不同。
张爱玲的文字冷清孤寂,仿佛是一个外科医生在用手术刀将生活的真相一点点解剖开,好让你看清楚残酷的真相。向田邦子的文字质朴、热烈而积极,就算生活到最后都是无解的。故事里的主人公还是积极向上的面对无解的生活。她就像是一只上帝之眼,看清人生百态,任由众人奔波,但是从不出手干预。
在《核桃里的房间》这篇短篇小说中,她描述了一家人因为身份的束缚,而不断的逃离,在逃离中找到自我的故事。在此我就从如何挣脱身份束缚从而寻找真实自我来分析这篇短文。
1、身份束缚下的人们,选择了各自逃离
《核桃里的房间》讲述的是桃子作为家中长女,底下有妹妹弟弟。父亲是为了家人奔波的上班族,母亲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原本一家人的生活平静无恙。然而,父亲因为失业而离家出走,跟情妇一起生活。家里的顶梁柱走了,留下没有主见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和不懂事的弟弟。
这时候,作为长女的桃子替补了父亲的角色,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渐渐的她也成为了和父亲一样控制家庭话语权的人。
然而在她努力坚守家庭完整的过程中,长大的弟弟选择了搬走,母亲又和出轨离家出走的父亲私会。这让桃子心里的坚守瞬间倒塌。在长久以来扮演的角色突然崩塌后,她选择了重新开始。在此,让我们看到,每个人想要发现自我,都要摆脱身份的束缚。
1)父亲的逃离:摆脱父亲和丈夫的身份,让他做回自己
桃子的父亲是一家医药公司的职员,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上,也没有不良嗜好。他承担起家庭的全部开销用度。但是在三年前的某一天,父亲突然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等到母亲打电话到公司去,才发现公司已经倒闭许久。对于父亲不回家,桃子在和妈妈争执时说道:
爸爸从不表露软弱的一面,就算宿醉也会捂住嘴巴第二天一早去公司。公司倒闭了,很难说出口吧。
在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离家出走的原因有两个:失业以及“从不在家人面前示弱”。
正是因为从不在家人面前示弱,在面对失业这样重大人生挫折之时,他并没有寻求家人的安慰和帮助。也没有重新找一份工作。而是选择用离家出走来逃避家庭责任。
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个懦弱男人的形象。会觉得很气愤,怎么会有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丢下一家老小,自己逃走了。但是再往后看,就会发现,让他逃离的还有其他原因。
除了失业,还有家人加在他身上的压力。
“都是妈妈不好,动不动就说看看你们爸爸,搞得爸爸无路可退。”
“看看你们的爸爸”,这样的话,在许多家庭里也有说过吧。比如孩子不认真学习,作为母亲会说,你看看你爸爸挣钱那么辛苦,你还不好好学习。
这样的话,原本是想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有更高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话往往得到的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听到这样的话,作为爸爸会觉得,我有责任一直不停的为家里带来收入,不然一家人的指望就没有了。也正是这样,作为爸爸会在无法为家庭带来收入的时候,压力剧增。
而孩子在听到了这样话,会生出愧疚感:我用了父母那么多钱,可是学习还是不好。压力过大,有的孩子就会选择自暴自弃:反正我学习也不好,不如算了。免得被大人唠叨用了他们的钱。
在这件事情上,爸爸和孩子都被牢牢的钉扣在道德的柱子上,巨大的压力,让彼此都无法动弹。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又不够强大,在无法承受的边缘,就会选择逃离。
在有些家庭中,大部分经济收入来自父亲。父亲是顶梁柱,是家里的主心骨。凡事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因此,作为父亲的男人,渐渐的养成了一种权威性。可是权威也伴随着责任。
正是因为被一家人供上了权威的神坛。他也努力让自己形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在家人面前不示弱,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
这些在工作稳定,拥有经济支撑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下去。一旦面对经济困难。这种权威性就会倒塌,这会让男人感到恐慌。
他害怕自己的挫折影响在家人心中的地位。也害怕无法负担起家人的责任。
在这样矛盾的心里压力下,有的人站了起来,有的人选择了逃避。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无所不能?”
刘德华在歌里唱道:“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这说出了许多男人不敢表露的心声。在从小的教育里,家长说:“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流泪、承认自己不行,对于男孩儿来说是软弱的象征。
等到成年,成为父亲。男人会更加隐藏自我,为了父亲形象,将自己塑造成无所不能的样子。
所谓父亲形象是有支付能力、保护能力、教育能力,是能力、权力和男性的象征。
说到底,我们对父亲这个身份的期望太高了。
有人说,我们的一生要接受三个平凡:
“父母的平凡”
“自己的平凡”
“孩子的平凡”
当我们接受的父母的平凡,就会在他们遭受挫折的时候,理解他们的无能为力。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平凡,就能在无法达到的事情上与自己和解,积极寻找外界帮助,而不是怨恨和恐惧甚至逃离。
周国平曾说: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桃子的父亲正是因为有家人的高期望,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最后选择了逃避。
可是说,他的逃避,其根本在于,他无法承担父亲和一家之主这个身份。这个身份将他束缚住了。
在他离开家庭之后,与开佃煮店女人生活。当桃子通过打听知道了父亲的近况:
父亲住在莺谷破破烂烂的公寓里年纪三十五六岁。并且还和一个开佃煮店的女人住在一起。
在这个女人这里,他不是丈夫,不是一家之主,也不需要给孩子做榜样,他甚至可以软弱的依靠女人生活。
正是父亲与丈夫的身份让他觉得被束缚。最终选择了逃离。当他离开了这些身份,又做回了自己。你可以说他是懦弱的,但是造成这个结果的也有身份的重压。
2)母亲的逃离:摆脱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她成为一个不那么道德但是真实的女人
在《核桃的房间》里,都是以桃子的视觉看待所有的人。在她的眼里:
母亲勤勤恳恳,没有自己的爱好,把一切奉献给了家务、丈夫和孩子。
母亲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非常重要。母亲是家庭感情的纽带。一个母亲很大程度上能够主宰一个家庭到底过得幸不幸福。在文中,桃子的母亲,是一个为了家务、丈夫和孩子奉献一切的女人。
这样的自我牺牲,看起来十分的伟大。但是并不值得提倡。许多女人结婚之后,在外人面前,她成了某某某的太太;在学校,成了孩子的妈妈;可是唯独不能成为自己。
我们习惯了时刻都有母亲的存在。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母亲本人的情绪。她是否开心,是否难过。
因此,就会出现桃子眼中的母亲形象:
母亲是个事无巨细都要操心的女人。家里的人和事物都要受她掌控。而她自己也将神经绷紧。
她喜欢收拾家里,每天都在提醒大家,是谁拉开抽斗没关上,不害臊吗?家里的账本,也是记得清清楚楚,一元都不差。日常琐事,都要分个黑白曲直,最讨厌话不说清楚。连穿和服的时候,领口也从来都是紧绷的,从不会松松垮垮。
为了家庭,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很容易成为没有自我的人。而没有自我的人是缺乏安全感的。她需要更多的从外界获取关注。因此,她将所有的注意力投向那些她为之付出的人身上。想从他们那里获得关注和爱。
然而,丈夫的出走,让她妻子的身份面临崩溃。这些成为了她无法掌控的事。
每个人在为人付出时,潜意识里是希望得到回报的。付出越多,想要的回报就越大。如今,在她以失去自我为代价的全身心付出后,丈夫却选择了离开。这一点是母亲无法接受的点。于是在桃子告诉她父亲已经和别的女人同居,不会回来之后,她委屈地问道:
“你妈我奉献了一切,你爸有什么不满的吗?”
因为丈夫的离开,她作为妻子的身份缺失。这引起了她的恐慌。她选择用暴饮暴食来麻痹自己。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身份感突然缺失之后的无所适从。比如,在上学的时候,每天盼望着能够外出工作。可是当你真正毕业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失去学生身份的茫然。还有刚刚退休的人容易患上的退休综合征。
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或者无法从退休前繁忙的工作状态转换过来,而出现的一种适应不良的表现。
这些本质上来说,都是在某个身份突然缺失之后,面对未知的恐惧感形成的心理压力。
桃子的母亲最后通过和出轨父亲的私会来完成自我身份的回归。这时候的她,放下了妻子的身份,母亲的身份,回归自我本身后做的这件事情。这也是桃子母亲在和父亲约会的时候,整个人变得神采奕奕的原因。
3)桃子的逃离:从长女和代理父亲的位置逃离,她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在《核桃里的房间》中,桃子的身份是:家中的长女。因为这个身份,她觉得在父亲离开后,理应由自己来维持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
正是这样的身份认知,让桃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不得不收起自己对未知生活的恐惧,也收起自己的嫉妒心、撒娇以及强烈的情绪。在她看来一个家庭想要正常运转首先要将父亲的角色填补进来。于是,她坐到了父亲的位置上。
从吃饭的顺序,对家庭事务的抉择到走路的姿势,她都潜意思里成为了父亲的模样。
大概是因为扮演了父亲的角色,桃子会把鞋子脱下来乱扔在玄关正中央。走路的时候,也渐渐有点外八字了。
弟弟考上了大学,她在极度缺钱的情况下,还是带着弟弟出来吃高档晚餐。因为父亲会这么做。所以她也做了。是让弟弟觉得自己并不缺少父爱。
对待母亲,她隐藏自己对已婚男的感情,并且忍痛斩断了这段情缘。并不是道德上的羞耻感,而是她的母亲就是因为丈夫有了第三者受到伤害。她怕自己的感情让母亲伤心。她怕母亲觉得自己的女儿也成为了第三者,那么女儿就是间接原谅了出轨的父亲。
因为长女的身份,她要站在出轨父亲的对立面来安慰母亲。其实质,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表示,这个家里,父亲和丈夫的位置上是有人的。
然而,她得到的却是,母亲偷偷奔向了离开丈夫角色父亲。弟弟搬出去单独居住。
当她在长女和代理父亲的身份里,为家人做出巨大牺牲的时候,家人却在各自寻找自我中离她越来越远。
弟弟说,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
正是弟弟的话,让她清楚,在众多的身份之下,每个人只有在找寻到真正的自我,才能有长久的安全感。
于是,她放下这些身份,准备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理发师的剪刀抵上桃子濡湿的头发。桃子下定决心,让他剪到耳朵底下。紧贴头皮的童花头,跟桃子小时候在图画书上看到的桃太郎一模一样。
2如何摆脱身份的束缚
《核桃里的房间》这篇小说中,为了摆脱身份的束缚,桃子的父亲选择了逃避;桃子的母亲选择了寻找,而桃子在众人离她而去之后,被动的摆脱了身份的束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1)家庭成员将身份调整到同一个维度
在许多家庭中,身份的维度是父亲、母亲、孩子。作为维度最高的父亲,权利最大,责任最大。他作为一个家庭的掌舵人,必须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但是,父亲也是一个平凡人,他不可能面面俱到,无所不能。因此,在面对风雨的时候,我们不妨将所有家庭成员的身份都调整到同一个维度。
朋友讲过一个例子,有一年,他们家因为父亲失业,家里出现了经济危机。父亲在经过考虑过后,选择将家庭状况如实的告诉他和母亲。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利用放学时间和爸妈一起摆地摊共度难关。那段时间,他的成绩不仅没下降,还上升了。最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一家人也因为共克难关,关系变得比以前更紧密了。
我们不要将自己和家人绑在特定的身份上。父亲就一定要无所不能吗,孩子就不能共同承担责任吗,都不是。
一个家庭的建立,一定为了爱,而不是为了确定某种身份。我们将所有家庭成员的身份都调整到一个维度。我们既索取也付出。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压力一起分担。这样才不会因为身份的困扰,最后整个家庭面临崩溃。
2)在所有身份之中,我们首先是自己
从一出生,我们就有了身份。我们成为父母的儿子或女儿;上学的时候我们成为老师的学生;工作了,我们成为员工或者是老板;结婚了我们又成为了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有了孩子,又成为了孩子的父母。
这些身份是我们存在的重要证明。正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我们往往将自己与这些身份对等,而忘记:我到底是谁。
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就像桃子,为了长女和代理父亲的身份,她压抑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活成一个身份。最终,因为身份的崩塌而痛苦。好在她及时的走了出来。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才可以去影响别人。
董卿说,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所谓身教,就是要明确自己到底是谁,然后才可以告诉别人如何做自己。在其他身份之前,请明确自己到是谁。
总结:在这篇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家人为了摆脱身份的束缚而不断逃离,最后在逃离的途中发现自我的故事。剖开核桃壳,里面有空房间。这个空房间就是用来安放真实的自我。身份就像是那个坚硬的核桃壳,只有挣脱身份的束缚,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閱讀更多 餘小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