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從片名就能知道,這是一部以英國18世紀女作家簡·奧斯汀為原型的電影。

簡是一位富有才情的鄉村女孩,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在那個年代,奧斯汀家屬於中產階級地位,但實際情況是家庭經濟狀況很差。

資產豐厚有著良好紳士修養的衛斯理先生鍾情於簡,兩個人的結合將對雙方家庭有利。但簡的態度始終含糊,她自己也不清楚哪裡不對,直到另一個人出現。

勒弗羅伊,一位浪蕩倫敦街頭、流連風月場所的見習律師。他被大法官舅舅責罰來到鄉下,在那裡與簡相識相戀,但最終由於舅舅反對無緣與簡結合,兩個人抱憾終生。

《成為簡·奧斯汀》由安妮·海瑟薇、詹姆斯·麥卡沃伊擔任男女主角,其他角色由多位英國知名演員擔任,卡司陣容強大。場景道具完美還原了十八世紀英國社會風貌,具有極強的觀影代入感。

除了電影技術層面,真正讓這部影片成為經典,被選為英國女性“必看的十部影片”,更重要的原因是電影演繹出了,現實人生三個基本問題的理解與詮釋。

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簡奧斯汀


01 好的婚姻是嫁給愛情

什麼樣的婚姻是好的婚姻?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有許多漂亮的解釋,書生意氣的解釋,符合自由主義觀點的解釋。但當現實困難擺在眼前,家人需要你做出“正確”選擇,以維繫家庭生活的時候,還有多少人會真正選擇愛情?

《成為簡·奧斯汀》不會直接回答問題,它只是把女作家的故事呈現給觀眾,用這個為全世界熟知女作家的真實抉擇,告訴你除了“正確”,還可以做怎樣的選擇。

關於簡的家庭,前面已經介紹了,靠父親鄉村牧師的薪俸供養一家人。在那個年代,牧師家庭也被認為是上流社會,但奧斯汀家顯然屬於財產單薄的一類。實際上奧斯汀兄弟姐妹8人,女孩能嫁一個有錢的丈夫,也許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

愛慕簡的衛斯理先生,不僅個人收入豐厚,而且還將繼承姑媽的遺產和莊園,在奧斯汀家所處的社會交際圈子裡,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結親人選。簡的母親極力促成這樁婚事,就連她開明的父親,也時常隱約地提起家裡的困難。

楊絳先生在點評《傲慢與偏見》時,曾經這樣形容當時英國女性的婚姻觀:

老姑娘自己沒有財產,就得寄人籬下;如果當女教師,就跌落到本階級的邊緣上或邊緣以外去了。一門好親事,不但解決個人的終身問題,還可以攜帶一家子沾光靠福。為了親事,家家都掙扎著向上攀附,惟恐下落,這是生存競爭的一個重要關頭。

可見,簡嫁給有錢的衛斯理,不僅是家庭經濟需要,也是社會主流價值觀。

與今天不同,今天年輕女孩嫁給富商,可能有人要說她愛慕榮華、拜金主義,但在那個時代的英國,這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簡也曾經動搖過,她感受到了父母的壓力,看到了衛斯理的優勢,甚至也羨慕格萊謝姆夫人(衛斯理姑姑)華貴的莊園。

但所有這些外在因素加起來,都敵不過內心一個自問自答的聲音:我愛他嘛?不。

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簡與衛斯理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機會成本”。放在這裡就可以解釋為,簡選擇其他結婚對象的成本,等於她放棄衛斯理的價值。

我們知道,簡·奧斯汀後來選擇了勒弗羅伊,但兩人沒有結果,她也因此一生未嫁。

所以說,簡放棄衛斯理的巨大價值,卻什麼也沒得到?這看起來好像很不符合經濟學原理,好在經濟學不是婚姻的必修課。

簡·奧斯汀的選擇,捍衛了婚姻價值觀的底線——好的婚姻應該嫁給愛情。

她愛勒弗羅伊,哪怕對方一無所有也願意嫁給他,因為只有兩情相悅的心,才與愛情等值。

相比之下,豐厚的財產、華麗的莊園、高貴的頭銜,都不能與愛情的價值相提並論。

莎士比亞說:婚姻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更不是死硬的強迫,婚姻是兩顆願意傾吐衷曲之心的結合。

英國曆史上最重要兩位作家,婚姻觀念一致。

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格萊謝姆夫人


02 自由是個相對論

在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勒弗羅伊是個行為大膽、情感奔放的年輕人,為什麼明明深愛著簡,卻要聽舅舅的話,娶了別的女人?

說到底就是沒有選擇的自由。

勒弗羅伊沒有,簡也沒有。兩個赤貧的年輕人,別說結婚,就連打算私奔的企圖,也被迫放棄了。沒有錢還能去哪,怎麼生活呢!

真實的歷史中,勒弗羅伊後來很成功,成為蘇格蘭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但彼時他和家人的生活,完全要靠舅舅補貼。拿人手短啊,何況是拿別人的錢娶妻!

如果當時他就是首席大法官,或者哪怕只是個普通律師,也不會給兩個人留下終身遺憾。

簡·奧斯汀的情況也差不多,她在生前就取得了財富和名氣。但那是後來的事,遇見勒弗羅伊時她才20歲,還是個靠父母兄弟養活的年輕女孩。

看關於簡·奧斯汀的電影或者研究資料,其實很讓人唏噓。如果這兩個人有一方能夠獨立,能夠擁有選擇的自由,就足以成全一對完美的愛人。

但是,自由是個相對論,一種自由的代價是另一種自由。

當兩個人事業上的成就還是遙遠的未知,為爭取更長久的廝守,他們必須放棄一些相聚的時光。

於是,在影片裡我們看到,風流放蕩的勒弗羅伊收起了不羈和調笑,坐在法庭旁聽席上,嚴肅認真地做起筆記。簡獨坐窗前凝神思索,寫下了著名的《傲慢與偏見》的開頭,“凡是有錢的單身漢,都需要一位妻子”。

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勒弗羅伊


寫到這裡,我想舉一位同樣是作家的例子,來說明自由需要什麼樣的代價。這位作家就是“網絡紅人”魯迅先生。

很多民國時期的名人、名作家,回憶魯迅先生都會用上“小氣”、“計較”的標籤。

比如魯迅懷疑出版商向他隱瞞書的實際銷量(版稅跟銷量掛鉤),後來乾脆自己開了三閒書屋、野草書屋,不讓別人幫他賺錢,這就是不信任商業合作伙伴。

再比如魯迅先生要求稿費支付得及時,如果雜誌社方面延誤了日期,他會很生氣地拍電報詢問,措辭往往非常嚴厲。

魯迅先生在乎錢嗎?在乎,很在乎。但在乎金錢的底層邏輯,是魯迅對自由寫作權力的珍惜和維護。

財富令他保持了文人的風骨,保持了“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寫作態度,而被人指摘、被人詆譭,是為自由寫作付出的代價。

在自由主義流行於世的今天,婚戀自由的口號已經成為毋庸多言的普世價值觀。

我們回看簡·奧斯汀和勒弗羅伊的愛情悲劇,最大的借鑑價值也許就在於懂得一件事:自由,包括戀愛自由,需要割捨我們人生另一部分自由作為代價。

我想,這至少是《成為簡·奧斯汀》入選英國女性“必看的十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勒弗羅伊像


03 一個人單身,好過缺少愛情的兩個人結婚?

很多人都有被催婚的經歷,其實在我認識的人當中,絕大多數並不是不想結婚,而是總覺得還沒遇到那個“對的人”。

關於電影《成為簡·奧斯汀》的最後一個話題,我想討論一下,到底應該一個人單身,還是和不愛的或者“差不多”的人結婚。

電影告訴我們,簡終身未嫁,而勒弗羅伊娶妻生子。相愛的兩個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勒弗羅伊錯了嗎?我們看到若干年後,他事業有成,成為著名的法官。

如果當初他與簡私奔,放棄舅舅的栽培,放棄學習法律,可能世界上就少了一位留名史冊的法官,多了一個酒館幫廚的夥計。

電影的最後,他帶著自己的女兒去看望簡,女兒是簡的崇拜者,她被取名也叫“簡”。

再補充一個電影之外的信息,現實中的勒弗羅伊,在垂暮之年向侄子道出了內心深藏的往事,說出了那個一生懷戀的名字——簡·奧斯汀。

當年被舅舅阻止的小夥子,如今把一段塵封往事留給了侄子,這多麼像一個輪迴。

輪迴中的男女都沒忘記彼此,只是勒弗羅伊做出了更現實的選擇,這樣的選擇真的有錯嗎!


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簡和勒弗羅伊


那麼簡錯了嗎?想想電影的名字吧,為什麼叫成為《簡·奧斯汀》?

因為那些流芳百世的著作中,包含了多少作者自身的前塵往事。沒有那些往事,成就不了後來聞名世界的女作家。

網絡綜藝《奇葩說》第6季,曾經有過一次激烈的爭論。作為辯手的人民大學教授儲殷說,“結婚是大多數人最不壞的選擇”,這句話遭到馬東的激烈反對。

名人間的是非對錯,沒有太多討論價值。但儲殷所說的“最不壞”,是否值得引為借鑑,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

如果按照“最不壞”的標準,簡應該嫁給富有的衛斯理,這樣從生活保障層面最穩妥、最可靠、“最不壞”。

可是在缺少愛情的婚姻中,簡·奧斯汀還會是那個情感豐富,彷彿有無盡情愫需要表達的作家嗎?

不需要搬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論證偉大作家最大幸福是文學創作。現實中,簡·奧斯汀已經給出了她的答案。

當然,那是她的答案,是兩百年前一位鄉村女姑娘,給後世男女的參考項。

至於我們該如何選擇?是做勒弗羅伊,還是簡·奧斯汀,每個人都該問問自己內心的答案。


豆瓣8.2《成為簡·奧斯汀》,演繹出現實人生的三個道理

簡奧斯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