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但使人生活困頓,還會限制人的思維”,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們一般指的貧窮就是物質上的貧窮和思想上的貧窮。

第一種是對金錢的渴望,第二種是對知識的匱乏。

前者影響後者,後者又會輔佐前者。

幾十年前我們的勵志故事都是窮人如何努力改變了命運,幾十年後都是富人有錢都去讀了哪些商學院和外國大學。

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我帶著你,你帶著錢,多少窮人的心聲。



Angelia7


我很贊同這句話,因為我爸媽用畢生的努力讓我們擺脫貧窮,而我想用畢生的努力擺脫由此帶來的窮人思維。

我老家是著名的貧困縣,貧窮到什麼地步呢?我爸媽說他們直到從農村奮鬥出來,才吃上白麵。而他們要從農村出來的原因也很簡單,地裡種不出更多的糧食了,不出來就得全家餓死。正好我爸還有點虎勁兒,就想著出來闖蕩算了。

他給人拉過磚頭,打過煤,還手工裁過秋衣秋褲。經常走幾十公里的路,只因為聽說那裡缺人幹活。吃了上頓沒下頓,時不常地還要露宿街頭。

因為窮所遭受的那些罪,我爸媽不願意讓我們小孩也經受,所以下定決心讓我們必須上學。記得最深的是,有一次開學我們姐妹的學費還沒湊齊,爸爸害怕老師同學知道了瞧不起我們,就找老師說家裡有事,推遲一個星期上學。在這一個星期,我爸媽就是白天黑夜不停地幹活掙錢。

貧窮讓我們的生活困頓,也讓我們思維受限。

最簡單的例子,我買東西會反覆計算性價比,全然意識不到我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直到年前家人住院急需用錢,我才意識到,我每天不停地擺地攤或刷單掙錢並不難,難的是提高我的單小時價值,也就是說,我的勞動力太廉價。

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我遭受過的貧窮就會對我好一點,反而讓我覺得自己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先改變自己的窮人思維。我有以下的幾點思考:

1、注重終身教育

不可否認,那些擁有更高學歷人比普通人,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普通人想要突破階級,學習是最簡單方便方法。學習可以讓你跨越階級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

2、增強“時間價值”的觀念

用更多的時間幹更有價值的事,減少自己在對比性價比、和朋友閒聊等“時間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現在社會流行的“斷舍離”生活方式就很值得推薦。

3、樹立“目標導向”的思維

幾年前,我想買房的時候因為不夠首付,一直遲遲沒有行動。當房價高的離譜,而我不得不買房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拼拼湊湊也差不多夠了。所以,好項目永遠比錢少,只要目標正確,錢總有辦法解決。

4、改變消費習慣

以前我都是拿到工資後先進行消費,這樣很容易沒有節制,根本存不了錢。但是如果我先儲存後消費,每月拿出10%的工資用來儲蓄,幾年下來也許就會很不一樣。

最後,有一本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它從健康、教育、生育、風險管理、創業等多個方面,深入探討窮人的生存、選擇和突圍,推薦給大家,希望我們每一個都能實現財產自由,突破自己的窮人思維。


愛講故事的安冉菇涼


贊同,這是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上大學我的床需要買一個蚊帳來給自己一方小天地。

於是我在某寶上挑選的情況下,選擇最便宜的鐵架。最便宜的布蚊帳。

買來之後才發現蚊帳不配鐵架,裝上去高了兩十釐米,幾乎和不安沒什麼區別。

讓後我又花了錢買了其他的蚊帳。

蚊帳沒問題。

出問題的是鐵架,鐵架沒用到一學期,就壞了。

我哥很早之前就給我說過不要將就自己。

我媽買東西也喜歡質量好的。

我也很贊同。

但是為什麼我沒有這麼做呢。

我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

是我媽把我拉扯上了大學。

家中情況也不是很好。

一直以來深刻刻在我靈魂的就是家裡貧窮,我要省錢。

可是這樣的省錢真的對嗎。

我只看見了眼前的便宜。

沒有將目光放的更長遠。

為什麼?

因為我家裡窮嗎。

誠然,是有這個因素,但更本不是這個原因。

最根本的是我知道家裡窮,我想省錢,家裡的情況我知道,為了省下這點錢,我的目光被遮掩。

我的目光這會放在便宜能用的東西上。

而不會考慮到未來我用它會不會出現問題。

我哥在我還沒用上大學就已經看出了我這個問題。

並且感嘆家中生活將我這個孩子從眼睛清澈變得眼睛無光。

貧窮限制了太多東西。

我們不能放縱自己物質給予我們的空間就那麼大,所以靈魂延生也就那麼大。

如果給我現在的思想重生會那個時候的自己,我一定不會那樣做。

人都是會通過吃虧成長。

我媽也明白東西不能買便宜不好的。

那是因為她吃過虧。

她原來買的鍋,一年壞一個。

後來她洩氣買了一個昂貴的好鍋,那個鍋從我上初中一直陪伴我上了大學都沒壞。

換算下來,比之前買的便宜鍋划算多了。

我的意思沒有什麼都必須買貴的。

而是要看這個東西的性價比再入手。

但是為什麼那些不貧窮的不會有我們這種曾經想法呢

你們細品。

他們缺錢嗎


星空的木魚


貧窮,不但使人生活困頓,還會限制人的思維,守一瓣心香認同此觀點。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因為貧窮,有的人為了活著已經耗盡全部力氣,無暇再去顧其它。

貧窮,使人生活困頓

物慾橫流的社會,衣食住行哪一項也離不了錢財,生活成本和費用奇高,已然成了人們沉重的負擔。

去年,那一天午後,我經過小區附近一個偏僻的角落,一位50來歲的陌生男人向我走過來,吞吞吐吐地說了他的情況,竟是問我要二十塊錢買碗飯吃。

我很詫異他的冒昧,最後決定給他二十塊錢,男人接過錢,連聲對我說謝謝,謝謝我救了他的命。在他口中,二十塊錢居然等同於救命,我不禁啞然。

貧窮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扼住了類似這個男人的群體的喉嚨,使人生活困頓。為了吃一頓飽飯,他們不惜放棄了尊嚴,低聲下氣地求得他人可憐。

人們憎惡貧窮,對窮人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人窮很難志不短,志短必然造成貧窮,如此惡性循環,貧窮必然成為生活中難以吞食的苦果。

貧窮,限制人的思維

如果說貧窮使人生活困頓,是體現在物質方面,那麼貧窮限制人的思維,則體現在精神方面。

故事裡,有個人每天挑水,一天,他突然想起皇帝用什麼挑水呢?自己接著回答:一定是用“金扁擔”。

在這個人的意識裡,皇帝有的是金銀財寶,肯定不用和他一樣的破扁擔,這個小故事是貧窮限制人的想象力的鮮活例子。

因為貧窮,日子需要精打細算,不必要的開支能省即省,把自己和社會隔離,花錢的活動幾乎不參加,長此以往,眼界變窄了,機會變少了,貧窮自然而然限制了人的思維。

貧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不讓貧窮使生活困頓,為了不讓貧窮限制人的思維,人們使要從根源上分析造成貧窮的原因,積極採取行動,來改變貧窮的現狀。


守一瓣心香


作為一個曾經在鄉里支教過的老師,我想來試試回答這個問題。

大學畢業後選擇去鄉里的初中支教一年,以前一直生活在城市裡,第一次深入到農村去生活,在物質方面鄉下其實不會比城市差太多,差太多的就是題主所問的思維。

都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其實農村的套路更深,因為貧窮限制了人的思維,最典型的就是我窮我有理,我就等靠要,在這個地方天高皇帝遠,就是我說了算,初中畢業我就去打工了,我以後的夢想就是開一個小賣部,我是留守兒童,我父母生了我就走了,我以後生完孩子也丟給我父母管.....等等等等,不願再去細想了。

物質的貧瘠和可以用經濟來滿足,思想的匱乏一定是長年累月的積累才造成的,但是城市裡面也有貧窮的人,即便思維再受限,也比鄉村裡面大部分村民明事理,這怎麼說呢,在這個年代,靠自己的雙手努力付出一定會讓自己生活改變起來的,那些貧窮的,一定有自己的問題,想起郭德綱一句話,但凡是乞丐,沒有一個早起去要飯的。


風和樹裡


貧窮,不但使人生活困頓,還會限制人的思維的觀點我贊同一半。

貧窮是相對的來說的,不同的階段思維不一樣!

舊社會:對於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來說,這種貧窮無疑是最悲慘的!他的思維侷限於如何才能吃飽!考慮的問題總是侷限於下頓飯如何解決,是去討要還是賣苦力;甚至偷和搶。而對於一個基本能吃飽飯的人來說,他的思維開始活躍,想著如何再找個漂亮媳婦,有個家庭,飽暖思淫慾開始有了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挖煤,鍊鐵,修路築橋,各種老工業國企開始大搞生產。集體經濟有了發展,但那個時候都吃大鍋飯。農村人想的是如何才能出工不出力,工人拿著鐵飯碗,大家幹多幹少一個樣。所以普遍安於現狀,缺乏創新和勞動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

改革開放後:農村土地“大包乾”,激發了鳳陽小崗村18戶村民,開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新篇章,多幹多得,不幹不得的生產思維。國企改制,人員下崗,思維被迫發生變化,下海創業成為新的潮流,各種民營企業由慢慢出現變成多元,再由壯大到做強。大家的工作積極性有了變化,靠智慧換取更多報酬的想法得到認可,所以再次激發了大家的創新活力和工作效率,讓中國由製造走向創造,由工業化走向智能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列車開始駛入快車道,並逐漸走向世界領先!

所以說,貧窮是會影響思維,但也會激發思維。不同層級的“窮人”,思維也不同。隨著貧窮的改善,思維也會發生變化。馬斯洛原理就是這樣。


李子BB


這個社會很殘酷,很現實。優勝劣汰從來都是自然進化法則,想要能活出品質,擁有更多財富是你直接的選擇。錢不光能改善生活質量、緩解疾病,還能挽回衝動。是的,當你窮過,你就會知道,窮會給人帶來自卑,還有無法避免的負面情緒。《我不是藥神》裡的那句經典臺詞我們都知道:這世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不得不說,很多放棄治療的病患不都是錢鬧的?毛姆在《刀鋒》裡說:錢能給人到來世上最寶貴的東西——不求人。財大氣粗和人窮志短是最充分的說明,有了錢誰沒底氣?錢,不僅是人的膽,也是弱者的原罪,它是你生活的保障和未來的可能。沒有錢容易形成可怕的管窺心理,因為迫於生活,你只能將精力投注於眼下的一日三餐和生活必需,你能有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格局、開闊自己的眼界嗎?!別槓!都是事實。一個被貧窮所束縛的人,敢去奢望詩和遠方嗎,他要去考慮下個月吃什麼能省點錢,貧窮讓你整日為生活奔波勞累,無暇提升自我,難以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也就是所謂,窮病難治。也能說明,什麼叫馬太效應,什麼是死循環。



今天吃魚了嗎


贊同這個觀點。

貧窮,囊中羞澀,使人在經濟上非常拮据,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因貧窮而帶來的影響,物質生活難以得到滿足,也就使得生活顯得狼狽不堪,困頓無比。

而窮人過日子之道是什麼,是節儉。在一些用錢說話的時候,都會顯得畏首畏腦,哆哆嗦嗦,不敢前行。

窮人最怕的是失敗,窮人一般不敢放開手腳的大幹,他們畏懼萬一失敗了就麻煩了,萬一失敗了,人生就沒有再來的機會。

有句話叫: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敢去做,自然也就失去了總結經驗的機會,也就使得人的思維固化了。

一個人之所以窮,決定性因素是因為思維所導致的,腦子裡沒東西,沒內容,不具備富人思維,自然也就不可富起來。

貧窮和思維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影響的關係。人越是窮,越是難以做到見多識廣,越是不敢嘗試一些東西,越是怕失敗,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就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捷徑。


笨鳥早飛哥


貧窮不但使人生活困頓,而且也能限制人的思維。關於這個話題我有自己的認知,與各位朋友分享

貧窮確實能讓人困頓,但絕對限制不了一個人的思維,我們用人類進化理論來分析一下,這個說法就是一個悖論!我們人類最早是從原始社會發展而來,那個時期由於生產力及其低下,人們的生活非常的貧窮,那個時候沒有貧富差別,但限制了人累的思維了嗎?影響了人類的進步了嗎?沒有!相反人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越,各種發明也越來越多,隨著人們勤勞奮鬥,開始了貧富分化,那麼貧富是怎樣產生的?沒有別的竅門,那就是行動力!人的本能是懶惰的,但人的佔有慾是豐富的,兩者都是人性,那這兩個人性特質那個更佔上風,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比如一個男人統治欲強弱,就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一個女人的佔有慾強弱也決定了她的思維模式。

我們不提遠古人類,說說今天的現實,今天有多少勵志故事,有多少那些出身在貧苦家庭的孩子成為商業大碗,成為統治者?說起來可能不勝枚舉。我們也能看到多少個富有家庭的孩子最終把父輩留下的基業給敗光?也是舉不勝舉。

我們的社會貧富是不斷變化而交替的,你好逸惡勞,最終就是貧困,也限制你的思維,懶惰不僅僅是讓身體懶惰,思想也同樣懶惰。懶惰才是限制你思維模式,懶惰讓你一貧如洗!

人類在思維優勝與否,基因起的作用並不多,但實踐卻能建立起你思維的靈活性,最終建立起你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通過實踐而產生的思想性是你思維模式的理論基礎。哲學的產生是勤奮思想實驗後的結果,這個結果有反過來指導我們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一切的成功首先源於勤奮的勞動,之後形成思維形式,創造出自己的價值觀。最後我們應該把這個頹廢的說法修正一下:

貧窮讓人生活困頓,但不會限制人的思維。



為歡客


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俗話說人窮志短,這個志短的窮人也僅僅是窮人中的極少部分,因為窮,會造成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行。做任何事都被錢捆住了手腳。

但是大多數窮人不是這樣的,改革開放前,我們國家窮人還是很多的,但絕大多數人都是窮則思變,化貧窮為富有。

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勤勞的,充滿智慧的民族,面對困難,我們的人民總是不屈不撓,奮起抗爭。

戰爭時期,從奴隸到將軍的大有人在。

和平時候,從窮人到富人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人窮志短只是少數,窮則思變大有人在

我們要改變這個窮的面貌,靠的只有我們自己的智慧,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人會送一個富貴讓你不勞而獲的。

我們的祖國從落後走向富強,靠的就是人民用智慧和勤勞建設起來的,如果貧窮會束縛人的思維的話,我們的祖國是不會有今天的繁榮富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