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並給我們帶來諸多痛苦和不便,卻成為農產品在網上銷售的一大助力。各媒體、平臺大力發起「戰役助農」活動,幫助農民朋友解決了大量滯銷的問題,讓很多人看到了農產品在網上銷售的曙光。

然而,在網上助力、明星助力下,如火如荼開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卻呈現出了兩個極端:好產品,好的讓人流連忘返;差產品,卻差的讓人對網售農產品失去信心。農產品在網上銷售成為常態、大批量出貨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一、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中國人,在新冠疫情期間,助推了農產品網上銷售的發展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行各業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影響。有些行業,可能是處於停滯狀態,有些行業卻在倒退。作為擁有眾多生鮮產品的農業行業來講,滯銷成為了巨大的阻礙,嚴重影響農業行業發展,特別是開始實行管控以來,外部經銷商很難進入到農產品產地,農產品只能在本地銷售,跨區銷售難上加難,更是給了農產品銷售一記重擊。

為了幫助廣大農民朋友解決滯銷難題,打通銷路,包括今日頭條在內各大品牌,召集廣大創作者、明星發起了「戰役助農」活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度解決了大量滯銷的問題。

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政策上的支持,2月份商務部發出通知,要求電商企業通過扶貧頻道、專區和直播帶貨等渠道給予流量支撐,幫助農戶入駐綠色通道,擴寬了農產品的銷路。另一方面則是和中國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密切相關,任何一方、任何行業有難,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中國人都會站出來,幫忙解決。就這樣,我們農民朋友的產品,變得不再難銷,助推了農產品網上銷售的發展。

當然,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就是,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非常善良的人群,一旦有人在網上求援,都喜歡伸出援助之手,這也讓很多非官方平臺的農產品銷售獲得很多曝光、流量和銷量。

有人說,農產品網上銷售常態化、大量化時代來臨,農產品滯銷將成為過去,但是這樣的論斷、這樣的蓬勃究竟還能持續多久?如果瞭解了蓬勃背後的問題,我想就不會這麼樂觀了。

二、蓬勃發展的背後,存在產品魚目混珠、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大大的阻礙了網售的發展

農產品滯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很多朋友認為是產品過剩,但是從三農哥瞭解的情況看,和產品過剩關係其實並不大。我國人口基數大,需求多,很多產品在國內就可以消化完,更不用說還有出口產品。當然,肯定也有部分地區規劃單一,同一時間某種產品大量產出,短時間消化不完,造成滯銷,但農產品滯銷最重要原因其實是銷路不通、信息不暢。為什麼這樣講?曾經北方大白菜滯銷,地裡5分錢一斤還沒人要,但是在西南的成都,市場上大白菜2元錢一斤。哪怕當時能夠有人5毛錢一斤收,再2元錢賣,扣除各項成本依舊有賺,不至於5分錢沒人要吧?

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滯銷有多令人心痛,網上銷售就有多重要。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近些年來滯銷農產品的情況:2015年6月,蘭州市花農銷燬玫瑰花瓣;2016年6月,蘭州農民將大量青筍傾倒河溝;2017年1月,濱州藕農拿蓮藕餵羊;2017年2月,嵩明菜農砍掉地裡上千噸蔬菜;2017年5月,開封市農民將蒜薹傾倒河中;2018年菠蘿、芒果、西瓜、葡萄;2019年……

連年發生年年有,如果當時都有網上銷售,有助農,不能說徹底解決但至少緩解能夠做到。

那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其他行業如火如荼的發展,偏偏就農產品網上銷售是一大難題呢?有三個大的問題。

(一)網上銷售產品存在魚目混珠,質量參差不齊

如果您是一個資深網購,遨遊在產品的海洋時,經常有這樣的困惑: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產品,最後不得不根據評論、銷量等數據,選擇一個。然而這樣的結果是經常選擇的產品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質量和描述的不同。普通產品維權還比較容易,但是一旦遇到農產品維權就變得很難。

三農哥之前也是喜歡在網上採購商品,就我最喜歡的柑橘而言,我曾經喜歡在網上購買耙耙柑。第一次遇到的商家就特別好,收到的果實很好。後面商家沒做了,我就在網上隨意找了一家,圖片看起來都非常不錯,最後收到的卻是些"歪瓜裂棗",找商家理論,商家說發貨的時候是好好的,應該是快遞的問題。再找快遞又被回推到了商家。和做電商的朋友聊過這個現象,很多農產品銷售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把好壞參半放在一起發貨,最後讓快遞背鍋。卻沒想到,這傷害的是消費者對農產品在網上購買的信心。

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還有一些產品,明明是普通品種,卻冒充是知名產品,讓消費者對知名產品信心下降。舉個例子,湖南有一種國家地理標誌橙子,叫做黔陽冰糖橙,我當時就衝著這個牌子去,在網上採購了一箱回來,68元一箱只有5斤。買到以後,吃起來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當時心想"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就打消了再次購買的慾望。直到去年,單位湖南的同事,給我們帶了幾箱自家種植的黔陽冰糖橙,才知道它是真的名不虛傳。如果不是因為同事帶貨,也許現在我仍然對黔陽冰糖橙沒有好感,其原因就是商品被魚目混珠。

(二)從業人員素質低,謊言謠言滿天飛

目前從事農產品銷售的人群大致可以分成6類:普通農戶自產自銷、普通農戶走農村電商平臺、規模種植戶自產自銷、專職農產品經銷、實地考察後的農產品代銷和完全不懂行的農產品代銷。

普通農戶自產自銷的,沒有品牌效益,銷量低,勉強維持,很多人最終都是知難而退,退出網銷。有規模的自產自銷的人,普遍做的還不錯,只是在銷售策略上離爆款比較遙遠。專職的農產品經銷和專職代銷,是以量取勝的,也是目前的主要力量,做的比較好。最後一種不懂而又代銷的,就是為了掙點零花錢,代銷商品而已。

在這些從業人群中,有這樣一部分人,深諳人心,打感情牌賣次等貨,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卻損害了整體行業的利益。

我用一個"滯銷大爺"的例子,大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這幅圖片,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過吧,究竟孰真孰假?難以分辨。不可否認,剛一出來的時候,確實圈了很多客戶,但最終由於產品平平,加上各平臺曝光造假,最後傷害了參與者的心。由此也打擊了客戶們對農產品網上銷售、助農活動的信心和積極性,這次官媒帶頭的助農活動前期效果不是特別理想,也與這些從業者有很大關係。

(三)產業鏈落後,配套不完善

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為什麼那些"從業者"能夠把鍋甩給快遞?本質原因還是農產品的產業鏈還存在缺陷。還是講一個例子,冬草莓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當初能夠發展起來的比較知名的在北上廣深立足的冬草莓,竟然是遠在西南的成都雙流縣(現雙流區),雙流冬草莓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深受喜愛,這一反季節草莓在現在很多人的眼中,似乎冬季出草莓已經不是反季節了(草莓自然生長時期是5、6月開花,7、8月結果)。當時雙流冬草莓,一斤幾十上百元,早上採摘的草莓,不到中午就可以到達北上廣深人們的餐桌上,大家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鮮的草莓。當時雙流為什麼能夠成功?得益於雙流發達的運輸條件,也就是草莓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冷鏈運輸。

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如今,各大快遞公司雖然都有冷鏈運輸,但能夠配得上也用得起的產品,很少。很多都是一兩塊、四五塊錢一斤的產品,哪裡上的了冷鏈?用了肯定是要虧本。如果把這一部分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價格這一塊很多消費者又不能接受。

我們都知道京東的模式,各種產品在全國各地都有倉庫,這樣的模式其實非常適合農產品冷鏈發展。如果在全國各地都有冷鏈倉庫,通過大數據將農產品分發的全國各地的冷鏈倉庫,再進行零售銷售,就能很好的解決運輸問題。

這一塊,恰恰就是我們現在農產品產業鏈中最為薄弱的一環。

三、大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走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倡導品牌化可溯源,完善產業鏈,才能在網絡上拉近農產品和人們的距離

任何產品,在消費環節中能夠長久不衰,肯定是得益於產品本身。好的產品、放心的產品才會是消費者鍾愛的。如何才能夠實現產品好、人們放心呢?那就是培育人才和高標準生產。其中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發展新型職業農民

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已經不是什麼新詞彙,在近幾年的國家層面、省級層面都提出過很多次。有些地區已經在開始試行,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要做這一職業,需要的就是相關的技能。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具有相關技能的能夠從事好生產出好產品的這樣一群人,他們可能是原本農民通過培訓後產生,也可以是才畢業的大學生,當然也可以是某些技能能手。

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同時,配套的肯定會有土地流轉、公司化運行等等手段,沒有能力勝任農民職業的人,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分股分紅,讓有能力經營土地的人來經營土地實現多贏。最終達到1個農民養活多人的目的,改變現在多個農民養活1人的局面。

(二)走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有機化之路

有了職業農民及其土地配套之後,就會走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有機化之路,從目前的扶貧政策、三農政策、一號文件等看,發展農業產業化始終是放在首位的。

就好比之前的黔陽冰糖橙,我為什麼會去買?還不是因為其口碑好,品牌好。那為什麼我又會買到假貨?我想作為黔陽冰糖橙的保護地而言,在品牌保護、產業發展上,是否應該反思?三農哥本人沒有實地考察過黔陽冰糖橙,就我瞭解到的其他商品,如獼猴桃小鎮「復興獼猴桃」而言,在保護品牌上下的功夫就比較足,比如在獼猴桃即將成熟的階段,會有專門的巡邏小隊,巡察田間情況,核實是否有人提早採摘。每塊田都要測量甜度,達到標準才能商品化。同時在品牌保護上,也有專門的人進行維權保護,切實做好了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

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農產品網上銷售,離常態化究竟還有多遠?

當然,他們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有機化、可追溯上還需要努力。

在規模化、標準化這一塊上,還有一塊重要的力量,不可忽視。那就是跨界資本。還是以復興獼猴桃為例,在復興還有這樣一個園區,是由聯想公司開發運行的(對沒錯,就是生產電腦的聯想),叫做佳沃。整個園區就比較現代化,各種蟲情監控、自動給水等,都已經接入大數據、物聯網,在可追溯方面,值得很多人學習。類似的案例其實還有很多,比如網易的養豬場、"三德子"趙亮的養雞場等。

四、三農人應該在提高農產品互聯網銷售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三農人包含哪些人?普普通通的農戶、農業生產者、農業技術輸出者、農業文章視頻的創作者、農產品的運輸銷售者,其實都算三農人。三農人在農產品銷售中,都佔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比如生產者,產品好不好,標準化技術執不執行,和生產者密切相關;產品的品相、及時性就離不開運輸者;農民素質提升,大環境的向好,也離不開農業文章的創作者們,每個人在農產品網上銷售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不管是在什麼樣的位置、扮演何種角色,但是最根源的是保持一顆把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民收益提高、農業行業向好的初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好中國的農業。

我始終相信,在廣大三農人的團結協作下,農產品在網上銷售成為常態、大批量出貨,離我們並不會太遙遠。

作者簡介:三農哥,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用文字服務三農,用真心服務大眾,經常分享三農相關知識,希望大家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