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人拿出85年前“欠条”,借给红军400大洋,如今应该还多少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诚信也贯穿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诚信,是商鞅为求变法成功,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亦是曾子杀猪,教子立信,“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是也。作为优良的道德准绳,即便是在身处困顿,物资匮乏、经济疲敝时期,人们也依旧保持着这个高尚的品质。

2015年,一张饱经沧桑的“欠条”的出世以及最后当地政府对它的处置结果,也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诚信的力量。

湖北老人拿出85年前“欠条”,借给红军400大洋,如今应该还多少


湖北省孝昌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而在近代以后,风起云涌的革命热火席卷大江南北。作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根据地,孝昌、孝昌人民也贡献了他们不朽的力量。

那么这张欠条又有何出处呢?

这张欠条正是孝昌县辖下的金盆村村民杨明荣的物品。根据他的描述以及欠条上所留的文字,这张欠条当是在1930年时他祖父留下的物品,欠条其上有书借款人: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借款金额为400元大洋。

湖北老人拿出85年前“欠条”,借给红军400大洋,如今应该还多少


这张时隔85年的欠条一经问世,很快便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也迅速派出人员,查究史料,论证真伪,毕竟绝不能让百姓吃亏。而在调查过后,这张欠条背后的故事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黄麻起义之后,鄂豫皖根据地的部队随后进行了整编,1930年春各师合编为红一军。虽然实力获得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当时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多次围剿,尽管红军有着坚定信仰、红军战士们也不惧斗争,作战英勇,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但受制于粮食匮乏,物资紧缺的局面,红军伤亡惨重,因饿致死的事件也是常有发生。当时的群众看到红军缺衣少食,也便纷纷慷慨解囊。但与前朝不同,红军在当时已经确立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于是,红军便主动为捐粮、借粮的百姓开出了印有红军印信的借款凭据,并表示在革命胜利之后定当奉还。

湖北老人拿出85年前“欠条”,借给红军400大洋,如今应该还多少


1930年,阳平口战役爆发前夕,作为参战部队的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为了有备无患,便将当时的军伍规模从1200人扩张到1500人。现实并没有如今抗日神剧之中那般臆造,300人或许在我们看来数目也并不大,可在当时的时局之下,300人的增加在意味着有生力量壮大的同时,还意味着军队物资供给上的增加,困难重重。

如何解决新增的士兵物资供用问题呢?红军也只能向当地百姓借款。而在红军到了杨长银家中说明来意之后,一听红军缺钱,他当即将自己的300元大洋借给了红军,期间他还又东拼西凑凑齐了100块,也借给了红军,如此一来便有了他的孙子杨明荣手里拿出的那张400大洋的欠条。

湖北老人拿出85年前“欠条”,借给红军400大洋,如今应该还多少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之后,杨长银大可以以借条为凭找红军还钱,但杨长银非但没有前往讨要,还将这张欠条,一直珍藏左右,也直至2015年他的孙子杨明荣公之于众,才广为人知。可见,在杨长银心中也是有着拳拳爱国之心。

这张欠条,不仅是当时那段历史的见证,也更是军民鱼之情的见证。而当地政府在查实了这张欠条的真实性后,也就面临一个问题,这85年前的400大洋,现在又该还多少钱合适呢?

最终,在专家的意见之下, 参考了当时1930年的物价之后,当地政府将4万元人民币交付给了杨长银的孙子杨明荣。这恰恰也是诚信为本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