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年,中国人还会有说方言的嘛?

82年的雪碧


再过十年,中国人还会有说方言的嘛?可以肯定的回答你:有的,绝对有的!就是再过一百年,也是会有的!

官方语言和方言,从来都是互相依存、互为推进的。官方语言、地方方言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绝对不是非你莫属、互补相容、互相排斥、你死我活的关系。十年、百年乃至千年以后,都还是会共同存在、共同包容、糅杂在一起、一起向前走的。

劳动产生了语言,最早的语言可能是一群人抬起沉重的木头、大树时一声招呼、一句号子,就是诸于“嘿”、“嗨”之类简短的、憋口气、鼓把劲的提示性的、脱口而出的声响,就如刚刚出生的孩子,也都会咿咿呀呀、哼哼哈哈发出简单的音节的,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声欢笑,其实都是发出语言的表现。

长期的劳动、长期的人与人的交往,需要交流思想、表情达意,语言就成了工具了,交流越来越多、需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用声音来表达意思的情形就越来越多了、承载语言的音节就越来越多了。等到一个家族、一个部落、一个区域、一个山川阻隔形成的地方的人都用基本相同的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时候,所谓方言也就产生了。方言是形成官方语言的基础,没有方言、何谈官方语言?

然后呢,随着人类的进化、随着交换的增多、随着走出家族、离开部落、步出村庄的人越来越多,来自被山川阻隔的各个区域的人汇集在一个水头山尾的新的地域进行交换各自生产的物质,以货易货,各种方言就会交杂使用了,南腔北调就会汇集了,交流的不便,语言不通,就会使得交易受阻,久而久之,大家就会选择一种大家都可以听得懂的语言来进行交流了。拿中国近代的所谓普通话来说,因为北京城元明清都是首都,北京又盘踞在东北、华北中心位置上,最近的朝代清朝的那些皇族们又是来自东北黑土地的操东北口音的人群,于是,为了更好交流,既要把皇家的语言习惯传达下来、又要把北方区域的各类方言杂糅进去,让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听得懂、学得会、讲得出,那么,所谓现代普及的普通话也就应运而生了。、

现代汉语对普通话的标准解释是,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而且,国家开明宗义指出,全国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人员交流 。

为什么说方言不会消失呢?

方言是相对官方语言和普通话而言的小范围的通用语言,小范围的人生于斯、长于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的习惯用语、对很多称谓、地名、人名、物质名称都是约定成俗、都是只有固定在本方言区内的人才听得懂、才方便交流的,出了这个方言区,这些固定的说法、称谓,可能就完全不是那个意思了,就变得物是人非了。所以,很多时候,方言还是识别人的出生地、母语所在地的一个重要标签,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国家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着,人口迁徙、人员交流日趋频繁、日益紧密,很多场所,随口说出一句方言,立马可以吸引统一地域统一方言区人的注意、共鸣,很快就可以有了归属感、认同性。

然后,方言的存在,还有方言与官方语言、外来语言的交杂、变异、互相借用,其实一直都在进行着,方言的某些句子、词汇使用频率多了,人所共知了,方言也就成了官方语言了;官方语言在方言区普及了、使用习惯了、妇孺皆知了,方言中一些过时的、很少被人使用的词汇、语句,就会自然消亡、被官方语汇甚至是外来语汇、网络语汇所代替,两者之间,永远都是一种互补关系、取长补短、长期共存、优胜劣汰的关系。

最后,方言还是一种亲情、一种乡愁、一种浸透了父母体温、家庭温情、血脉相连的表达工具。现代社会这么发达,人员流动这么分散,家庭成员五湖四海、天各一方的多了去了,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人相聚,不说母语、不说方言,都操着各个所在国、甚至所在省份的官方语言、地方主流方言,一起吃个饭都是南腔北调的、互相都听不懂的、互相都在猜谜语的,那还叫一家人们,还有一家人的味道吗?

所以呀,要叫方言消失或者被官方语言完全替代,绝不可能!


坐看云起于此时


再过一百年也会有,改革开放时广东话很流行,说小品的让东北话很时髦,普通话会越来越普及,但是方言还是很有市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