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雖說現在有很多人說“三字經”、“孔融讓梨”的觀點已經不適用於當代社會的育兒觀點,但是古人說的話能流傳至今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對於古人的說法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比如,清代詩人蔣心餘的教子聯:

富貴無常,爾小子勿忘貧賤;聖賢可學,我清門但讀詩書。

他就是在告誡子孫後代,富貴時不忘貧賤,不能嬌奢,要時時刻刻保持良好的教養,更要好好讀書。他的這句話更是告訴父母,只有良好的家教、家風才是值得依賴的,“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代長”。所以古人的育兒觀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而且這句“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其中末尾一句便是來源於古時候的粵地民俗。而這句俗語也是教導我們在教育後人的時候應當有所準備,避免到老一場哭。按理說,化骨龍是龍,這龍作為神獸之首,其子應該比麒麟之子更珍貴才對啊,那為什麼會有“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這種說法呢?

在古代八字預測學中就有提到麒麟子一說,且民間有“時上七殺本無兒,運至官鄉得子奇”的說法,人們常說的晚子英奇便是此意,也是民間麒麟送子的由來。而麒麟子在民間素來都是英奇傑出之才的美譽,是富貴臨門,大吉之兆,相傳孔子便是麒麟子。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而這龍古代粵地叫化骨龍,常以此來做謙稱代指子女,和我們常說的“犬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人此處說的化骨龍就是傳說中的饕餮,饕餮大家並不陌生,傳聞其是兇惡貪食的怪物,不僅永遠吃不飽還只進不出。古人根據這一特點引申為那些肆意揮霍只出不進的子女,所以才有了“不要化骨龍”一說。

所以古人認為,前有麒麟子振興家族,後有化骨龍敗家無底洞,這也是那句“富不過三代”魔咒的根源。古人是想借此讓我們能夠重視後代的培養,即使沒有麒麟子也不要養成了化骨龍。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花錢如流水,攀比虛榮之風在他們幼小的世界裡盛行,不懂家長的辛苦,對別人沒有同情與尊重,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父母給孩子慣出來的這些壞毛病。不僅如此,現在的孩子還有吃飯之前不洗手,愛挑食,見了長輩沒有禮貌,放學回家之後不寫作業就看電視,沒有時間觀念等等這些壞習慣,父母整天說教孩子,孩子卻從來沒聽過,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家長沒有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家裡雖沒有“麒麟子”,但我們可以培養一個自律的好孩子,家長不要讓孩子的小毛病演變成大錯誤之後再追悔莫及。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

所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真的很重要,那麼可能有的家長就會說了,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但是適當藉助一些工具,會讓你更加輕鬆,事半功倍。比如父母完全可以藉助兒童成長自律表來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家長可以每天都給孩子定一個小目標,可以是愛護花草、團結友愛、尊敬長輩、學習認真、愛勞動等等,每天完成後都在上面貼一顆小星星,每當集滿一頁的小星星後,我們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獎勵,讓他們對完成接下來的目標充滿動力。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孩子設定目標是為了得到獎勵,沒有獎勵他難以知道自己有沒有成功,所以在孩子達到一階段的成功後,給予獎勵。如此反覆,孩子對於自己的安排就比較清晰了,之後家長再慢慢放手,讓他自己管理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不會差。

為什麼古人說“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古代育兒觀發人深省

人們都說21天就可以養成養成一個新的習慣,所以當孩子到達一定階段之後,家長可以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決定、自己監督,養成獨立自律的好習慣。

這本兒童成長自律表,價格只要33.9,一次可以用一年,也就是說,每天只要1毛錢就可以幫孩子培養出幾十個好習慣,而且這些習慣是以後花再多錢也補不回來的!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面的商品卡,直接購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