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歷史上對康熙皇帝的評價太高?史學家:他的功績讓你無話可說

康熙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大清朝在入關之後的第二任皇帝,年幼時便登基,在孝莊太后以及一眾朝廷大臣的扶持之下,康熙皇帝順利繼位,並且在位60年,算是清朝在位比較久的皇帝了,並且清朝在他的治下開始真正的興盛起來,以至於後世將清朝最鼎盛的時候稱為“康乾盛世”,就是說的康熙和他孫子乾隆。


雖然晚年時期因為繼承人的問題,出現了一些狀況和宮廷醜聞,對他的晚年名聲有一些影響,但是歷史上對康熙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甚至有人稱他為“千古一帝”,導致有些不瞭解康熙皇帝生平的人會疑惑和懷疑。覺得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太高?但是史學家考證資料後,用歷史事實告訴你:他的功績讓你無話可說!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這位幼年便登上帝位的皇帝,經過他奶奶孝莊太皇太后的調教和群臣的指導,在14歲的時候就已經親政了,這已經是非常早的了。而這位年輕氣盛的皇帝在親政之後就開始了他一生的征程。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一:致力於中國領土的完整——收復臺灣

這件事情發生在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派施琅率領福建水師攻打臺灣,並且在經過一系列的爭鬥之後,明鄭投降了大清,臺灣回到中國的版圖之中。


第二:抵抗外敵——擊退沙俄軍隊侵襲

在清朝初期,沙俄曾經多次派軍隊侵入我國的東北地區,他們在黑龍江流域禍害百姓,無惡不作,並且佔領那片土地,企圖將之劃歸到自己的版圖之中,這讓整個清朝君臣都十分憤怒,終於,在收復臺灣的不久後,在勒令這群強盜撤退無果的情況下,康熙也派了一路軍隊一直將他們的反覆入侵打的服服帖帖,雙方簽訂條約,劃分清楚了雙方疆域,這個條約就是著名的《尼布楚條約》。此後沙俄多年不敢來犯。


第三:解決叛亂——平定三藩之亂

這裡說的“三藩”,就是我們歷史上著名的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從清初以來,他們就各自割據,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能夠與朝廷抗衡,而康熙皇帝看他們不爽很久了,於是藉著尚可喜當時的一紙請求,康熙皇6帝下旨“撤藩”,這一撤,這些人就反了,康熙正好一個一個的收拾乾淨了祖上留下來的爛攤子。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四:肅清朝堂——處理權臣鰲拜

這是乾隆皇帝親政的第一道關卡,因為鰲拜就像當年的多爾袞一樣,在朝中如日中天,勢力龐雜,嚴重的威脅到了康熙皇帝的決策權,於是,為了自己將大全牢牢把控在手中,康熙皇帝設計處理了鰲拜,但是看在鰲拜在清初時期立下的汗馬功勞,康熙也並沒有殺掉他,而是囚禁起來,一直到死。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各位看官老爺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馬哥講歷史!在各種電視劇當中,皇帝永遠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咱們的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再到最後的清朝時期每個皇帝的性格各不相同。皇帝,一定要深得人心,這是一個需要眾多人所支持的職業。假如說失去了百姓們的支持,失去了賢臣們的擁護那麼這個國家也離亡國換代不遠了。而康熙就是這麼一個得民心者而得天下人物,康熙是歷史上少有的以老祖宗的名義公開說永不負稅的皇帝,在關愛百姓上那康熙肯定是數一數二的人物,縱觀封建王朝的歷史,康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咱們要說康熙,那肯定就要從他的政績說起。當初康熙打臺灣,可以說是收復臺灣的第一人了!當初鄭經妄想分裂臺灣,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想要效仿琉球。也就像和我們現在的臺灣形式差不多,所以康熙也算是從分裂分子手中收復的臺灣,可以說這算是他的功績之一。他的雄韜武略是我們大家所認定的。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二,人人都說他擒拿鰲拜是他嶄露頭角的開始。當初鰲拜代表的是滿洲國頑固守舊貴族的利益,雖然說鰲拜其實並沒有心思想要造反奪權,但是也可以說是野心勃勃,危及到了皇上的第一。假設一下,如果康熙當時奪取權利失敗,那麼他也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後面的大清國也不一定會延續十幾個皇帝的歷史,也會像隋朝一樣短短數十載,就結束了政權的統治!所以,康熙通過自己的才智,僅僅用了一些小太監和侍衛就把一代重臣拿下了。我們在這裡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智。

要說奪權,經常是皇帝營業了幾十年,到中年的時候才敢開始展開自己的宏圖大志。只有康熙在剛剛成年的時候,就有這樣的膽魄去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咱們不能說康熙皇帝是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但是他愛民如子的表現,才智,業務水平都應該是被大家所認可的!他敢於冒險,敢於拼搏,和只想尋求安穩的皇帝不同。這就是對康熙的評價!

我們中國人,對於中國和世界歷史相互關係的認識,通常從康熙時代開始,便會陷入兩個相關的“歷史錯覺”。

錯覺之一,認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為的一位封建帝王。如果把中國的大門關起來看,的確是這樣,康熙很有作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當時的世界範圍內去看,則另當別論了。評價一位決定和影響國家命運的歷史人物,不能撇開他所處時代的世界發展潮流這個參照系。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康熙在位長達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處於17、18世紀之交。這一時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遙遠的歐洲,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孕育了工業革命。對於西方世界正在發生的這場歷史性鉅變,反應靈敏與遲鈍,可以舉出一例來進行比較。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時代的沙皇彼得一世,正在北方海邊荒灘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這個小工棚內住下,親自指揮大批勞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開放口岸”,以大量引進西歐列強自工業革命以來所取得的各種先進成果。

彼得一世登基時,沙俄尚處在封建農奴制階段,中國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進”。但彼得一世受到歐洲工業革命的震撼,激發了他強烈的變革圖強思想。為此,他一反歷代沙皇認為出訪別國是“低三下四”的傲慢傳統,隱姓埋名。

化裝成平民前往荷蘭、英國等西歐強國考察,並選派大批貴族子弟前往西歐強國學習,等等。這就不難理解沙俄為何能成為晚清不斷入侵中國的西方列強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對於歐洲工業革命的反應則顯得有些遲鈍了。雖然中國與歐洲相距遙遠,但歐洲工業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利瑪竇、湯若望等一批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

康熙登基後,似乎對西方科學知識饒有興趣,他本人曾專心學習,但卻沒有把他的個人行為轉變為國家行為。這表明,西方傳教士們帶進中國來的歐洲工業革命信息,並沒有激活康熙的變革思想,遺憾莫大於此。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錯覺之二,認為中國在“康乾盛世”時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持有這種看法的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實,這是中國人在長期閉關鎖國環境中滋長起來的保守自大的“優越感”。它離開了當時的世界發展潮流看中國,沒有看清本質。

康熙不能把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的個人行為轉變為國家行為,同這種保守自大的“優越感”直接有關。正是這種保守自大的“優越感”,使中國吃盡了西方列強和東方近鄰日本侵略者的苦頭。

世界近代史的時間跨度,是從公元1640年至1900年。中國近代史的時間跨度,則是從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後了整整200年。清兵入關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說,清朝這條東方“龍船”從啟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歷史迷霧之中。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不知道遙遠的西方正在發生著怎樣的歷史性鉅變,更不知道西方發生的這場歷史性鉅變對中國將意味著什麼。結果,英國的鋼鐵炮艦遠隔重洋乘風破浪而來,把中國清朝這條東方“龍船”撞沉了。

中國近代史與世界近代史之間這200年“時間差”,一旦被落下,中國用加倍的時間去追趕也難以趕上。中國最近幾十年改革開放取得飛速發展,其實仍然處在這個“追趕”過程中,且慢說我們即將成為“老大”或“老二”,那將形成新的“歷史錯覺”。

康熙在位期間真可謂勵精圖治,坐穩了大清江山。雍正是個過渡,在位13年。乾隆在位又是長達60年。康、雍、乾三朝,的確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時期”。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那是中國“醉酒時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乾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煬帝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宮裡天天錦衣玉食,古玩字畫玩得膩味了,先後六次下江南,遊山玩水,樂而忘返。他每次南遊,陸上車輿,水中龍船,浩浩蕩蕩,綿延百里。沿途官員搜腸刮肚,想盡點子,各獻珍奇,竭力奉迎。

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銀子、挨鞭子。“乾隆皇帝來一趟,一年勝過兩年忙;官員搜刮兇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乾隆皇帝樂不可支,江南百姓叫苦連天。清朝最大的貪官和珅就出在乾隆身邊,這毫不奇怪。

統治者被自我滿足的“優越感”麻痺了神經,聽不見時代洪流的怒濤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滾滾向前,漠視民間疾苦,聽不見底層百姓的種種訴求,對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不能自覺地把除弊革新作為常態化的治國之策來實施,於是開始積累社會矛盾,以至積重難返,走向崩潰。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從康熙登基到道光年間爆發鴉片戰爭,時間相隔178年。說短不短,說長不長,相當於康熙三個“任期”。對於晚清遭受西方列強和東方日本軍國主義不斷入侵,清王朝一敗再敗、不可收拾,清政府一連串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局面,康熙當然已經不會知道。但事情的起因,卻是從康熙時代就已埋下的伏筆。

道光年間爆發鴉片戰爭,中國被英國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擊場”上並沒有“裁判”站在身旁讀秒數數,等候清王朝直起腰來應戰,或是當眾宣佈“不能再戰”。

於是,西方列強和東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組合拳”接連打了過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沙俄入侵東北、英軍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氣息奄奄,任人宰割。

康熙大帝的歷史地位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清末,慈禧太后把偌大中國敗得精光之後,在萬般無奈之下,被逼以光緒帝的名義頒佈所謂“新政”。但這時狂飆已起,山雨已來,危樓嘎嘎搖晃,傾覆只在旦夕之間,嗚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推翻腐敗無能的清王朝,這是歷史發展邏輯的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