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這是一個有點寂靜的春天。

隨著時令當中,“冬九九”的終結,陽光迴歸的溫暖已經讓油菜已經綻出小黃花,開得遍野一片又一片金黃。不止是油菜,各種植物和農作物都已經開始迎來花期。但它們翹首等待中的蜜蜂,卻可能錯過了今年的約定。

往年此時,養蜂人老莫,應該像他200個蜂箱中的蜜蜂一樣忙碌起來。他和妻子應該來到四川成都附近,讓蜂群利用油菜花做準備。但在今年,旨在遏制疫情的交通限制,讓48歲的老莫只能待在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附近,盡力讓他飼養的蜂群活下去。通行受限讓養蜂人迎來了一個格外慘淡的春繁季,或由於缺乏蜜源、或因為得不到白糖,蜜蜂們可能已經餓了好幾周肚子,甚至還有性命之虞,並威脅養蜂人的生計。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春天的油菜花田,等待著它們的蜜蜂


每年生產約50萬噸蜂蜜,約佔全球產量的1/4的世界最大蜂蜜生產國中國,被疫情“蟄疼”了。目前,有關部門針對特殊困難,已明確了一系列幫扶措施,“轉場蜜蜂”也納入應急運輸保障範圍,“甜蜜之路”將會陸續暢通。

在中國總數高達900多萬群的蜜蜂飼養量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蜂群需要“轉場”,即在不同季節前往不同地點“追花奪蜜”。而這些蜜蜂卻並非中國人自古以來飼養、不需要轉場養殖的中華蜜蜂,而是人類當前養殖規模最大的意大利蜂。

儘管中國先民們自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嘗試養蜂,但意大利蜂佔據大半“江山”,卻只有不到100年的時間,它們的到來,還曾在中國引發了一場“蜜蜂狂熱”。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蜜蜂和油菜花

一場由蜜蜂帶來的神奇馬戲


1913年春季的一個晴朗日子,福州琅岐島白雲山北麓的天安寺內,一場猶如馬戲的神奇表演,正在上演。院子裡,一群個頭異常大的蜜蜂,彷彿能聽懂人的指揮,群集在可以活動的箱子裡。這和當地人過去所知道的養蜂不同,參觀者摩肩接踵,交口稱奇。

數十萬年前,在人類最初的食譜當中,提供能量的高熱量的甜食少之又少,而野生蜂蜜成為人類最簡單最初的美食體驗之一。於是,原始人搗毀蜂巢,火燒成蜂,掠食蜂蠟、蜂子,以補充體力。

從採集發展到農業革命的人類,不會放過蜜蜂。在中國,原始的野外養蜂由戰國時代開始萌芽。由“採集野蜂”發展到“驅蜂取蜜”,再發展到“原洞養蜂”。到東漢時期,“原洞養蜂”已發展到將附有野生蜂窩的樹幹帶回家中進行“移養”。只割蜜,不管理,蜜蜂還過著半野生生活。而從唐代開始,各類農書開始收編養蜂技術,養蜂開始成為中國農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截至清末,全國飼養的中華蜜蜂約20萬群左右,以浙江、福建、江蘇、山東居多。

這場蜜蜂“馬戲”的組織者,是福州倉前山天安小學的教師、清末福建閩侯秀才張品南。這個小學教員自從發現一群分群的蜜蜂,飛到校長家落戶後,突然對這種小小的生物發生了興趣。他自薦收留飼養,並前往日本研究當時最時新的活框養蜂技術。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張品南 中國現代養蜂家 中國現代養蜂業的開拓者

19世紀,人類對蜜蜂生活史和生物學特性有了基本認識,並逐步改進和掌握了蜂群的科學管理方法。活框蜂箱、蜂蠟巢礎、搖蜜機以及科學育王法的發明和創造,讓養蜂業在全世界都空前發展起來。

1896年後,西方蜜蜂先後通過俄羅斯、日本、美國等途徑,傳入到已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中國。在這些西方蜂種中,就包括了個體大、繁殖能力強、產蜜能力強的意大利種。

而天安寺裡展出的蜜蜂,正是張品南學成後,從日本購回的四群意蜂之一,以及新法蜂具。他也在自己的家鄉閩侯,與人合營“三英蜂場”,閩侯縣成了意蜂在中國的發源地之一。

這一次展出,被震驚的不僅是看個熱鬧的吃瓜群眾。中國傳統的養蜂方法,從此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嚴智怡 中國近代博物館事業開拓人

在華北,中國近代博物館事業的開拓人嚴智怡,也在1913這一年,在巴拿馬被意蜂所吸引,5年後,出任直隸省實業廳廳長的他,也特意演示了新法養蜂,併力主省農事試驗場飼養意蜂。

在意蜂新法風氣的吹拂下,兩年之後,新法“蜂”氣在中國盪開。江浙、河北等地風行引進意蜂、試養、推廣。

與此同時,新蜂種和新技術帶來了新的生產力,“若用新法養蜂,普通中國蜂種一群,每年可得三十餘斤的蜜,西洋蜂種可得六十餘斤的蜜。每斤以四角計,前者可得十餘元,後者可得二三十元(徐紹華,《養蜂是農家的好副業·農話》)。

很快,這種強大的新生產力被“重新發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

為國養蜂,“包治百病”

自五口通商,我國受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在憂國憂民的知識界學者們看來,養蜂是挽回利權的重要舉措之一。當時,中國國內所需的糖,多半仰給於國外,1924年,輸入糖量已達九百萬擔,價值一萬二千餘元。但是,國內的製糖業“工業幼稚,製品又不精良”,根本難以與國外進口糖競爭。

於是,學者們想到了蜂蜜。如果養蜂業能夠在中國的窮鄉僻壤普及,產蜜量增多,價值自然下降到能夠與蔗糖相等,如此,洋糖就“不抵制自抵制”了(張進修,《養蜂之研究·國際貿易導報》)。

同樣,在國外商品的大肆輸入和國內動盪的局勢下,中國農村普遍呈現出衰敗的跡象,農村的崩潰一瀉千里,都市剩餘貨物銷路滯塞,已引出全國經濟大恐慌,復興農村也成為朝野之共識。而農村經濟“開源節流”的各種方法中,養蜂被認為是“輕而易舉、奏效迅速”的不二法門(楊白青,《新式養蜂與我國農村經濟·浙江建設月刊》)。

甚至於,針對國人一盤散沙之精神狀態,學者們也希望通過普及養蜂來喚醒、培養國人的團體意識,養蜂,簡直成了包治百病的神方。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1852年美國郎斯特羅什發明的活框蜂箱

無論是平津、江浙,還是廣東、江西等地,新法養蜂如火如荼。1929年4月,著名的華北養蜂學會成立,1929年8月,江浙養蜂協會成立,設立蜂場、培養人才,改良蜂種、蜂具,政府、民間組織、知識界人士三股力量合力,共同致力於蜂業的推廣普及。

這一切,在帶來更多國人投入養蜂業的同時,也刺激到了逐利者。

一場“以國之名”的蜜蜂狂熱

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下,一倡百和,蜂之銷路不脛而走,養蜂之勢一日千里。

在南方,1923年,南京開始養蜂,全城不過20群左右。到1929-1930年,城廂內外已發展到2000群以上;1928年,僅江浙兩省合計意蜂在2萬箱以上。在北方,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京城百業凋敝,惟養蜂一業萬眾傾心。到1929年,僅北京附近和保定一帶存蜂達1.6-1.7萬群,佔全國新法蜂業之大半。

當時,一個五框蜂群,售價從25元漲到40元,1930年漲到50元;一箱蜂,在日本售價幾元錢,運到天津標價30-40元,轉到北京就達到70-80元,再由北京賣到華北各地,達到100多元。據統計,1930年,僅日本向中國輸入的意蜂,就達到12.8萬群,這一年從春天到秋天,由日本入天津之船,每隔兩三天一次,幾乎到了“無船無蜂”的地步。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割蜜

然而, 養蜂的虛假繁榮泡沫,很快就被戳破了。蜂群的販賣者唯利是圖,完全不考慮蜂群是否良種,只求進價便宜,買蜂者也是隻求能夠更多地分群出售,這些劣質蜂種,無比虛弱,一遇到氣候不良,常遭覆頂之災。大量蜂群的引進,造成美州幼蟲腐臭病流行,加劇了蜂群的死亡損失。

除此之外,蜜蜂蜜源不足,轉地受阻,也成為養蜂熱迅速降溫的因素。當時的中國還有許多村民,對蜜蜂採花授粉尚且不知,反而認為蜜蜂是農作物的蟲害,在此期間,全國多次發生毆打蜂主、燒燬蜂群的惡性事件。

轉眼到了1931年春天,從海外引進的蜂群,就無人問津了。價錢瞬間跌到每群12元至20元間。北平城到處可見拍賣和扔棄的各種蜂具,巢箱甚至被改作垃圾箱。1933年6月,曾經為推動養蜂作出貢獻的華北養蜂協會,也自然解體。

正當人們反思這一場狂熱的時候,1937年,北平城外的盧溝橋響起了槍炮聲。中國各地蜂業從此被摧殘殆盡。

中蜂與意蜂的“蜜戰”

不過,在這一場養蜂狂熱的灰燼中,意蜂和新法養蜂技術也普及到了全國。1949年10月,中國養蜂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據1949年統計,全國中蜂、意蜂共50萬群,年收購蜂蜜8000噸。

在全新的“甜蜜事業”中,意大利蜂仍然是養蜂業的主要組成部分。經過1960年代與1980年代的兩次大發展,意蜂的飼養數量逐漸超過了中蜂。

中蜂產蜜能力小,但是適應能力強,養蜂過程中容易逃跑;意蜂個體大,繁殖能力強,產蜜能力強,但對環境要求高,難以在野外獨自生存;中蜂一般同時可以採集多種花蜜,而意蜂,一般同時只採集大宗的單種花蜜,如果說到經濟貢獻大,意蜂產量更加多。

但是,兩種蜂卻是死對頭,兩者混養甚至會發生盜蜜、盜蜂乃至戰爭的情況;意蜂的引進,也壓縮了中蜂生存的空間,目前大部分中蜂棲息在較偏遠的地區。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深山裡的傳統誘蜂洞

在最“危急”的時刻,以全國養蜂大省浙江為例,2015年以前,全省基本上飼養的是意蜂,佔蜂群的90%左右,中蜂佔全省蜂群的10%左右。

中華蜜蜂的經濟效益儘管沒有意蜂高,但有著很重要的生態價值。當中蜂被西方蜜蜂取代時,會令多種植物授粉受到影響,一些植物種類的種群數量減少直至滅絕,最終導致當地植物多樣性的減少。

不過,近年來,中蜂也得到了中國的重視,目前在浙江,共有143.65萬箱蜜蜂。其中意蜂數量是100.37萬箱,中蜂飼養已上升到全省蜂群的30%左右。中國約有900多萬群蜂,在900多萬群蜂中,還有600萬是意大利蜂。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2010~2018年浙江省蜂群數和蜂蜜產量。 來源:浙江省蜂產業發展情況分析與建議

2020年這場疫情的影響,也同樣凸顯了中國蜜蜂養殖成本高、抵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蜂農追花逐蜜,抵禦自然災害和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意蜂屬轉地放蜂,養蜂成本受運輸、蔗糖成本影響大。轉地放蜂常年在外追花奪蜜,農藥中毒也時有發生。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佔全球糧食消費90%的100種作物中,有71種依賴蜜蜂授粉,其中包括中國85%的水果。中國已經進入春耕生產的重要時節,那些需要授粉的農作物,也在等待著和它們約好了春天見面的蜜蜂。

中國養蜂史大事記 楊淑培 吳正愷

中國近代養蜂史芻議 楊淑培 吳正豔

民國蜂業探析(1912-1937) 張傑

浙江省蜂產業發展情況分析與建議 施金虎 楊金勇 李奎 鄭火青

為什麼春天蜜蜂非轉場不可?背後竟有一場百年前的養蜂狂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