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这是一个有点寂静的春天。

随着时令当中,“冬九九”的终结,阳光回归的温暖已经让油菜已经绽出小黄花,开得遍野一片又一片金黄。不止是油菜,各种植物和农作物都已经开始迎来花期。但它们翘首等待中的蜜蜂,却可能错过了今年的约定。

往年此时,养蜂人老莫,应该像他200个蜂箱中的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他和妻子应该来到四川成都附近,让蜂群利用油菜花做准备。但在今年,旨在遏制疫情的交通限制,让48岁的老莫只能待在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附近,尽力让他饲养的蜂群活下去。通行受限让养蜂人迎来了一个格外惨淡的春繁季,或由于缺乏蜜源、或因为得不到白糖,蜜蜂们可能已经饿了好几周肚子,甚至还有性命之虞,并威胁养蜂人的生计。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春天的油菜花田,等待着它们的蜜蜂


每年生产约50万吨蜂蜜,约占全球产量的1/4的世界最大蜂蜜生产国中国,被疫情“蛰疼”了。目前,有关部门针对特殊困难,已明确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转场蜜蜂”也纳入应急运输保障范围,“甜蜜之路”将会陆续畅通。

在中国总数高达900多万群的蜜蜂饲养量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蜂群需要“转场”,即在不同季节前往不同地点“追花夺蜜”。而这些蜜蜂却并非中国人自古以来饲养、不需要转场养殖的中华蜜蜂,而是人类当前养殖规模最大的意大利蜂。

尽管中国先民们自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尝试养蜂,但意大利蜂占据大半“江山”,却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它们的到来,还曾在中国引发了一场“蜜蜂狂热”。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蜜蜂和油菜花

一场由蜜蜂带来的神奇马戏


1913年春季的一个晴朗日子,福州琅岐岛白云山北麓的天安寺内,一场犹如马戏的神奇表演,正在上演。院子里,一群个头异常大的蜜蜂,仿佛能听懂人的指挥,群集在可以活动的箱子里。这和当地人过去所知道的养蜂不同,参观者摩肩接踵,交口称奇。

数十万年前,在人类最初的食谱当中,提供能量的高热量的甜食少之又少,而野生蜂蜜成为人类最简单最初的美食体验之一。于是,原始人捣毁蜂巢,火烧成蜂,掠食蜂蜡、蜂子,以补充体力。

从采集发展到农业革命的人类,不会放过蜜蜂。在中国,原始的野外养蜂由战国时代开始萌芽。由“采集野蜂”发展到“驱蜂取蜜”,再发展到“原洞养蜂”。到东汉时期,“原洞养蜂”已发展到将附有野生蜂窝的树干带回家中进行“移养”。只割蜜,不管理,蜜蜂还过着半野生生活。而从唐代开始,各类农书开始收编养蜂技术,养蜂开始成为中国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清末,全国饲养的中华蜜蜂约20万群左右,以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居多。

这场蜜蜂“马戏”的组织者,是福州仓前山天安小学的教师、清末福建闽侯秀才张品南。这个小学教员自从发现一群分群的蜜蜂,飞到校长家落户后,突然对这种小小的生物发生了兴趣。他自荐收留饲养,并前往日本研究当时最时新的活框养蜂技术。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张品南 中国现代养蜂家 中国现代养蜂业的开拓者

19世纪,人类对蜜蜂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有了基本认识,并逐步改进和掌握了蜂群的科学管理方法。活框蜂箱、蜂蜡巢础、摇蜜机以及科学育王法的发明和创造,让养蜂业在全世界都空前发展起来。

1896年后,西方蜜蜂先后通过俄罗斯、日本、美国等途径,传入到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在这些西方蜂种中,就包括了个体大、繁殖能力强、产蜜能力强的意大利种。

而天安寺里展出的蜜蜂,正是张品南学成后,从日本购回的四群意蜂之一,以及新法蜂具。他也在自己的家乡闽侯,与人合营“三英蜂场”,闽侯县成了意蜂在中国的发源地之一。

这一次展出,被震惊的不仅是看个热闹的吃瓜群众。中国传统的养蜂方法,从此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严智怡 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开拓人

在华北,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开拓人严智怡,也在1913这一年,在巴拿马被意蜂所吸引,5年后,出任直隶省实业厅厅长的他,也特意演示了新法养蜂,并力主省农事试验场饲养意蜂。

在意蜂新法风气的吹拂下,两年之后,新法“蜂”气在中国荡开。江浙、河北等地风行引进意蜂、试养、推广。

与此同时,新蜂种和新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若用新法养蜂,普通中国蜂种一群,每年可得三十余斤的蜜,西洋蜂种可得六十余斤的蜜。每斤以四角计,前者可得十余元,后者可得二三十元(徐绍华,《养蜂是农家的好副业·农话》)。

很快,这种强大的新生产力被“重新发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为国养蜂,“包治百病”

自五口通商,我国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在忧国忧民的知识界学者们看来,养蜂是挽回利权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时,中国国内所需的糖,多半仰给于国外,1924年,输入糖量已达九百万担,价值一万二千余元。但是,国内的制糖业“工业幼稚,制品又不精良”,根本难以与国外进口糖竞争。

于是,学者们想到了蜂蜜。如果养蜂业能够在中国的穷乡僻壤普及,产蜜量增多,价值自然下降到能够与蔗糖相等,如此,洋糖就“不抵制自抵制”了(张进修,《养蜂之研究·国际贸易导报》)。

同样,在国外商品的大肆输入和国内动荡的局势下,中国农村普遍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农村的崩溃一泻千里,都市剩余货物销路滞塞,已引出全国经济大恐慌,复兴农村也成为朝野之共识。而农村经济“开源节流”的各种方法中,养蜂被认为是“轻而易举、奏效迅速”的不二法门(杨白青,《新式养蜂与我国农村经济·浙江建设月刊》)。

甚至于,针对国人一盘散沙之精神状态,学者们也希望通过普及养蜂来唤醒、培养国人的团体意识,养蜂,简直成了包治百病的神方。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1852年美国郎斯特罗什发明的活框蜂箱

无论是平津、江浙,还是广东、江西等地,新法养蜂如火如荼。1929年4月,著名的华北养蜂学会成立,1929年8月,江浙养蜂协会成立,设立蜂场、培养人才,改良蜂种、蜂具,政府、民间组织、知识界人士三股力量合力,共同致力于蜂业的推广普及。

这一切,在带来更多国人投入养蜂业的同时,也刺激到了逐利者。

一场“以国之名”的蜜蜂狂热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下,一倡百和,蜂之销路不胫而走,养蜂之势一日千里。

在南方,1923年,南京开始养蜂,全城不过20群左右。到1929-1930年,城厢内外已发展到2000群以上;1928年,仅江浙两省合计意蜂在2万箱以上。在北方,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京城百业凋敝,惟养蜂一业万众倾心。到1929年,仅北京附近和保定一带存蜂达1.6-1.7万群,占全国新法蜂业之大半。

当时,一个五框蜂群,售价从25元涨到40元,1930年涨到50元;一箱蜂,在日本售价几元钱,运到天津标价30-40元,转到北京就达到70-80元,再由北京卖到华北各地,达到100多元。据统计,1930年,仅日本向中国输入的意蜂,就达到12.8万群,这一年从春天到秋天,由日本入天津之船,每隔两三天一次,几乎到了“无船无蜂”的地步。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割蜜

然而, 养蜂的虚假繁荣泡沫,很快就被戳破了。蜂群的贩卖者唯利是图,完全不考虑蜂群是否良种,只求进价便宜,买蜂者也是只求能够更多地分群出售,这些劣质蜂种,无比虚弱,一遇到气候不良,常遭覆顶之灾。大量蜂群的引进,造成美州幼虫腐臭病流行,加剧了蜂群的死亡损失。

除此之外,蜜蜂蜜源不足,转地受阻,也成为养蜂热迅速降温的因素。当时的中国还有许多村民,对蜜蜂采花授粉尚且不知,反而认为蜜蜂是农作物的虫害,在此期间,全国多次发生殴打蜂主、烧毁蜂群的恶性事件。

转眼到了1931年春天,从海外引进的蜂群,就无人问津了。价钱瞬间跌到每群12元至20元间。北平城到处可见拍卖和扔弃的各种蜂具,巢箱甚至被改作垃圾箱。1933年6月,曾经为推动养蜂作出贡献的华北养蜂协会,也自然解体。

正当人们反思这一场狂热的时候,1937年,北平城外的卢沟桥响起了枪炮声。中国各地蜂业从此被摧残殆尽。

中蜂与意蜂的“蜜战”

不过,在这一场养蜂狂热的灰烬中,意蜂和新法养蜂技术也普及到了全国。1949年10月,中国养蜂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据1949年统计,全国中蜂、意蜂共50万群,年收购蜂蜜8000吨。

在全新的“甜蜜事业”中,意大利蜂仍然是养蜂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1960年代与1980年代的两次大发展,意蜂的饲养数量逐渐超过了中蜂。

中蜂产蜜能力小,但是适应能力强,养蜂过程中容易逃跑;意蜂个体大,繁殖能力强,产蜜能力强,但对环境要求高,难以在野外独自生存;中蜂一般同时可以采集多种花蜜,而意蜂,一般同时只采集大宗的单种花蜜,如果说到经济贡献大,意蜂产量更加多。

但是,两种蜂却是死对头,两者混养甚至会发生盗蜜、盗蜂乃至战争的情况;意蜂的引进,也压缩了中蜂生存的空间,目前大部分中蜂栖息在较偏远的地区。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深山里的传统诱蜂洞

在最“危急”的时刻,以全国养蜂大省浙江为例,2015年以前,全省基本上饲养的是意蜂,占蜂群的90%左右,中蜂占全省蜂群的10%左右。

中华蜜蜂的经济效益尽管没有意蜂高,但有着很重要的生态价值。当中蜂被西方蜜蜂取代时,会令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一些植物种类的种群数量减少直至灭绝,最终导致当地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不过,近年来,中蜂也得到了中国的重视,目前在浙江,共有143.65万箱蜜蜂。其中意蜂数量是100.37万箱,中蜂饲养已上升到全省蜂群的30%左右。中国约有900多万群蜂,在900多万群蜂中,还有600万是意大利蜂。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2010~2018年浙江省蜂群数和蜂蜜产量。 来源:浙江省蜂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与建议

2020年这场疫情的影响,也同样凸显了中国蜜蜂养殖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蜂农追花逐蜜,抵御自然灾害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意蜂属转地放蜂,养蜂成本受运输、蔗糖成本影响大。转地放蜂常年在外追花夺蜜,农药中毒也时有发生。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占全球粮食消费90%的100种作物中,有71种依赖蜜蜂授粉,其中包括中国85%的水果。中国已经进入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那些需要授粉的农作物,也在等待着和它们约好了春天见面的蜜蜂。

中国养蜂史大事记 杨淑培 吴正恺

中国近代养蜂史刍议 杨淑培 吴正艳

民国蜂业探析(1912-1937) 张杰

浙江省蜂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与建议 施金虎 杨金勇 李奎 郑火青

为什么春天蜜蜂非转场不可?背后竟有一场百年前的养蜂狂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