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2019年9月23日-11月23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盛天晔教授。此次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50名学员,并邀请了多位中国画名师授课指导,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以上课时间为序,本项目授课教师有: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盛天晔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黄骏教授、原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李以泰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宪生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王剑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张铨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刘海勇教授、原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刘国辉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花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徐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教授。

  以下,我们对此次项目的授课内容做简要回顾: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尉晓榕教授为本项目的原负责人,带来首周课程。

  写生课上,他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讲解与示范相结合,随走随停,边观察边下笔,却又处处留下机锋。尉老师授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仅有针对专业技术问题的示范,也有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漫谈,为学员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画稿与隽言,受到同学的热捧。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项目负责人盛天晔教授为学员讲述学院沿革与浙派写意人物画的历史,再到技法与材料,详实有料。

  “很多东西,不要单纯地孤立地去看,把它放在两个坐标上来看,古今的和中西的坐标,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建议大家首先要有一个图库,比如说明代对应的是西方的什么时期,文艺复兴。宋代对应的什么呢?得串起来看,然后想象一下把你的画放进美术馆,挂上墙,你能在你的画前停留几分钟?一定要找最好的作参照物,这个很重要。”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黄骏教授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样本,言传身教。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李以泰教授带来专题讲座《创作中黑白构成的作用》。作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版画家,李以泰先生近年来也持续着水墨画的尝试。在此讲座中李老师展示了自己大量的黑白木刻和水印版画作品,分享了许多创作背后的故事与心得。从黑白构成重看水墨画,李老师的讲述带来了别样的启发。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吴宪生教授的人物画以其深厚的写实功力享誉画坛,也是学员们倍感兴趣的地方。“对我而言,没有不用功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课堂里的吴老师从素描到写意,勤做示范、有问必答。在讲座中吴老师展示了大量未出版的作品,与学员分享自己艺术试验之路。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王剑武教授的讲座有关人物画创作,以美术史的视角梳理世界名作中的构图规律。“对画面留白的处理的关键,其实就是正确地处理对象外形形体的正、负空间,是对对象剪影外形的推敲与斟酌。”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长期扎根在基础部,张铨教授积累了大量花鸟画教学经验,带来了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张老师的花鸟画以写生闻名。在作现场写生示范前,他先简要介绍了花鸟画的历史源流,并请研究生准备了新鲜的折枝花蓝。张老师的现场示范令学员打开眼界。

  “在花鸟画里,露在外边的是用笔,人家看的就是这两笔东西。人物画除了笔墨以外还有型的重要性。整体的造型是最主要的,对看画的人来讲这是最有吸引力的。而花鸟画里,观者判断你有没有功夫就看你这一笔出来的东西。”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韩璐教授的讲座《中国画基础理论——绘事六法》紧紧围绕谢赫六法展开,以独特的视野切入这个古老的命题,令人耳目一新,并发掘出为人忽视的学术空间,引人思考。“我们把传统的理论应用于当代的绘画,但在怎么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好切入点。就是将传统的理论现代化,这可以是一个论文的题目。我们的六法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韩老师的讲座不仅幽默风趣,学术严谨。讲座后韩老师还进行了写意花鸟画的示范。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刘海勇教授通过讲座与学员分享他的博士论文《明清写意花鸟画的笔墨结构与写意造境》,深入分析写意花鸟学脉、笔墨、意境,持续近四小时。“‘写意’内涵,它指的并不仅仅是我们泼墨大写意一种表现方式,它还是一种中国自古以来的思维方式。写意是一种思维方式,比较宫廷的那类宋人小品也是有写意性的,那么大写意花鸟画更是如此,不仅以造型描绘对象,表现对象,更要能够通过笔墨来描绘对象的生机、传达自我的情感,是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写意的‘意’的两个方面。”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池沙鸿老师任职浙江画院,长期从事人物画创作,经验丰富。他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梳理近年国展的优秀作品,总结创作规律。在课堂上,池老师还为学员一一指导修改创作草图。“画画可以是不动心不动脑,纯凭手头技术画,技术高明的人就能画出一批批很好看很好卖的画,但这不是创作,真正的创作里面还是有和绘画不同的创作理念,在创作里面,绘画只是语言,就像我是杭州普通话,和你们北方普通话肯定不一样,但这个语言就是绘画。绘画作为语言,在创作中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表达你对世界的认知,表达你对美感的某种追求。这才叫创作。”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刘国辉老师特别作客,讲述自己的艺术生涯、分享创作经验。“其实很多绘画的问题都是实践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问题。你画出好的东西来了,人家就跟你跑。这就是引领作用,没其他的话好说。”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花俊教授以讲座《从水墨到水墨》讲述自己从求学到旅居海外再到回国任教的艺术历程。从传统水墨画到当代观念创作再到回归。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徐默教授的白描是当今画坛广为认可的范本。课堂上徐老师以学员孙玉亭为模特作白描示范。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张捷教授作为主办单位院长,也就是本项目的东道主,在临近项目尾声的时刻带来讲座《天地与本我》,展开山水画世界的想象图景。“天地本我,人存于天地之间,如何在天地之间、人与人的交往之间找到自我?绘画的本意是心灵的独白,是情感的流露,我们的喜怒哀乐如何通过笔墨的形式进行释放?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让艺术最终真正回归到日常,我们有时候又做不到,为什么呢?”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项目期间,学员们普遍展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学员颜崇强主动要求出任班长,承担起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事务,并多次组织学员观摩展览。学员白瑞主动拍摄老师上课做范画的视频,并与同学分享,为项目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学习影像资料。学员王冠杰、吴淑清、王桂素、唐志华等人带头发起画室中的“晚自修” ,形成了浓厚、友好的学习氛围。本项目为其他艺术院校的在校研究生提供了专业交流的平台,如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学员陈彦冰、陈龙和周易、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刘思显、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学员丁雅琨。项目也吸纳了不少在国内各级学校任职的美术专业教师,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从边远地区到发达地区,多个层次都有涵盖。典型的例子有,学员景文浩所在的甘肃省静宁县甘沟中心小学、学员崔自慧、肖明歌所在的北海艺术设计学院。项目在提高他们专业水平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全国各地区美术人才的交流。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2020年1 月11日,项目成果汇报展于中国美术学院梦园校区成功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明、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骆献跃等嘉宾出席,部分任课老师与学员也特地前来参与开幕式。展览作品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本项目“以中国写意人物画为媒介,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由工作组以“高强度、高密度”的作风顺利完成,培养了一批能力出众的中国写意人物画创作与教学的中坚力量,产出了一批数目可观、品质优良的写意人物画作品,是一场技艺与思辨的盛宴。

  本项目画册将于近期出版。

  附录1:

  《中国人物画的初心》

  高世名

  中国画的“人山花”三科里,人物画最早成熟,也是最早成就其高峰的画科。唐朝以后山水、花鸟大兴,人物画却逐渐退潮。人物画的复兴,是在二十世纪。随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物画重新走到了中国画舞台的中心。

  1961年4月,潘天寿先生在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说:“原来中国的人物画,到了唐代以后,渐见衰退,我们必须加以振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为反映轰轰烈烈、蓬蓬勃勃的现实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物画还必须加以高度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以我们浙派人物画为典型,二十世纪的中国画,画的不再只是帝王将相或者民间风俗,而是具有尊严的民、具有情致的人。画家们希望展现的,是新中国的气象和新时代的风神,如同花鸟画中潘天寿先生画的不只是梅兰竹菊,而且是绝壑幽谷中的山花野卉。对象与主题的差异,造就了与写实造型相匹配的崭新的笔墨技法,在国美诸位先师的笔下达到高峰。更重要的是,无论花鸟还是人物,无论美术还是音乐、文学,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越过了“雅”,将“风”升华为“颂”。这从千年文化史来看,这都是极为重要、极为不凡的事。然而与此同时,有一种珍贵的传统也逐渐失却了。我们知道,早期画论中的核心概念讲的都是人物画,后来才逐渐泛指所有画种。通过画论中的这些品评概念,我们相信中国的人物画曾经是一种极微妙、极具精神性的艺术。然而,除了有限的几件卷轴传世,以及近年出土的一些壁画之外,早期人物画作我们难以得见。可是毕竟我们知道,顾恺之曾经说,画人物:“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彼时人物画家们追求的是怎样一种境界。但千载以降,我们却难以找到可以与这种境界相当的画作。我个人所见,惟有李唐《采薇图》、徽宗《听琴图》等了了数桢依稀能够体现几分顾恺之所说的意思。于是这些年我常有一种想法:既然早期人物画作难以得见,我们是否可以从魏晋六朝的人物品藻中得到一些启示?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书画家相爱相杀的故事:

  钟会是荀济北从舅,二人情好不协。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钟夫人许。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仍窃去不还。荀勖知是钟而无由得也,思所以报之。后钟兄弟以千万起一宅,始成,甚精丽,未得移住。荀极善画,乃潜往画钟门堂,作太傅形象,衣冠状貌如平生。二钟入门,便大感励,宅遂空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荀勖画人物可谓是栩栩如生,不亚于西方古典时代那些对画家写生绝技的传说。但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依然将其画作定为“中品下”。因为对晋唐而言,人物画所要表现的不止于形容貌色(本乎形者,容也),更重要的是贯通形神的风神意态。关于“形神之辩”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大家可以琢磨一下陶渊明的《形影神》。

  人物的风神意态,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有众多精彩的描写: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同样是“玉山之将崩”,在嵇康处则是另一番意味——“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因为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还有王羲之,当时人说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此类形象的品评还有许多,诸如“轩轩如朝霞举”、“濯濯如春柳。”美人之外,对于丑人也有精彩形象的品评,如“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正是有了对人物如此微妙精辟的品鉴,才有了顾恺之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画谢幼舆置丘壑中”的佳话。九百年后,赵孟頫又作《谢幼舆丘壑图》,惜其志在丘壑,不在人物风神,与顾恺之全然不同。

  魏晋风度、建安风骨、六朝风流,中国人物画高峰期的这些“人物”,都是率真洒脱、纵情放达、狂放不羁,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情致与境界,我以为对今日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当有所助益。因为所谓“写意”,毕竟不止是笔墨问题和风格问题,超越了工笔和意笔的皮相之争,我们可以从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中获得一种“非图像的视觉经验”。我相信这会让今天的画家们重新对人发生兴趣,对人的内在性和精神性发生兴趣。

  几年前,我跟我们学校造型基础部的同学们讲道:你抓形的能力强,可以把模特画得很像,甚至你的笔墨也不错,但那却不是一幅“肖像”——如果我们把伦勃朗的自画像称作“肖像”的话,“肖像”要展露的是内心的隐秘、生命的故事、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况且,你可以画出一个人,却画不出一个家庭;你可以画出一幢房子,却无法描绘一个村庄。那画不出的是什么?是人的生活、社会关系,是幸福或苦难、困顿与憧憬,是人生在世的前因后果、悲欢离合……。

  诸位同仁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在人生最好的阶段、最美的时节聚到西子湖畔。这里是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大本营,有光荣的历史,有一流的师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高看自己一眼,都尝试着去通达古今地想问题,回到中国人物画的初心,立一流志向,作一流人物,相信诸君一定能在人物画写意的方向上有所作为。

  注:本文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2019年9月23日在“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上的致辞。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附录2

  后 记

  沈临枫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之日以来,我们见证了应接不暇、别具生面的精彩。金秋时节,5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员相聚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展开写意人物画的深入学习和创作探索。除了课堂的热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从清晨到日暮,乃至深夜,每个日子都能感受到的浓厚氛围:大家对学习、分享、进步的渴望。我想,《兰亭序》所言“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是大家共同的心声。这本画册,即是这段岁月的凝结与见证。

  在这里,我谨代表项目工作组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慷慨资助,感谢所有任课老师的倾囊相授、以及来自各合作方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的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这个高质量、高密度的项目。

  2019年12月3日,也就是本项目结束的第十天,方增先先生逝世。作为浙派写意人物画的第一代领军人物,他的代表作《说红书》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习画者必看的经典。项目伊始,我们将它选作本项目的视觉形象,将它作为写意人物画高峰的一个象征。如今,斯人已逝,不由得唏嘘。当今艺术界的喧嚣,虽然让写意人物画这一艺术形式显得有些过分的低调和朴素,但我们不能忘记它曾肩负融通中西、筑骨立魂的使命。方增先先生的逝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前路漫漫,这个项目中所有人的努力都意图在证明:写意人物画的根脉还在,还在延续。

  注:本文为项目联络人沈临枫为《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作品集》所写的后记感言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优秀作品选登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周圆《佤山新歌》,180x160cm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孙磊《阳光灿烂的日子》, 200x240cm

  

2019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项目

  王颂《湘西五月》, 240x120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