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巽達:玩味“冷張火丁”掀起的“張火丁熱”

劉巽達:玩味“冷張火丁”掀起的“張火丁熱”

張火丁《鎖麟囊》演出劇照


就在近日上海大劇院的演出中,張火丁用她的一出《鎖麟囊》 ,引發瞭如沸的觀眾熱潮。臨演出結束,大幕關上又拉開五次,在三度謝幕之後,張火丁以一曲連唱帶舞的《春閨夢·被糾纏》酬謝全場觀眾,但觀眾仍意猶未盡,引得現場觀戲的記者事後不約而同寫道“遠非火爆所能形容” 。


豈止在上海大劇院,張火丁的每次演出,幾乎都是火爆轟動,一票難求。張火丁還有一個稱號是“京劇第一票房青衣” 。2007年,她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個人演唱會,4500張門票在數天內銷售一空。2010年,她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的兩場演出,總票房達80萬元。2014年4月,為結婚生女蟄伏了四年的張火丁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復出,演出《鎖麟囊》和新編劇目《梁祝》 ,前者只用了一天,後者僅用了兩天,戲票就迅速售罄……此番,就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薔華都連看兩場,並感嘆道:“火丁真火!她的粉絲很多。京劇演出都像這樣就好了。 ”戲迷的熱情與瘋狂,印象中只有上了年紀的老觀眾才會擁有,而像張火丁這樣“老少通吃”的,殊為罕見。張火丁迷裡,有很大一部分是之前不看京戲的年輕人,他們還專門建了一個叫“火之丁丁”的網站,方便“燈迷”交流心得——這個,就值得特別說一說了。


在京劇市場低迷的今日,原本對京劇毫無感覺的年輕人為何會如此追捧張火丁?“張火丁熱”的背後究竟潛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追究下去,發現各路專家的解讀幾乎趨同:正是因為有一個“冷張火丁” ,才會造就“張火丁熱” 。


此話怎講?不妨聽一聽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戲曲理論家傅謹的分析:“張火丁可能是她的同門裡最懂得收斂與節制的一位,而恰恰因為懂得‘度’的把握與控制,她能夠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地把程派唱腔裡那些前人未曾充分發掘出來的細微之處,展現在觀眾面前。 ”這是從藝術角度闡釋她的“冷” 。持相同見解的不止一兩位,他們喜歡張火丁,“不是因為她在舞臺上比別人做得多,而是因為她比別人做得少” 。許多戲迷都評價張火丁是“天生的青衣” ,以簡勝繁,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這也正是程派的精髓。然而,在譁眾取寵、飆高制勝盛行舞臺的當下,這樣懂得剋制和收斂,不過分、不刻意的演員,實屬難得。正因其難得,才凸顯其寶貴。


劉巽達:玩味“冷張火丁”掀起的“張火丁熱”

張火丁和老生演員杜鎮傑聯袂出演京劇《四郎探母》中的《坐宮》一折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說:“現在一些演員,包括一些老旦都在喊調、飆高音,以此向觀眾‘討掌聲’或‘等叫好’ 。如果程硯秋、楊寶森活到現在估計會被他們氣死。唱旋律的時候首先是順耳、悅耳、好聽,要有真情,往往有時候表真情的旋律並不一定很花哨。旋律簡單,演員也能唱出心聲來;旋律過花,就容易有討好之心。這個是可怕的。 ”這是行家之言。而真正優秀的藝術,觀眾是“懂”的。其實這種“飆高音”在音樂節目裡更是司空見慣,氾濫成災。究竟是音樂界影響戲曲界還是反之,咱們也沒興趣追究,要緊的是找回藝術的本真面目:高音也好,低音也罷,各有各的魅力,關鍵是要得其所哉,一味“飆高” ,騙騙外行於一時,久而久之也會審美疲勞,露出劍走偏鋒的馬腳。


除了藝術表現上的“冷”之外,張火丁的“冷”還表現在處世方面。她在臺上臺下都能守住一份清淨,不會因為火爆與熱情而改變初衷。她的初衷是什麼呢?就是“戲為上” 。她並不一帆風順的學戲過程,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曆練,成就了她不同凡俗的氣質。張火丁的好學、鑽研、執著、低調,緣於她植根心底的“戲比天大” 。她只惦記“做好演員的本分” ,而不“惦記市場” ,一年就演個十幾、二十場,並不是一味“滿足市場需求” 。她在演出場次的安排上很有自制力,並不會因為票房好而增加演出頻率。她不會過度消費自己,透支自己的市場號召力。這種節制,使她一直保持了觀眾心目中的新鮮度,讓觀眾有一種神秘感。與其說這是一種刻意的“飢餓營銷” ,不如說是一種“歪打正著” ——當你“專心藝術不問市場”時,市場的選擇反而彰顯了“藝術傾向” 。這是值得玩味的。


如今對演員的要求,不僅是臺上會唱會演,臺下也要能說會道、長袖善舞,這似乎成了一個演員成名成家的通行法則,但張火丁卻不諳此道。作為一個名角,她不僅臺下不善言辭,每次演出還都非常緊張,哪怕是滾瓜爛熟的劇目。這種“緊張” ,正是源於對藝術的一絲不苟。她甚至不和熱情戲迷“頻頻互動” ,始終保持本分低調的風格。一個戲曲演員,假如將大把精力放在“功夫在戲外” ,巧於周旋,吸納擁躉,而忽視了“內功”的精進,到頭來,觀眾會殘酷地將之拋棄。張火丁想必深諳此理,加之內斂節制的性格,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文化奇觀” 。


“張火丁熱”的現象表明,不爭不搶、低調做人、認認真真唱戲的演員才是觀眾心目中的“好角” 。同時也證明了,戲曲的式微並不是“必然的結果” ,戲曲缺乏觀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缺乏一大批像張火丁這樣的優秀演員。民族戲曲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假如戲曲從業者都能用其藝術才華把精華部分盡情呈現,讓觀眾深受藝術感染,同時解決好“繼承和創新”的問題,一個萬紫千紅的戲曲之春是可以期待的。說到底,民族藝術是一個民族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只要你足夠優秀,足夠打動人,怎麼會沒有觀眾呢?


因此,這樣一個“冷張火丁”掀起的“張火丁熱” ,值得我們再三玩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