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与“驼峰航线”并存的国际通道

1942年春夏之交,日就军占领了缅甸及中国云南以西怒江地区,切断了盟国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运输线——滇湎公路,中美双方被迫共同开辟了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来替代滇湎公路,以保证中国抗战物资的供应。“驼峰航线”西起印度的汀江和阿萨姆邦,东至中国昆明,途经高山雪峰、冰川峡谷、热带丛林和寒带原始森林,气候恶劣且常常遭到日本战斗机的狙击,以致大量的英美援华物资积压在印度不能运进我国,因此开辟一条新的运输通道迫在眉睫。

一条与“驼峰航线”并存的国际通道

驼峰航线示意图

1942年,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访问中国,他建议将援华物资从印度经伊朗到苏联,经土西公路至阿拉木图,再转公路运至新疆赴内地,由美国提供物资及车辆,英国提供司机和向导。威尔基的建议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时任中国公路总局印伊运输处副处长的陆振轩受命前往印度筹措此事。但当陆振轩一行抵达卡拉奇后才知道,靠苏联一方的伊朗港口不开放,故借道西亚运输物资的计划无法实现。陆振轩等人心急如焚,他们四处打听寻找办法,后来陆振轩在查阅资料时,偶然从一本英国人写的书里看到这样一个记载:从印度到新疆有两条道,北道由伊朗经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南道是一条驮马古道,由卡拉奇经克什米尔首府斯林那加到拉达克首府列城,再翻越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就能到达新疆的叶城。陆振轩看后喜出望外,他马上将情况向交通部作了汇报,并要求带队勘探开辟这条古驿道。

交通部批准了陆振轩的计划,陆便与刘宗唐、马家驹等几名满腔热血的爱国学子马上投入了工作,经过考察,从卡拉奇至列城,大部分是铁路和公路线路,只有一小段是驮道。陆便与新疆省政府联系议定,印度境内的运输,由英方组织马队从公路终点站斯林那加运至列城,再由新疆派驮马到列城接应。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工作,1944年10月15日,陆振轩率领160多名从南疆招募的驮工,赶着近千匹骆驼、驮马,满载着国际救援物资,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马队从列城出发不久就要翻越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象这样的山口全程共有三处,路就是在悬崖上凿出的仅能通过一人的小道,路上的积雪足有半米多深,路旁就是万丈深渊和咆哮的河流,人必须牵马步行,一不小心就会滑下深沟。陆振轩在日记中记到:“山路越走越陡,坡度足有35度以上,走这条路比我想象的难度要大的多。这里空气稀薄,气喘头痛,驮马双腿打滑,路上出现了不少死伤的驮马。”最险峻、最难翻越的是从班登塞向西塞拉山口进发的山路,这个山口被海拔7450米的雪峰夹击包围着,北面就是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牲畜到了这里就会头疼,只能用针刺破它们的鼻子,让其脑部减压才行;人就更不用说了,稍加运动便气喘不已,说话只能说一个字,休息一会后才能说第二个字。狂风卷着雪花呼啸而过,人、马都站立不稳,在极度缺氧和极度严寒中,一些驮工出现了意识丧失、幻听、幻觉的现象,有的还患上了雪盲症;驮马走着走着就会陷到冰逢里,再也爬不上来;晚上宿营时,帐篷常常被大风刮跑,人也会被冻死冻伤。驿路两旁全是白骨,那是原来的驼工驮马留下的,累累白骨成为路标,白骨多的地方就是正确的出路。

1944年11月10日,经过55天的艰苦跋涉,马队终于抵达新疆叶城,这批国际救援物资马上便被运到了抗日前线。随后,这条与“驼峰航线”并存的印新国际驿运线继续用人工从印度运输物资,期间共运进汽车轮胎4444套,军用布匹782包,经济布装油袋588件,呢料63捆,另有汽车零部件和医疗器材多套,直至抗战结束。从此后,这条横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高原驮道再也没走过驮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