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医圣张仲景对中医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李伯禺


1. 对体质学说有贡献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对皮肤科的贡献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治疗杂病专书,对临床各科均起指导作用。在中医皮肤科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形其外的诸多皮肤损害提出了病因、病机、症状、发展及其预防,而且还提出了内治、薰洗、外敷等特殊的疗法,实为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本文论述了狐惑病、阴阳毒、瘾疹、黄汗、浸淫疮、肌肤甲错症、干血痨证、肠痈、黄汗变证、阴蚀、多汗症等八种有明显皮肤损害的疾病进行了讨论。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对皮肤病的论述散在各章节中,但确实对中医皮肤病科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3. 对治未病的贡献“治未病”是中医学中影响深远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主动的防治思想,是生命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源于人类早期的实践经验,其理论形成于《内经》(《黄帝内经》简称,下同)和《难经》。《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形成了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养生防病的原则和方法。《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方法,使“治未病”理论更加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标志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张仲景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初步形成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因此也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了《内经》、《难经》的“治未病”思想,并使之用于诊疗实践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在未病先防,早期治疗方面,张仲景基本遵循《内经》中提出的原则。在临床方面,把“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注重对未病脏腑的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治疗学。4. 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直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内容丰富,实质上在三阴三阳各系统病病变基础上,参照患者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


踮着脚尖看世界


张仲景,今河南南阳出生,他从小很爱读医书,在他10岁左右的时候,就拜当地的一位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地一位很有名的医生,不爱说话,性格沉闷,生活简朴,对医学却是一丝不苟。找他看病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在当地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经常跟着师傅外出诊病、抓药抄方,上山采药、回家熬制,从来不说苦说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仲景。

张仲景因为他的父亲给政府部门工作过,所以他被州郡举荐,进入官场。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要知道在那个封建年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百姓的家,不能靠近百姓。可是张仲景喜欢的是医术,不喜欢做官,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见不到各种病症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提高。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他选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时间,开放衙门,不谈政事,让有病的百姓上门,上衙门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为老百姓看病。

他让手下贴出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这个举动把老百姓都惊呆了,老百姓都拍手称赞。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惯例。每到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求医看病的百姓,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大老远赶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原来坐堂医生是因张仲景而得名)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在东汉末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政府黑暗,皇权无力,统治阶层内部出现相互争斗残杀。地方军阀抢占地盘,彼此混战。黄巾军起义就出现在这时候,普通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只能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百姓死于流离路上的数不可数。

据史书记载,在那段时间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现在看来,那时期的瘟疫大流行,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死在路上的人太多了。

张仲景的家本来也是个大家族,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时间他的族人因为瘟疫,也死了一大部分,只剩不到七十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瘟疫肆虐,朝廷动荡,张仲景辞去官职,潜心研究瘟疫伤寒病的诊治,他到过很多地方,研究各地伤寒病的病情与特征,不断的给百姓看病,丰富自己的经验,最后整理成书。终于让他写成了最为著名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这本书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伤寒症是什么病?

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有持续高热、腹痛、玫瑰疹、肝脾大等症状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水和食物被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到今天为止,《伤寒杂病论》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欢迎留言。


燕归来说历史


张仲景(约150或154—215或219),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代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波波视屏


我来黑一波[抠鼻]贡献挺多,就让其他人去说吧,我来点黑材料,中和一下。

金匮要略(十九章)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烧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两头尖者是。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金匮要略(二十五章)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煎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伤寒论(十四章) 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烧裩散方: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天天练天天


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代表中华民族繁衍强胜之一。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成了草木本纲,本纲草木精湛又生成了万物生灵,生灵万物生成了最高端人类,因此人类的生生息息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与草木本纲的联系,这是感应,人与自然的感应。多灾多难中华民族的古代繁衍发展到如今,离不开中医中药的救治与贡献。本民间美术雕塑画家创作的雕塑画《好药藏深山,国医甚精彩》自去年即己亥年十月开始,到如今,己完成大半,估计再化半个月完成了,希望各位多多指正。







新文艺复兴oK


张仲景的主要贡献是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扩展资料:

《伤寒杂病论》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梁小勿猜l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梦一水山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晴天见雨耳闻雷


他的一本伤寒杂病论就够现在的中医大夫,读一辈子了,更何况对古人的影响。它被称为医圣,现在有很多派,知道的有气化派的还有很多派别。


成长1111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没有今天的中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