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文末附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4年前,知识付费开始崛起,那时我刚入职场,在一家在教育公司里上班,想提升职场的综合能力,于是我报了一堆课,包括有某商学院的新媒体营销,文案创意课,写作课、演说课等。

那段期间每月在学习上花几千块,后来学迷茫了,大脑里有很多知识,比如新媒体营销的5步法,文案撰写的3大心法和几大原则,写作也是一大堆的方法论,演讲也大同小异,但是始终未转化出来。

并且我发现身边好多朋友都是这样,喜欢学习,报了一堆的课程,始终没有看他们把课程上学到的能力转化出来。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学习方法是低效的。

有一次我在编程的领域看到一个程序员写代码,继承一个好的模板,然后在模板上稍加改动,最后变成了自己的特性,就把问题解决了。

我当时觉得这种方法挺好,后来我仔细查看里编程里思维,这种思维被称之为“继承思维”。

什么是继承思维?

继承思维是来自编程里的一种,在编程思维中,继承思维分为两种,属性继承和动作继承,而继承思维的关键要点,就是在继承“共性”的同时,又有一些自己的“特性”。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去世后,由库克当上苹果CEO,库克上任以后苹果手机只是一直在更新迭代,并没有颠覆性的创新,但库克继承了苹果好的属性,像IOS系统、外观设计等,这类其实就属于属性继承。

我以前是不爱读书的,但我发现工作后,我发现身边很多同事都喜欢拿着手机看电子书,慢慢的我们也会去尝试拿起手机看电子书,这个行为被称之为动作继承。

我们仔细去回想一下,在某个领域比较牛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或方法论,但是其中离不开他们继承了一些好的思维和方法论。

就像百度副总载李叫兽在营销领域有一个著名的需求三角模型,需求三角=能力+目标物+缺乏感。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在美国营销界之父菲利普科特在《营销管理》一书当中也有一个需求定义模型,需求定义=购买能力+特定产品+欲望”。

仔细看看里面的共性,会发现意思都一样,简单来说李叫兽模型继承的来源就是菲利普科特,只不过在改编了一些,加上了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一些特性。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某个领域有一点点成就的都继承了师傅的一些好的共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特性,而这种做法就被称之为继承思维。

学习中为何要用继承思维?

我从2个方面分享我们为什么要用继承思维:

  • 学习的本质是继承,普通人没想过如何形成特性
  • 继承思维让人们站在巨人肩膀下成长,少走弯路

1、学习的本质是继承,但普通人没想过形成特性。

朋友阿蓝在网上报了很多课程,也知道了很多老师讲的方法论,刚开始兴致满满,后面就隔三差五的学习,还花了一堆钱买了一捆书,结果一个月没读完1本,相信这种状态在学习中我们是经常碰到的。

那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态?

一、为了提升自我满足感

知道自己要学习,所以花钱报了一大堆课,知道自己要读书,花钱买了一大堆书。

仿佛买了书,买了课就已经读了很多书,掌握了很多技能,就像买了一个跑步机已经在上面跑了几个小时一样。但是知道和做到,谁都清楚还差了10万8千里,但是还是一样会买。

就像李叫兽的需求三角模型中谈到的缺乏感,因为现实的不足,理想中想变得更好,所以就会产生这举动。

二、夸张贴现

在泰勒的一个试验中,他让受测试者选择:你愿意今天获得20美元,还是一个星期后获得22美元。试验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会选择今天的20美元。换句话说,人们更倾向于立刻拿到钱并把它花掉。

因此,经济学家把人和金钱之间这一反常现象,称之为“夸张贴现”。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忽略时间的力量,看中短期的好处,而不是长期的好处。


虽然明明知道学写作、学设计对自己有帮助,但是感觉太烧脑了,还不如追个剧、打个游戏、做个轻松的事来的爽,久而久之又不了了知。

三、普通人没有想过要形成自己的特性。

这类人说到底最本质的现象,是根本没有想到过如何去把学过的看过的,形成自己的特性。

就像学习的本质就是继承,继承别人的思想和方法或技能,但是绝大数人的大脑里也没有一套继承后形成特性的方法,最终不了了知。

2、牛人用“继承思维”是在巨人肩膀下成长

我聊聊查理芒格,芒格是把继承思维用到了极致的一位投资家。

查理芒格最喜欢的人是美国的富兰克林,而富兰克林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呢?热爱阅读、勤奋、节制。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芒格继承热爱阅读到什么程度?一年至少200本的书籍,1798年芒格的暴晒在加州明亮的阳光下导致左眼患上了白内障,因为一次不幸的眼科手术导致左眼失明。

一只眼,照样每周坚持阅读,芒格自己说:一周读20本。芒格的桌子上、沙发上、椅子上都全是书籍。

第二点节制,芒格身家百亿,但是每次出行都坐经济舱,除了和老婆出行会用上私人飞机。

第三点勤奋,芒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勤奋是离不开的。

芒格自己是如何用继承思维的?

一个不是心理学的专家,只是爱好心理学,平时喜欢读这类的书籍,通过读书总结一些好的心理学思想,最后在《穷查理宝典》书中提出了人类误判25条心理。

可以说芒格本人是把继承思维发挥到极致的,通过阅读继承一些心理学好内容的共性,最后提出了人类误判25条心理,形成自己的特性。

犹如王兴所说:“我同意我做的事情并不是百分百原创的。”

2016年年初,《财经》杂志对美团创始人王兴进行了一次专访,中的一段对话令我印象深刻。

记者对王兴提了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很多人说你始终没有做出一些颠覆性的东西。” 言外之意,是指美团总是在借鉴他人的思路。而王兴睿智地答道:“我同意我做的事情并不都是百分之百原创的,这也不是我所追求的。大家可能对发明和创新、创造的理解有点偏,原创是一回事,你做选择判断是另一回事。

其实背后的本质是选择性继承,之后进行组合,实现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

有人就说:“这个不是抄袭吗?”

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曾说:“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对旧要素,进行新组合。”

就像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字体来源于汉字,思想继承于我所接受到的信息,只不过由我写出来形成了我的特色而已。

像李叫兽、芒格、王兴等牛人,在学习方面都拥有着继承思维的特质,因为他们早就发现了别人花了极大经历研究出来有用的方法策略,要去原创那是需要付出大量代价的,还不如把一些好的策略、方法和技术拿过来为自己所用,这种继承的代价比较小。

而这种做法的本质上是站在巨人肩膀下成长,让人们少走弯路。

好了,我们小结一下为什么学习中要有继承思维:

1、学习的本质是继承,但普通人没想过形成特性。

2、牛人用“继承思维”是在巨人肩膀下成长。

那我们在学习中如何去应用继承思维,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用,关键还能形成自己的特性?

如何用"继承思维"把知识转换成属于自己的特性?

大家都知道继承思维最关键的点,在于继承共性的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的特性。

那学习中如何运用继承思维,在这里我分享两个方法:

  • 用棱镜分析法举一反三找出共性继承
  • 用创新学的组合创新形成自己的特性。

1、用棱镜分析法举一反三,继承共性

首先我们手里拿到一个方法论或概念,我们可能对这个知识不够深入了解,假如我们继承一些好的思维和方法,我们就需要去做到深度理解。

如何去做到深度理解这个知识呢?

用棱镜分析法举一反三,找出共性继承

当年牛顿借助三棱镜,把看似简单的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不同光谱层次七色光。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今天我们在学习中也可以用到凌镜分析法,对于学到的某一个知识举一反三。

也就是拿到一个知识或方法后,要问自己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场景和领域上?

这种做法被称之为迁移效应

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在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芒格有一个著名的投资法则叫能力圈,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个法则还可以迁移到另一个场景。

什么是能力圈法则?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要扩大那个能力圈非常困难,你必须在自己专注的领域竞争,越小越好,只在某个圈子里玩,明确玩的目地,在哪里玩有优势非常重要——芒格”

那芒格如何把能力圈法则运用在投资上的?

芒格说:“投资的技巧就是坐在那里观察球场,等待那个在你最佳击球区域的球,当人们喊你挥棒时,忽略他们,不要被现象迷惑。”

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芒格一直坐在股市观察,看看那些股票是自己懂的,选择自己懂的股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再进行买入。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03年非典,芒格和巴菲特抄中国石油的底,大量买入中石化的股票,07年卖出赚了40亿美元,本质上就是芒格和巴菲特足够了解石油,然后知道中石油现在公司的估值和实际价值不等,所以在非典期间大量抄底,这就是芒格说的能力圈法则,选择自己懂的领域,等待一个最佳时机出手,只在自己懂得领域行事。

当我理解后,那能力圈法则,除了用在投资上,还可以用在什么领域和场景上?

消费上,明确自己的消费能力,不透支消费,这是消费能力圈的边界。

当然能力圈还可以用在社交上,知道自己在那个圈子里有影响力,就只在那个圈子玩,那个圈子里的资源可能就会为我们所用。

在学习中也是一样,拿到一个概念和方法论后,要不断的追问,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领域,用在什么场景上?

比如我前几天学到一个写作的公式:

抛出问题—引出解决方案—给予案例—提供具体解决步骤。

这个公式仅仅可以只用在写作上吗?不止。

销售也是一样可以用的,引出客户的问题,给一个解决方案给客户,用以前服务过案例证明可以帮助到客户,然后再告诉对方具体步骤解决。

就像很多人想提升学历实现加薪,然后某机构就说我们可以帮你实现这一点,然后引出其他同学在这里学完以后出去找工作升职加薪的故事,最后告诉你仅需报名,按时上课、按时写作业,按时考试,就可以拿到一个高学历的证明了,优秀学员直接对接高薪企业。

那汇报工作是不是也可以用上?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比如小杨对老板说:“今年我们遇到了这个疫情期间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减去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像隔壁其他几家公司因为成本太高,而陷入经济危机,所以我建议省去某1、2、3、环节,以免产生过多费用。”

当我们能够进行举一反三的时候,我们对概念或方法论就会理解的更深刻。

理解的越深刻,就越清楚这个东西对你到底有没有用,越到后面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共性的,是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最后你在选择继承这个思维,直接拷贝出来就行。

2、用组合创新形成特性

继承思维的最后一点是继承共性后,形成自己的特性。

在这里我分享一点创新学的组合创新,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特性。

什么是组合创新?

组合型创新技法是指利用创新思维将已知的若干事物合并成一个新的事物,使其在性能和服务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以产生出新的价值。

为什么要用组合创新来实现自己的特性?

就算我们继承了一个好的概念或方法论,但要形成特色,必须要清楚这个构成这个方法论或概念最底层的要素,我们才能够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基因传:众生之源》一书中,悉达多·穆克吉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为什么这些最小可分单元聚沙成塔的属性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其实答案非常简单——由于物质、信息与生物均具有固定的内在结构,因此只要理解最小单元组成就可以把握整体情况。”

也就是我们当我们理解的越细,我们越可以把握整体情况,形成特性也是一样,整体情况越清楚,就越容易找到切入点,形成自己的特性。

那组合创新分为两步,分别是拆解和组合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01、拆解

组合创新就是对基本要素的重新组合,而拆解基本要素的能力是创新的基本功。

那我们学习的时候如何进行拆解呢?

比如我们要拆解能力圈法则,相信通过举一反三,你已经明白了的能力圈法则的意思,那我还是要来拆解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哲学家提出的还原论。

在哲学上,还原论是一种观念,它认为某一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

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

这一观点,对东西方的近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哲学家培根、霍布斯、笛卡儿和科学家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还原论形成了一套哲学和科学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在近现代数百年的哲学和科学探索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还原论分解就是不断追问某一对象是由什么构成的?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那能力圈法则这个属于高层的对象,那我们就可以用还原论来拆解。

能力圈法则是由什么构成的?人、人的能力边界、只在能力范围做事。

那什么是能力边界呢?就是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比如我是一个平面设计师,那我的能力边界就是在设计领域,其他领域的事我不懂也做不了。

再往下拆解到更基本的要素是什么?设计的水平决定了能力的边界,那是什么构成了设计水平?

作图水平的能力或是设计创意的能力,再用还原论不断往下拆解的时候,构成做图水平的能力又有很多的要素组成,包括好的配色、光影、文字排版、透视、版式构图等。

如果你再往下拆解,就拿构成好的配色而言,又分为冷色系、暖色系,再继续往下拆构成冷色系的基本要素有那些?冷色系里又包含绿、青、蓝、棕色。

那我们拆解时需要注意是,不需要将问题拆分至类似“绿色”那样的终极性基本单元,只要能够拆解到模块层面,将现有系统的某个成熟模块独立出来即可。

比如每个人做冷色系的图片,采用的配色又不一样,你只需要拆解到这个人运用了那些颜色构成了配色里的冷色系就足以。

就像腾讯早期的最小单元是即时通信领域的OICQ;百度早期的最小单元是搜索领域的搜索框;淘宝也是如此,它的最小单元就是一个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淘宝店。在拆解要素时,拆解至类似的可独立的基本模块即可。

拆解的目的是为了从基本的要素当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最后再拿着一些要素进行组合,实现自己的特性。

02、组合

那我们如何去做好组合呢?

提出对自己有用的元素和某个独立成熟的系统加以改进。

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书中提到:“模块将允许技术的组成部分分别进步,可以对每个部分分别加以关注和改进,对工作性能分别进行试验和分析——每个‘集成’可以悄悄地被探察或替换,而不必解体余下的技术整体……模块化之于技术经济,就如同劳动分工之于制造业经济一样。”

我们在学习中也是一样,拆解完了构成这个要素的基本要素,我们就可以提炼出来独立成熟的系统加以改进。

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独立模块中心思想不变,添加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一些特性。

就像心理学的很多效应中心意思都是一样,但是按照不同人的理解翻译出来就成了不一样的特性。

比如荷花定律

荷花定律描绘的首先是这么一种现象,即:一个池子里的荷花,它每天开放的速度都会是前一天的两倍,直到第三十天时,就能把一个池子开满。

再看复利效应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其实两个效应中心思想意思是一样,“翻倍成长”,但是不同人说的话应用到场景就是不一样。

简单来说,这类就属于确保中心思想不变,但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性。

这种做法就像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书中提到的对模块悄悄的进行替换。

二、对独立模块添加元素或进行改进,形成自己的特性

就像你用还原论拆解设计的能力边界,你拆到了独立成熟的模块暖色系以后,比如别人构成暖色系用了3种浅颜色,你已经拆解到明确知道构成暖色系的三大基本要素。

那你要进行组合创新,可不可以换一个支撑暖色系相同颜色的要素,或者你可以用比他浅一点的颜色,或者深一点颜色,只要你觉得更好看、更实用,这都被称之为加以改进。

就像我们跟人学习一项写作能力,这个人之所以文章写的好,肯定有他的方法论,那这套方法论在他手里肯定是一套成熟的系统。

那当我提炼出来他的独立成熟的系统以后,我就可以按照我的理解去写,或者我甚至可以加以改进,用更符合年轻化,现代化的用词。

组合创新的本质就是对一些有用的共性上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新元素,进行新组合,来实现形成自己的特性。

也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性,才能算上真正用上了继承思维。

004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越牛的人越喜欢站在巨人肩膀下成长,李叫兽、芒格、王兴都是用继承思维,拿过来为自己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特性,为人生和事业锦上添花。

什么是继承思维?

继承思维分为,属性继承和动作继承,而继承思维的关键要点,就是在继承“共性”的同时,又有一些自己的“特性”。

学习中如何运用“继承思维”形成自己的特性?

用凌镜分析法举一反三找出共性继承,用组合创新的拆解、组合形成自己的特性。

也只有形成自己的特性,才算得上真正的掌握了继承思维。

继承是学的阶段,形成特色才是行的阶段。

学再多都是属于别人的,行出来了才是属于自己的。

附上导图: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特性,用“继承思维”搞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