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名播大江南北的淮安河下名园——曲江园

曾经名播大江南北的淮安河下名园——曲江园

明清时期,河下地处运河要津,驻有清江漕船厂的抽分厂,同时还是淮北盐的集散地,所以河下在明清时异常繁盛,成为“东西相聚几二十里”的重镇。河下在明清时人文荟萃,甲第相望,园亭林立,仅《山阳河下园亭记》所记载的私家园林就达七八十座,这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曲江园了。
曲江园本名依绿园,为明末清初的张新标所修建。张氏是河下本地的名门大族,世代都有人读书为官。张新标,字鞠存,号淮山,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八年为乡试同考官,后又任吏部考功司主事,不久他由于无辜被谪,辞官回乡。顺治十七年(1678),张新标与其子鸿烈同被举博学鸿辞,一同进京,但他称病未参加考试。十八年(1679)出游,卒于苏州。依绿园大约就是张新标在辞官回乡的这段时间修建的一座园林,以杜甫诗句“名园依绿水”而取名依绿园。
依绿园环境优美,处萧湖之滨,园西为普光禅寺,东连黄氏舫阁、止园,东北斜对曹家山,西南为绿岛,即后来的荻庄。依绿园正门临水,正对萧湖最阔处,门阶即码头。园中西南有正楼三间名曰曲江楼(唐开元名相张九龄,韶州曲江人,有《曲江集》传世,楼名系张氏纪念先祖之意),极为宏丽,在晴天登楼,萧湖风光尽收眼底;东有楼三间曰云起阁;西南还有船房六间,东曰水西亭,西曰半亩方塘;北首有亭名为万斛香;后门竹扉四扇。


依绿园的出名,不但是因为选址好,景色优,更因为它是一座文化名园。依绿园建好后,张新标、张鸿烈父子就经常在此园举行文会,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前来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诗作。特别是康熙三年(1664)的中秋之夜,张氏父子在依绿园中举行大型宴会,大会大江南北名流数十人,席间丝竹清歌,饮酒赋诗。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当时避乱淮安,也被这次宴会所吸引,化名参加,宴会后写成《明河篇》,全诗长达586字,满座为之倾倒,后被广为传颂。
因依绿园中的曲江楼宏丽且远近闻名,所以依绿园逐渐又被称为“曲江园”或者“曲江楼”,以楼代园。大约在康熙中期,张家逐渐败落,曲江园被卖给了盐商程用昌家,之后又被转卖给另一程氏盐商程埈家。对曲江园的这位新主人,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19“古迹”中有记载:曲江楼在联城北门外。邑人张新标建……后其地属于徽商程孝廉埈。《河下园亭记》也记载:依绿园,张鞠存吏部、毅文检讨乔梓别业也,……后为程眷谷先生埈易名柳衣园。在史料中也显示依绿园在它的第三位主人程埈手中被改名为“柳衣园”,但人们仍习惯用“曲江园”或“曲江楼”称之。
曲江园虽然被数次售卖,但买家都是家资丰厚,更热衷于文事的盐商,所以曲江园在新主人的手中不但扩展了规模,而且名声也越来越响,成为当时全淮安最著名的园林,名扬大江南北。从康熙后期到乾隆中期,曲江园日益成为淮安最著名的文人诗酒交游、聚会的场所。《河下园亭记》记载:“河下又当南北之冲,坛坫之英、风雅之彦,道出清、淮,鲜不至柳衣园者。”当时在曲江园聚会的文人名流中产生了著名的“曲江十子”——周白民、刘万资、刘万吹、王素珍、邱谨生、邱长孺、吴慎公、边寿民、戴伯玉和程嗣立,“淮上三民”——陆竹民、周白民、边寿民。他们讲学交流所形成的优秀八股文的选本——《曲江楼稿》也风行海内。这时期曲江园的名声达到巅峰。

乾隆中后期,曲江园开始逐渐衰败。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黄河决于老坝口,河下被水淹达一丈多,曲江园受灾不轻。嘉庆后期盐政大坏,私盐横行,官盐滞销,盐商不复往日之盛,在园林上的花费也大减。曲江园真正衰败是在道光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纲盐改票,淮北盐集散地移到西坝,在河下的盐商业务转移,收入锐减,许多人纷纷撤业,更无暇顾及园林了,包括曲江园在内的整个河下园林都不可避免地急剧破败下去,曲江园不久就全部湮没在历史尘土中。
曲江园虽然已成为历史往迹,但它毕竟有过一百多年的灿烂和辉煌,是研究淮安运河文化和盐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