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宮公主》之死,芥川龍之介筆下以愛為名義的慢性“毒殺”

人的生命有時候頑強得驚人,即便面對巨大災難,總有屹立到最後的勇士,但人的生命有時候又顯得很脆弱,即便是“愛”,也能成為要人性命的刀刃。這一點,日本新思潮代表作家芥川龍之介在《六宮公主》這篇小說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六宮公主》這篇小說以其主人公稱呼命名,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六宮公主”雖說是個悲劇人物,但是,小說中的她,卻是到死都是被人“愛著”的存在。可是她並沒有因為這些“愛”而獲得幸福,反而在這些“愛”中無法獨立,漸漸丟了自我。面對生活困境,她不僅以類似“束手就擒”的方式坐以待斃,最後即便是死了,她也無法依靠自己尋到靈魂歸處,而是以迷茫亡魂的姿態徘徊在人間,也是可悲。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反覆品讀了幾遍《六宮公主》,一開始只是覺得六宮公主的悲劇源於她的依賴心理,但是,深入思考以後覺得,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有這麼強的依賴心,通觀六宮公主的一生,讓她沒有過多掙扎就以或順從、或妥協的姿態去做身不由己之事,最後完全迷失自己的,是他人對她的“愛”。

“愛”裡包含的,往往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真摯的情感,愛一個人,便總是期待能給對方最好的。但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愛的正確形態,許多時候不在於給予對方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而在於思考對方最需要什麼。或者這樣說,以自我感受為出發點的愛意,許多時候不過是“自說自話”罷了,這種基於自身立場的愛不僅不能給予被愛的對象實質性幫助,甚至還會將對方推下深淵。

而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六宮公主,無疑是死在了父母“自以為是”的愛、乳母“愚笨”的愛,以及愛慕者“利己”的愛中,這類人的愛雖表現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從未考慮過,自己愛公主的方式是否是公主所需要的。在這些人自說自話的“愛”裡,六宮公主的靈魂中了“毒”,她被這種不合時宜的愛所“麻痺”,以至最後完全迷失自我,變成了麻木茫然的亡魂。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芥川龍之介


1、父母“自以為是”的愛

作者芥川龍之介對六宮公主的父母並未做過多描述,但三言兩語便已足矣。從文中情節來看,六宮公主的父母行事保守,甚至有些古板,對於六宮公主的父親,芥川龍之介更是在小說開頭便點名,公主父親沒法高升的原因便是因為古板的性格,以及他那不合時宜的生活作風。

這樣古板的父母,雖然十分珍愛自己的女兒,但是他們的珍愛方式,顯然透著他們古板的性格特色。他們即便是在女兒婚配一事上,也不曾想過主動為女兒選擇良婿,而是將女兒養在深閨,被動等人上門求親。由此,我們不難察覺到這對父母在女兒婚事一事上表現出的絲絲怪異。

對於女子來說,婚配關係一生的幸福,既然如此珍愛自己的女兒,當然更多是希望能夠選擇一個良婿。但是在挑選良婿上,不去主動作出努力,而是被動等人上門,這樣能有多大幾率去為女兒選中一個好丈夫呢?即便退一步思考,上門提親之人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愛他們養在深閨的女兒嗎?公主一直養在深閨,如果有人提親,那麼提親者與公主大概率屬於素未謀面的關係,既然素未謀面,又何來愛意?也就是說,被動等上門的女婿,提親的目的可能更多是因為利益牽扯。這一點,珍愛公主的父母難道沒有想過嗎?想沒想過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父母毫無疑問是疼愛公主的,只是他們的“愛”,出發點錯了。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父母給予“六宮公主”的愛,實則與許多家長給予孩子的愛如出一轍,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給孩子自以為最好的安排,但是卻不曾從孩子本身出發去思考孩子需要什麼。在這種“愛”下,孩子沿著父母安排的軌跡成長,久而久之,孩子會在順從父母安排的過程中漸漸迴避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

也就是說,為了迎合父母的愛,“懂事”的孩子趨於折斷自己象徵自由的“翅膀”,迴避真實自我的想法,久而久之,獨立的自我漸漸在心中沒了位置,甚至在長期的“身不由己”下,連維護“本真自我”的反抗心思都沒有了。這樣“聽話”的孩子,雖然活成了父母最想要的樣子,卻丟了“讓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特色”。就像六宮公主一般,恪守父母教誨,守著古板的父母單調地活著,從小說情節來看,六宮公主覺得自己的生活雖沒什麼不稱心,但也沒什麼歡樂可言。當然沒有歡樂,連自我都沒了,還怎麼去歡樂?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父母為孩子做了自認為最好的安排,目的無非想讓孩子更加快樂,而孩子雖以謹尊教誨的姿態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但也失去了發自內心歡樂,這到底是父母的悲哀,還是孩子的不幸呢?就如文中作為乖乖女的六宮公主,她雖然在父母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活著,但是,她過得無憂,卻也無樂。父母自以為是的愛意,在養成六宮公主的依賴心的同時,也漸漸麻痺六宮公主內在的“真實自我”,內心變得愈發空洞她,心便逐漸喪失感知快樂的能力,公主的生活自然是無樂的。為了孩子快樂而讓孩子在自己的安排下活成了心中理想的樣子,反而讓孩子在順從中因失了真實自我而喪失感知快樂的能力,也是諷刺。

2、乳母“盲目愚笨”的愛

從故事情節來看,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六宮公主並沒有和父母一起等來她的夫君,她的父母死了,沒了父母,六宮公主便沒了經濟依靠。但即便家道中落,六宮公主身邊始終守著一位忠心耿耿的乳母,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人許多時候必須經歷磨難才能成長,畢竟這個世界可沒有父母那般溫柔,而我們大多數人,總有離開父母庇佑獨自面對世界的時候,六宮公主也是一樣。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本來父母死去以後,生活的困窘實則是讓六宮公主走向獨立的一個好機會,畢竟文中的六宮公主面對日益困窘的生活,也知道要想法子改變這樣的局面,但是奮不顧身把六宮公主擋在身後的乳母,讓這次珍貴的生活歷練失去了意義。

這忠心耿耿的乳母開始替代六宮公主的父母去照顧她,即便生活困窘,乳母也通過變賣傢俱等方式,維繫著公主平淡的生活,而困窘中的六宮公主,不僅沒能因生活的困窘奮發圖強,反而在乳母的庇護下依舊靠著吟詩彈琴來打發日子。這便讓人感到公主性格里的病態成分了,而這種不思進取的病態性格,從情節來看,是公主的父母埋下了種子,而乳母則讓種子發了芽。為什麼這麼說?請繼續往下看。

乍一看,乳母對六宮公主可以說是不離不棄了,明明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她卻心甘情願地守在公主身邊。其實沒了父母的六宮公主,對於乳母來說,說得不客氣些,更多像是生活上的“累贅”,畢竟六宮公主從小錦衣玉食,養在深閨,什麼也不會做,什麼也不去想,更是難以養活自己。而乳母作為下人,則可以找到別家主顧幫工,維繫自己的生活不算太難,但是現在,乳母除了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只會彈琴吟詩的公主。公主是不是乳母“負擔”,一眼可辨。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既是負擔,乳母依舊選擇留在六宮公主身邊的原因是什麼呢?大抵便是愛了。她是乳母,六宮公主應該是吃著她的奶水長大的,想必乳母對於公主的愛意,不少於公主的父母。只是,乳母表達“愛”的方式,卻略顯“盲目”與“愚笨”,而就是在這“盲目”、“愚笨”的愛意下,六宮公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陋習愈發嚴重,在窘迫的生活境況與公主閒適度日的方式之對比下,公主不思進取的性子頗顯病態。

乳母疼愛公主,這自然毫無疑問的,但是她的愛卻有些個愚笨,或者說理性不足,她沒有思考過公主此刻最需要的是什麼,而是一味以近乎溺愛的方式幫助六宮公主逃避現實,繼而促使她在“不思進取”的病態性情中無法自救。六宮公主既然已經失去了父母,那麼六宮公主所面臨的核心難題,應當是如何自立的問題。即便此時有乳母照顧她,乳母也不可能照顧她一輩子,六宮公主父母的逝去就是前車之鑑,但是乳母似乎並未想到這一點,以近乎“頭腦發熱”狀態一般將公主擋在自己身後,她不惜變賣宅子裡的傢俱器物,也要讓公主維繫“得過且過”的狀態。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看上去,乳母的不離不棄與體貼照顧十分感人,可感人歸感人,事實上乳母的這種愛,除了荒廢公主的光陰,加強她從父母那兒就養成的依賴心並激發其不思進取的陋習外,再無任何好處。當然,乳母對於公主並無惡意,但就是這種無惡意而又害人的“愛”,才讓愛與被愛的兩個人顯得尤其可悲。

愛,從來不是盲目替所愛之人擋住所有可能引起人負面感受的困難與災難,即便是將人從困境中拯救出來,也需要在理性分析與思考過後行動。盲目付出、自作主張為對方規避一切負面感受,很有可能會將所愛的人推入深淵而不自知。畢竟,許多時候人的實質性的成長,更多源自於親歷巨大負面感受後的奮發圖強。不曾經歷過苦難,又怎麼知幸福的難得,不知幸福的難得,又怎能學會奮發圖強?

“愛”,實在不應該成為傷害對方的存在,而乳母的“愛”無疑繼六宮公主父母之後,進一步剝離了六宮公主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她即便生活困窘,也有迴避苦難的餘地。以至於六宮公主即便深陷窘迫風暴的中心,但因還未山窮水盡,便依舊得過且過地活著,這也愈發加重了她那吞噬“自我”的依賴心,並促使她生出了不思進取的性子,而這不思進取的性子在窘迫現實的反襯下,便多了那麼一兩分病態色彩。

3、愛慕者“利己的愛”

六宮公主在父母“自以為是的愛”中沒了自己的模樣,在強烈的依賴心下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又在乳母“缺乏理性”的愛中,即便身處困境,也沒辦法獨立思考,窘境中的她不思進取得近乎病態。父母也好,乳母也罷,他們對於公主的愛,雖然方式欠妥,但是大抵還沒有利己初衷,而公主的愛慕者就不一樣了,他對六宮公主的愛,有比較強烈的“利己”意味。

故事中,六宮公主為了生活能夠繼續,便在乳母的建議與安排下和一名官員兒子相會。男子雖然容貌俊美,對公主也是一見傾心,但六宮公主對於男子,雖然不討厭,但是卻沒什麼愛意。即便沒有愛情,公主卻以命運沒法兒違抗來說服自己,委身於男子。最後,男子因為父親調任離開公主,要公主等他五年。可男子一去就是九年,還娶了妻,等男子再找到公主時,公主因貧寒生活已經瘦得不成樣子,在他的懷中死去。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可是,從文字情節分析,芥川龍之介似乎並不認為“死亡”是人生的閉幕式,真正的閉幕式,在芥川龍之介看來,大抵便是不知苦與樂的麻木與彷徨了吧。而文章的末尾交代,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六宮公主,在死後成了不知天堂和地獄的亡魂。為什麼公主死後變成了不知天堂和地獄的迷茫亡魂?這顯然是芥川龍之介在暗示什麼。天堂一詞中,大抵有“樂”的情緒,地獄一詞中,則暗含著“苦”的感受。既然六宮公主不知天堂和地獄,那便是她成了不知“苦”與“樂”的存在,不知“苦”與“樂”的迷茫與麻木,可不就是看不見希望的絕望嗎?

我們會感受到痛苦,是因為我們的願望被阻礙,我們因無法被滿足而痛苦。也就是說,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我們還未放棄心中的願望。當我們連願望無法滿足的痛苦都無法感受的時候,大抵便是生髮“願望”的本真自我“死亡”的時候。六宮公主死後的迷茫與彷徨,大抵便在於本真自我的死亡了吧。

而將六宮公主本真自我推向死亡的最後一個推手,從故事情節來看,便是來自於她愛慕者利己的愛了。

六宮公主的愛慕者愛公主嗎?他更愛自己,從小說情節來看,他更多是迷戀公主的才貌。真正的愛情,會設身處地去替對方著想,盡力為對方創造幸福,而不是讓對方為了自己的前途去忍耐、去等待,更不會在明知對方等待自己的情況下選擇另一個人。由此,我們也能理解六宮公主為何無法愛上男子的原因了。愛情裡的心動,許多時候生髮於對方因愛意而表露出的那設身處地的體貼,從男子後面離開公主且娶妻的舉動來看,他更多愛的還是自己、愛自己的前程。更愛自己的他,又怎麼會設身處地去為公主著想呢?缺了設身處地的真誠,這樣的愛,又如何吸引公主的真心呢?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只可惜,在遇到男子以前,六宮公主在父母的教育下習慣依賴,又在乳母的庇護下不思進取到近乎病態,一路以被動順從姿態走來的六宮公主,也在愛慕者利己的愛意中,毫無懸念地以順從的姿態面對生活。只是這一次,六宮公主收穫的來自愛慕者的愛,與她父母與乳母那頗有些無私意味的愛不一樣,愛慕者比愛她更愛自己。縱觀六宮公主與官員兒子的感情,兩個人要說是愛情,更多則像是利益交換,男子沉浸在公主的美貌與溫柔中,公主呢,對男子雖並無愛意,卻在多年養成的依賴心下,自覺以認命的姿態說服自己。

在男子利己愛意中的公主無法愛上男子,但即便公主不愛男子,她卻以戀人身份順從於男子利己的愛之下。這一次的順從,讓公主明顯感覺到了身不由己的悲哀。正是六宮公主這一次身不由己的順從,讓她清晰知道男子不是自己真心所愛,這也意味著,她清晰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可是這一次,她親手將自己的聲音“屏蔽”。

或者這樣說,愛慕者利己的愛讓公主無法獲得設身處地的體貼,更無法付出真心,這時,委身於不愛之人的現實讓習慣順從與依賴的六宮公主不得不正視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前期養成的那近乎病態不思進取性子促使公主以扼殺本真的方式壓抑內心反對聲音。最後本真內心“輸了”,依賴心贏了,公主也徹底“死”了,淪為了那不知苦與樂的絕望亡魂。

4、芥川龍之介:缺乏換位思考的愛意,讓愛淪為害人“毒藥”

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公主,更像是死於一場以愛為名義的慢性“毒殺”。

首先,父母以愛為名義讓她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公主在此時習慣於遏制真實自己,在被動接受中養成了較強的依賴心,這是公主“中毒之初”。

而後,乳母在公主父母死去以後一股腦為她撐起一片天,以至於即便生困苦,公主依舊吟詩彈琴,這種窘困生活下的不思進取,近病態,此時公主“中毒已深”。

最後,習慣在愛中依賴與順從的六宮公主遇到了比愛她更愛自己的愛慕者,六宮公主開始感到身不由己,但她的依賴心與近乎病態的“得過且過”性子促使她用“認命”說服自己不去反抗,最後終於扼殺了本真自我,此時,六宮公主大抵算是死在了以愛為名義的“毒”裡了。

縱觀六宮公主一生,她從高貴公主淪為不知天堂地獄的絕望女魂,難道是因為她的生活充滿冰冷?恰恰相反,她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被愛著,但是,也就是這些伴隨她一生的愛,徹徹底底地葬送了她。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曾經在《莊子》這本書中讀到“魯侯養鳥”的故事,故事中魯侯十分喜愛忽然造訪的海鳥,他為海鳥獻上美酒美食,演奏動聽的音樂,但是海鳥面對美酒美食和音樂,卻頭暈目眩,十分害怕與悲傷,三天後便死去了。

魯侯明明將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拿來招待海鳥,卻促成了海鳥的死亡,這是為什麼?用莊子的話說,是因為魯侯

“以己養養鳥”,什麼是“以己養養鳥”?就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思考對別人好的方式,魯侯掏空心思給海鳥自認為最好的東西,但是卻殊不知,鳥是鳥,人是人,人認為最好的東西,對於海鳥來說,卻是致命的存在。也就是說,魯侯的“愛意”殺死了“海鳥”。

就猶如死在魯侯愛之下的海鳥一般,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六宮公主何嘗不是死於其父母、乳母、愛慕者之愛下的“海鳥”呢?他們沒有思考過六宮公主真正需要什麼,以自認為最好的方式愛著公主,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公主真正需要什麼。這樣的“愛”,讓公主在該成長的時候沒能好好成長,在該磨鍊的時候,沒能更好地磨鍊,在該反抗的時候更沒能鼓起勇氣反抗,最終,面對周圍人的自說自話的“愛”,六宮公主以順從的姿態在強行讓自己適應那“不合身”的愛,她終於在扭曲中破碎,失了自我,成了不知天堂和地獄的絕望亡魂。

從六宮公主的一生來看,她確實被愛了一生,但是也被這些“缺乏換位思考”的愛意“毒害”了一生。要知道,愛的偉大,在於無私地成就對方。有些情緒,看上去真的很像“愛”,但是卻無法成就對方,為什麼?因為這些“愛”,並未建立在“換位思考”的理性之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性,所以,既然要成就對方,期待對方幸福,就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對方最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以自身出發點,把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想也不想一股腦塞給對方。

被愛的女人,可悲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筆下死於愛的《六宮公主》


每個人都是特別且相對獨立的個體,要知道,有時候,一些東西於我們是蜜糖,於對方則是砒霜。精讀《六宮公主》這篇文章,我們更像是觀摩了芥川龍之介筆下的一場以愛為名義的慢性“毒殺”,在這場“毒殺”中,被害者無辜,“害人者”更是可悲,“害人者”無意害人,本想讓對方幸福,付出的是愛,最後卻用自己的愛親手將所愛之人推向深淵,這怎麼能不可悲呢?

所以,愛是一門學問,愛一個人,不是簡單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塞給對方就夠了,我們還需要注意,我們的愛會不會給對方造成困擾,我們要有換位思考的素養,設身處地思考對方最需要什麼,而不是一廂情願去以己度人,將“砒霜”用“愛”的名義喂到自己所愛之人的嘴邊。


  • 《六宮公主》收錄於以《羅生門》命名的芥川龍之介小說集中,《六宮公主》原文可參考“高慧琴”翻譯的小說集《羅生門》。
  • 我是顏小二,帶你用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