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

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不胜枚数,大家熟知的的皇帝大多都是秦始皇、汉武帝一类雄才大略的君主。我要说的这位君王虽然人气不如他们,但他是我心中的帝王典范。他的一生,不喜古玩异宝,不贪美色珍馐,不好放鹰逐犬,不迷琴棋书画,不会穷兵黩武。他生活简朴,性格宽厚,包容臣工,爱惜百姓,虽无金戈铁马之赫赫武功,然创政通人和之璀璨文治。他在位四十余年,帝国在他治下达到极盛,期间名臣辈出、百姓富足。他别无所长,不做皇帝也许一事无成,幸运的是他做皇帝做得极好,好到去世时连敌国的君王百姓都为他痛苦流涕。“为人君,止于仁”是对一位帝王至高的褒奖,他当之无愧。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庙号为仁宗的皇帝----宋仁宗赵祯。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

就像很多帝王出生时各种异象环绕一样,宋仁宗出生后的经历更加离奇。他的生母是个地位低下的宫人,一出生就被后来成为皇后的刘德妃收为己子抚养。直到后来刘太后去世,他才得知自己的身世。这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后来被演变成《狸猫换太子》的经典文学故事。他十三岁即位,二十四岁亲政,在位期间,国家“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很多耳熟能详的贤臣文人都出现在他统治时期,如欧阳修、范仲淹、包拯、韩琦、富弼等。他的为政举措方面就不多说了,今天主要分享一下他的几个小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太宗确实是个从谏如流的杰出帝王,宋仁宗也不遑多让。但凡他哪里做得不到位,我们所熟知的包拯包大人总会及时出现直言进谏,有一次包拯慷慨激昂的站在皇帝面前大声进言,唾沫星子都飞到宋仁宗脸上,宋仁宗一边虚心纳言,一边用袖子擦掉脸上的唾沫。此等触犯龙颜的无礼之举,换作其他皇帝,包拯早被踢得远远的。还有一次,宋仁宗的宠妃张氏替自己的伯父张尧佐讨要三司使的要职,当下引起包拯的大力反对。宋仁宗没办法,只好打算改任张尧佐为节度使领个虚职。包拯更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一起进谏。一向好脾气的宋仁宗也很生气,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怎能说是粗官?”宋仁宗没办法,只好打消这个念头,对张氏没好气地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还有一次,宋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太监替他梳头时见他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宋仁宗说是大臣建议减少宫中人员的。太监谄媚说:“哪个大臣家里没有歌姬舞女?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宋仁宗沉默不语。太监又大着胆子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宋仁宗顿了顿:“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这个太监跟随宋仁宗多年,仗着亲近,就故作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宋仁宗听了,霍然站起,唤来主管太监,细细择定,削减三十人出宫,领头的就是这位梳头太监。事后皇后问他:“梳头太监跟随陛下多年,伺候陛下还算舒心得体,况且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宋仁宗说:“言官是朝廷的耳目,他居然劝朕拒绝言官的谏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宋仁宗身为九五至尊,生性却恭俭仁恕,衣食非常简朴,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回头看看,随从们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宋仁宗没办法,只好急急回宫,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他:“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宋仁宗叹口气说:“朕回头看了几次,没有看见他们带着茶水,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所以就只好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还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硌得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一旁伺候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吃到沙子,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御厨也是无心之失,算了吧。”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和处罚,他的仁慈可见一斑。

宋仁宗对别人仁慈宽厚,对自己却格外严格。有一次,宋仁宗处理政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热羊肉汤,但他看看内侍想了想,硬是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喝碗羊肉汤,吩咐御厨做就好了,怎能忍饥挨饿了?”宋仁宗却对皇后说:“宫中一时兴起,随意索取,会让下边的人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以备不时之需。如此一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了一碗饮食,开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宋仁宗的仁厚不仅仅在于他对待臣子和下人,即便对待疑犯,也尽量从轻发落。四川有个读书人一把年纪屡试不中,献诗给成都太守,写道“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换在其它任何一个朝代,这种涉及谋反的言论十个脑袋都不够掉的。但是宋仁宗知道后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而已,谈何治罪?他想做官,就给他个官做吧。”于是就任命这个老秀才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连这种煽动谋反的言论都能容忍,真的没几人能做到。

一个皇帝治国有成,百姓自然爱戴他。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东京全城罢市,大街小巷皆是痛哭哀嚎,数日不绝,就连乞丐与小孩,都到皇宫之前焚烧纸钱痛哭哀悼。消息传到洛阳,洛阳城的百姓也是自动罢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东京、洛阳是当时的大城市,也就罢了,就连偏远山区百姓都在哀悼他。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更令人敬佩的是,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敌国的百姓居然也无远近皆哭。辽国的皇帝接到讣告后也大吃一惊,冲上前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这一辈子,对得起社稷、对得起臣子,对得起百姓,无愧于大宋列祖列宗,无愧于他的庙号“仁”。要说他这辈子对谁有所亏欠,恐怕就只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柳永了。柳永性格浪漫而放荡不羁,又好作艳词,宋仁宗喜好儒雅,故对他颇为不满。柳永去参加科举考试,宋仁宗见到及第的名单中有柳永,忽然想起他写的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悦道:“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划去柳永之名。自此后柳永遂不得志,钟情于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至于宋仁宗为何不喜柳永,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然而祸福相依,若没有这仕途断绝的变故,使得柳永忘情于坊曲歌姬,恐怕后世也就少了那么多读来令人心荡神摇的动人词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