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大宅门》一剧,哪哪都是学问,哪哪都能让人深思。

比如教育。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二奶奶为了向复杂的宅门人交代,狠心赶走了儿子和怀着身孕的、她不能认的媳妇。

临走之前,七爷隔着门的一声包含万千情绪的妈,还有那几乎同时的直挺挺一跪,镜头无缝切换的是门内一个激灵坐起却硬是没有出门、热泪盈眶却生忍着不能出声的妈。

我的泪哗啦啦。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巷口那个偷偷看着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爹,不可出来说什么,连一声交代都不可以有,他的眼里是浓得化不开的不舍和不放心。

儿子看懂了爹的情非得已,满身满脸满眼都是深情。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追剧的我在这一刻涕泪齐下。

现如今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不是包办,不是管制,不是打压,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和赞美,而是身体力行地引导,宽严相济地奖惩。

不会教育的时候,闭上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奶奶在她那个年代就做到了如今才得以推崇的教育真经,怎能让人不心生敬意?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有个人品笔直,能力超群的妈,七爷也是想当然的差不了。

争气的七爷不是一般的光宗耀祖,可,一样年关难过。二老太太体恤地对儿子说,每个人活这世上都是九九八十一难,都得一关一关地闯。

说到底不过是这句“大有大为难,小有小为难”的俗语。

谁一辈子都能遇到熬的阶段。人就像茶,得受得了高温的熬,浮沉卷舒均要费一番功夫。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经历是最大的财富。

没有七爷的日子里,二奶奶是宅门的灵魂人物。有了七爷后,二奶奶慢慢退居二线,再到后来不知不觉间享受了“老佛爷”般的待遇。

宅门里的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对她都是百般顺着的“孝”。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就如杨九红所说,孝是对的,可这前面加了个愚,就……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身处这个年代,我更赞同孝首先是让自己拥有能过好自己的能力,不让家人牵挂,不让爸妈费心,然后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站成一棵不退缩的大树。

然后正确尽孝。

老人的有些错,姑且任之,因为无伤大雅,但有些错,还是需要冷静纠偏。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比如老太太那种对隔辈疼得没边的情况,顺的后果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七爷顿着拐道,你们这些人比日本鬼子,八国联军更不好对付。

敬业在去采买药材的路上,不成体统的带个伺候丫头的壮举,就是因为有老太太这个尚方宝剑。

娇生惯养的他有对早起的怨气,也有对吃喝的不满,后来干脆人影儿不见的欠下了十二万的赌债。

当时的白面八毛一袋,他在被当人质抵押时,还能“心宽似海”地抽着大烟鬼混。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醉生往往伴随梦死。

尽管有个照死里揍一顿的爸,可也有个大哭护短的妈,最后如《红楼梦》里宝玉挨打时的王夫人一样抬出了老太太,再然后理直气壮的爹也不敢怎么大管了。因为二奶奶说,不就是十几万银子的事吗?咱们家还在乎这个呀。

老太太不知道的是,她觉得不需要在乎的这十几万银子,需要那个她至死也没瞧得上的“窑姐”出手相帮。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试图理解别人,可是有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

哪怕是亲人和爱人之间,我们都要耗尽一生去寻求彼此的理解和关爱。如果有坦诚,能沟通,这个世界将会少了很多悲剧。

悲剧的产生不过是敬一丹在书里写的: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人们说着相同的语言,又说着不同的“语言”,相互听不见、听不懂,甚至不想听,于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大宅门》式教育,代代的不同,不同的代代


白驹过隙的动态生活里,我们需要静态的反思。反观过去的遗憾,欠缺,教训,思考将他们化为日后有用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