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導語:

玄學的出現是魏晉時期重要的一個標誌,隨著玄學的出現,魏晉名士之間一種名為清談的辯論形式開始風靡。所謂魏晉清談就是指魏晉名士們,針對玄學問題展開析理問難,並且就某一玄學問題反覆辯論的文化現象。清談是魏晉時期的時代特色,對這一時期的文人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談之風的來源

學界有些學者認為,魏晉清談之風來源於東漢末年的"清議",而實際上,這兩者並無直接的關聯只是因為漢末的人物品評在一些文獻中被稱為"清談",而"清議"實際上就是一種非官方的人物評論,所以後代學者才會將二者混淆不清。

魏晉清談真正的起源應追溯到建安時代的士人辯論。清談常表現為兩人對談,互相辯論,不止一個回合,有主持,有聽眾,與今天的辯論賽有些許相似之處。

辯論的雙方,各持正反兩方的觀點,其辯論的焦點不在於誰對誰錯,而在於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如魏晉的名士孔融的"汝穎優劣論",阮瑀的"文質論",都是在清談辯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圖一:名士聚會)

魏晉名士清談些什麼?

如今的辯論賽辯題五花八門,可以辯論"單身是狗還是貴族"也可以辯論"貿易保護主義能否抑制"。魏晉名士們辯論的話題雖不如現代辯論賽這樣多樣開放,但是他們所辯論的內容在我們如今看來也十分有趣可愛。比如眾多名士一起探討"養身之道","五石散真的養生嗎?";

亦或是眾多名士一起品評歷史人物,"項羽是否是真英雄?";也可相聚探討音樂,"音樂有無哀樂?"。辯手在清談時,往往要手執一麈尾——即一種用麈尾毛做成的類似扇子的物件,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浮塵。揮麈尾而談成為兩晉名士的典型形象。

名士們進行清談時,除了要有理有據外,還十分注重辭令文采的修飾。切忌長篇大論空洞虛話,講究簡明扼要,直擊主題,一語道破真諦。

同時進行清談時,辯論者的態度與儀表也十分講究,辯論者須舉止有禮,謙和有度,不因辯論不及他人就惱羞成怒惡語傷人。

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圖二:玄學書籍)

清談與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的關係

魏晉南北朝分裂割據不斷,民族問題嚴重,整個社會處於極大的動亂之中。同時,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包含著問題,統治者的無能,讓他沒有能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動亂的社會環境下,魏晉名士們不願面對現實、想逃避現實,只有通過構建一個沒有混亂沒有戰爭的清淨的思維境界。

由於九品中正制度的影響,魏晉名士們多為貴族階級。他們既是土地財富的擁有者,又是政權的掌握者,他們想要逃避現實,但又不能離開現實,便只能走向老莊思想這一道,一邊心不在焉的做官,一邊清高自傲的清談講玄學。

清談的"清"字與"俗"字相對,在這些士人們看來玄學為"清",國事民生為"俗",這些心心相惜的名士們聚集在一起,在竹林間,清談辯論,不問國事,不言民生,專談老莊、周易,被稱為"清言"。

除了逃避現實之外,在一些記錄魏晉時期名士的生活的史料中,有些魏晉名士的行為總有一種裝瘋賣傻的嫌疑。阮籍為素不相識的兵家女的去世而痛苦、酒後毫不避諱的躺在沽酒女的腿上、嵇康在市集赤身打鐵。這些看似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的行為實際上都是他們的無奈與對現實無聲的反抗。

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圖三:聚會清談)

清談的產生的積極影響

士人們相聚探討辯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想的傳播與解放。較為寬鬆的自由文化氛圍對玄學的發展十分有利。清談所產生的的書面文化成果也數不勝數,如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阮籍的《達莊論》、《樂論》,都是這一時代清談留下的寶貴的文化成果,從這些文章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那一時代人們的思想境界月與思維方式 ,他們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史、哲學史與思想史,對後代的辯論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清談的主要辯論內容是玄學,所以對於玄學的深層次探討對於文人的心態、作風方便也有深遠的影響。玄學側重於追求"自然""無為"、是建立在老莊道教的為基礎初上的思想體系。所以士人對玄學的探求,使他們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這一時期的士人們多表現為身處名利之中卻高蹈於風塵之外,不受功名利率的束縛,身雖入世,心卻出世。

這對中思維境界對從事文學創作是非常有益的,魏晉的文人墨客將自己的人生也變得藝術化,他們不拘於塵世,常常做出一些與世俗格格不入的行為,這也正是讓後人無限遐想與嚮往的"魏晉風骨"的來源。

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圖四:魏晉名士竹林七賢)

同時"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一古典詩詞意象的重要審美原則也與魏晉清談離不開關係,魏晉清談的重要爭論點"言意之辯"就是這一審美原則的最初來源,他深刻的影響到後代古詩詞的創作與鑑賞。

玄言詩也是清談的產物,既將哲理通過對山水自然的刻畫隱晦的表達出來,既有"理趣"而又不落入"理障"。

結語:

魏晉清談是魏晉時期特有的時代特色,他與魏晉時期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脫不開關係。他的出現是魏晉名士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渴望脫離世俗追求理世界的表現。

清談在前期產生了相當多的積極影響,但在後期,隨著越來越多的士人沉迷清談而不務正業造成"清談誤國"現象的出現,使清談失去了持續發展的生機,然最終隨著魏晉亂世的消逝,隋唐大一統時代的到來而淡出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