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清谈看魏晋名士的处世态度

导语:

玄学的出现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一个标志,随着玄学的出现,魏晋名士之间一种名为清谈的辩论形式开始风靡。所谓魏晋清谈就是指魏晋名士们,针对玄学问题展开析理问难,并且就某一玄学问题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清谈是魏晋时期的时代特色,对这一时期的文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谈之风的来源

学界有些学者认为,魏晋清谈之风来源于东汉末年的"清议",而实际上,这两者并无直接的关联只是因为汉末的人物品评在一些文献中被称为"清谈",而"清议"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官方的人物评论,所以后代学者才会将二者混淆不清。

魏晋清谈真正的起源应追溯到建安时代的士人辩论。清谈常表现为两人对谈,互相辩论,不止一个回合,有主持,有听众,与今天的辩论赛有些许相似之处。

辩论的双方,各持正反两方的观点,其辩论的焦点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如魏晋的名士孔融的"汝颖优劣论",阮瑀的"文质论",都是在清谈辩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魏晋清谈看魏晋名士的处世态度

(图一:名士聚会)

魏晋名士清谈些什么?

如今的辩论赛辩题五花八门,可以辩论"单身是狗还是贵族"也可以辩论"贸易保护主义能否抑制"。魏晋名士们辩论的话题虽不如现代辩论赛这样多样开放,但是他们所辩论的内容在我们如今看来也十分有趣可爱。比如众多名士一起探讨"养身之道","五石散真的养生吗?";

亦或是众多名士一起品评历史人物,"项羽是否是真英雄?";也可相聚探讨音乐,"音乐有无哀乐?"。辩手在清谈时,往往要手执一麈尾——即一种用麈尾毛做成的类似扇子的物件,也就是如今所说的浮尘。挥麈尾而谈成为两晋名士的典型形象。

名士们进行清谈时,除了要有理有据外,还十分注重辞令文采的修饰。切忌长篇大论空洞虚话,讲究简明扼要,直击主题,一语道破真谛。

同时进行清谈时,辩论者的态度与仪表也十分讲究,辩论者须举止有礼,谦和有度,不因辩论不及他人就恼羞成怒恶语伤人。

从魏晋清谈看魏晋名士的处世态度

(图二:玄学书籍)

清谈与魏晋名士的处世态度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不断,民族问题严重,整个社会处于极大的动乱之中。同时,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包含着问题,统治者的无能,让他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动乱的社会环境下,魏晋名士们不愿面对现实、想逃避现实,只有通过构建一个没有混乱没有战争的清净的思维境界。

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影响,魏晋名士们多为贵族阶级。他们既是土地财富的拥有者,又是政权的掌握者,他们想要逃避现实,但又不能离开现实,便只能走向老庄思想这一道,一边心不在焉的做官,一边清高自傲的清谈讲玄学。

清谈的"清"字与"俗"字相对,在这些士人们看来玄学为"清",国事民生为"俗",这些心心相惜的名士们聚集在一起,在竹林间,清谈辩论,不问国事,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除了逃避现实之外,在一些记录魏晋时期名士的生活的史料中,有些魏晋名士的行为总有一种装疯卖傻的嫌疑。阮籍为素不相识的兵家女的去世而痛苦、酒后毫不避讳的躺在沽酒女的腿上、嵇康在市集赤身打铁。这些看似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他们的无奈与对现实无声的反抗。

从魏晋清谈看魏晋名士的处世态度

(图三:聚会清谈)

清谈的产生的积极影响

士人们相聚探讨辩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传播与解放。较为宽松的自由文化氛围对玄学的发展十分有利。清谈所产生的的书面文化成果也数不胜数,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阮籍的《达庄论》、《乐论》,都是这一时代清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成果,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一时代人们的思想境界月与思维方式 ,他们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史、哲学史与思想史,对后代的辩论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清谈的主要辩论内容是玄学,所以对于玄学的深层次探讨对于文人的心态、作风方便也有深远的影响。玄学侧重于追求"自然""无为"、是建立在老庄道教的为基础初上的思想体系。所以士人对玄学的探求,使他们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这一时期的士人们多表现为身处名利之中却高蹈于风尘之外,不受功名利率的束缚,身虽入世,心却出世。

这对中思维境界对从事文学创作是非常有益的,魏晋的文人墨客将自己的人生也变得艺术化,他们不拘于尘世,常常做出一些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行为,这也正是让后人无限遐想与向往的"魏晋风骨"的来源。

从魏晋清谈看魏晋名士的处世态度

(图四:魏晋名士竹林七贤)

同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审美原则也与魏晋清谈离不开关系,魏晋清谈的重要争论点"言意之辩"就是这一审美原则的最初来源,他深刻的影响到后代古诗词的创作与鉴赏。

玄言诗也是清谈的产物,既将哲理通过对山水自然的刻画隐晦的表达出来,既有"理趣"而又不落入"理障"。

结语:

魏晋清谈是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特色,他与魏晋时期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脱不开关系。他的出现是魏晋名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渴望脱离世俗追求理世界的表现。

清谈在前期产生了相当多的积极影响,但在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士人沉迷清谈而不务正业造成"清谈误国"现象的出现,使清谈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生机,然最终随着魏晋乱世的消逝,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而淡出历史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