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附身”:古代人吃鯉魚嗎?鯉魚為何會成為觀賞“吉祥物”?

鯉魚養殖早在我國殷商時期就已出現,並且有了一定的養殖基礎,但是卻沒有記載下來。從那時起,鯉魚就成為了池塘中常見的淡水魚之一。而在我國古代歷史文獻中,最早被記載是在先秦的《靈臺》這一文獻中。其中的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便展現出了鯉魚養殖的存在。

鯉魚既是一種食材,也是一種藥材。它在人們的餐桌上時是美味佳餚,在人們生病時是苦口良藥。鯉魚具有很高的價值,在食用、藥用、觀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它還是文人的情感寄託載體,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吉祥物。

“錦鯉附身”:古代人吃鯉魚嗎?鯉魚為何會成為觀賞“吉祥物”?

鯉魚本身十分美味,肉質鮮嫩,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而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以及觀賞價值

鯉魚的肉質十分的鮮嫩,入口即化,在古代的日常飲食活動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那個時期卻很少在飯桌上出現由鯉魚製作的菜餚,這是因為西周時期鯉魚養殖業規模較小。鯉魚製作的菜品並不能出現在平民百姓的飯桌上,它作為一道珍貴的菜餚常常出現在戰爭取得勝利後的慶功宴上,有一種專門的慶賀意味,還可以增長軍隊的士氣,增強在下次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的信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鯉魚養殖業逐漸發展起來,養殖的技巧不斷增強,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鯉魚逐漸走上了平民百姓的餐桌,其菜餚的烹飪方法也變得多種多樣,烹飪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同的地區培育出來的鯉魚其滋味也有著差別,每個地區的水源、魚餌等都有所不同,其養殖的鯉魚也就有所不同。其中屬黃河流域養殖的鯉魚最受人們的喜愛,這一地區所培育的黃河鯉作為特產供應給市場。

“錦鯉附身”:古代人吃鯉魚嗎?鯉魚為何會成為觀賞“吉祥物”?

宋代的獨特美食“焙面”十分有名,在鯉魚菜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後,有人制作了一道新鮮的菜餚,把糖醋鯉魚和“焙面”結合起來製作菜餚。其主要做法就是將鯉魚洗淨,放入高溫的油鍋中去炸,直到鯉魚的兩面炸至金黃酥脆,燒製獨特的湯汁醬料,將其淋在炸好的鯉魚背上,最後把“焙面”覆蓋在鯉魚上。這種創新的烹飪方法受到了宋人的喜愛。

關於鯉魚的烹飪方式還有一種也十分有名氣,那就是紅燒鯉魚。紅燒鯉魚的做法在清朝時期記載入食譜,使得紅燒鯉魚的烹飪方法清晰明瞭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生魚直接食用的習俗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將鯉魚肉切成絲狀的,再調製醬料,把鯉魚肉絲蘸著醬料食用。這種生食鯉魚的食用方法在唐朝時期達到頂峰,人們對鯉魚的切法加以研究,不再只是絲狀的,有了很多的形狀,也更加註重鯉魚肉在盤中的擺放位置,追求其外觀的精美。鯉魚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具有食療的功效。

“錦鯉附身”:古代人吃鯉魚嗎?鯉魚為何會成為觀賞“吉祥物”?

中醫認為由鯉魚製作的湯能夠提神醒腦,使得人的心氣平和下來;鯉魚的鱗片能夠治療吐血的症狀,將鯉魚的鱗片燒製成灰,服下後方可治癒魚刺卡在喉嚨的情況,還能夠起到調和女子氣血的作用;其膽可以使人明目;其腦可以改善耳聾的程度。

到了唐朝時期,人們開始把鯉魚與其他品種的魚放在一塊養殖,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鯉魚的基因的變化,從外觀上就能明顯的看出,其顏色變得更為豐富,有白色、金色、黃色、青色、黑色等等。這些不同顏色的鯉魚放在一起十分美觀,使人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其觀賞價值大大超過了食用價值。

所以鯉魚漸漸成了一種觀賞性的魚類,其他品種的魚漸漸代替鯉魚走上了人們的餐桌。宋朝時期把觀賞性的鯉魚專門交給人工飼養,明清時期修建專門的池塘以飼養鯉魚,供人們觀賞增添了不少情調,豐富了業餘生活。

“錦鯉附身”:古代人吃鯉魚嗎?鯉魚為何會成為觀賞“吉祥物”?

鯉魚在我國養殖歷史悠久,從古至今,貫穿了許多的朝代,其發展的特點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最初鯉魚在亞洲被發現,後來引入到其他的國家以及地區,其養殖歷史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最長的淡水魚品種之一。鯉魚的生存能力很強,在池塘、江流、水庫等水域內都能很好的生長,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在水域受到一定的汙染後還能生存,所以它的存活率很高,產量也很高,養殖的範圍也十分的廣泛。

在我國古代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養殖鯉魚了,雖然沒有資料記載下來,但是通過合理的推斷還是發現了在那時就已經有了一定的養殖基礎,鯉魚養殖業有了一定的規模。早期人們在一個水域只飼養鯉魚這一品種,與其他品種的魚類分開飼養,這種局面持續了很長時間,到了唐朝時期,這種局面才漸漸被打破。

春秋戰國時期的首富范蠡,他著作的《養殖經》給當時的鯉魚養殖業提供了正確的指導理論基礎,大大提高了那一時期的鯉魚養殖基礎。《養殖經》主要講述了養殖的經驗,對以前的養殖歷史作了分析總結。養殖鯉魚的池塘的規模應該如何選擇,選擇何種狀態的鯉魚苗,並且記錄了鯉魚的交配產卵時間,一般在春暖花開時節進行交配,在那時,池塘水域周圍應該減少人員的流動,給鯉魚提供一個安穩的環境以便增加鯉魚的產量。

“錦鯉附身”:古代人吃鯉魚嗎?鯉魚為何會成為觀賞“吉祥物”?

范蠡作為一名商人,最在乎的還是財富。他對於大自然十分的瞭解,觀察細緻入微,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觀察天文現象以及季節的變化,再合理的安排商業活動。憑藉自身的才幹,計算出鯉魚養殖業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利潤是巨大的,在獲取了許多的財富,最後成為了那一時期的首富。

春秋戰國時期的鯉魚養殖業的規模不大,直到秦漢時期,規模才逐漸擴大,從事鯉魚養殖業的人們大多收穫了不少的財富,使得鯉魚養殖業的發展變得更為繁榮,增加了許多的民間百姓開始養殖鯉魚。

通過之前的人們養殖鯉魚獲得了許多的財富,漢朝的人們更加註重鯉魚養殖業的發展。不再僅僅是關注鯉魚的產量多少,更注重鯉魚的品質高低,想要達到這些目的,就需要給鯉魚提供十分優良的生存環境,注重池塘周圍的環境,以及水質的優良等。

在漢末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養殖方式。在稻田裡養殖鯉魚,由於鯉魚養殖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池塘內部的環境需要一段時間的改善調整,而在稻田裡養殖鯉魚剛好給了魚塘的環境恢復一些時間。

“錦鯉附身”:古代人吃鯉魚嗎?鯉魚為何會成為觀賞“吉祥物”?

在唐朝時期鯉魚養殖業因為“鯉”與“李”同音,與皇室的姓氏有衝突,導致鯉魚養殖業的地位下降了。朝廷下令禁止食用鯉魚,鯉魚更多是用來觀賞。

明清時期受唐朝文化的影響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鯉魚不再處於魚類的獨尊地位,漸漸被其他品種代替,魚類養殖業有了許多其他的品種,這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的魚類養殖業。

鯉魚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寄託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豐富情感,與人們的情感緊密聯

鯉魚有著許多的典故傳說,其中“鯉魚躍龍門”最為出名。這一典故表達了古人對自己孩子的一種美好的期盼,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通過努力後能得到成功。

古代詩人所著的詩歌中,常常把鯉魚作為一種意向,表達自身的思念之情。在秦漢時期使用的木質書信,想要表達相思之情,就用鯉魚形狀的木頭合成書信,可以很好的表達自身的情感。書信的信封製作成鯉魚的形狀,把鯉魚鱗片畫在信封上等途徑都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的真切。

在一條小小的鯉魚身上,古人挖掘出了許多的價值。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不論是在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成為了人們心中情感寄託的載體,它作為吉祥物,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也時常能夠見到。鯉魚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其文化格調基本上沒有變化,“錦鯉附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