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玉就是玩文化,您認為對嗎?

玩古賞今


玩古玉就是玩文化,看似有點道理,但深究起來還是比較膚淺。

亂世收黃金,盛世玩玉石。近些年,玩玉藏玉的人猛增,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但據我觀察,如今玉石市場是以現代工藝品為主流的市場,放眼望去,各種玉石工藝品層出不窮,受到人們的喜愛,或是用於收藏賞玩,又或是被當成精美的配飾。相對而言,古玩市場則是沒那麼火熱。因此,去到古玩市場淘玉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玩古玉的人還不是特別的多,大多數人玩的都是現代的玉石工藝品。

其實,玩古玉很有講究的。一是古玉的市場受眾小。很少有人是從小就非常熱愛古玉的,喜歡玩古玉的藏友,大部分是因為熱愛傳統文化或者是生活圈子陶冶逐漸升級。二是古玉工藝不及現代。現代工藝下,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的提升,玉石雕刻工藝也在不斷的提升,造型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的潮流。但我們通常見到的古玉藏品,看上去紋路十分的簡單,造型也是十分的古樸。三是古玉陰氣重不適合佩戴。人們一般不把古玉佩戴在身上,那是因為古玉藏品長年埋於地下,陰氣較重,不適合佩戴在身上。從這點來說卻是是有根據的,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學說。四是市場上很難遇到古玉真品。

這樣看來,對於古玉而言,有沒有特別精美的工藝不是首要的,古玉玩的是年代,這大概就是玩古玉就是玩文化的由來。

當今社會,文化一詞被泛化和低俗化是一種新的趨勢,文化一詞的純潔性正經受大眾的考驗,脫離文明的文化越來越沒有吸引力。文明具有越來越多的規則性和發展軌跡,越來越多的可預測性,而文化則呈現更多的自由和絢麗多彩。

從這個意義上,就不難看出文化與文明的關係:在發展文明內涵的同時,文化的內涵必須保持它的個性化和優雅情調。文明是骨架,文化是血肉。文化一詞具有更多的精神氣質,具有哲學、藝術、道德等諸多內涵,很顯然,文化與有教養聯繫在一起,有文化的人就是有教養的人。

最後,我要建議諸多玩玉(特別是玩古玉)的人,要不斷從生活行為的優雅得體到自我完善的轉變,提升文化品位,真正做一個表裡如一、知行合一的人。



慧谷諮詢


玩古玉就是玩文化,我認為不夠全面,我的爺爺,一直做這個玉文化的產業,我在這個行業,大概也滾打了幾十年了?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玩古玉的人,有的人想淘寶一件寶貝可以改變人生,一夜之間暴富,這樣的人遇到了很多,還有的人手裡邊很多錢,但是他對歷史的研究,心態,閱歷,都不夠,買了很多贗品,花浪費了很多錢,到最後一件真品都沒有買到,我曾經碰到一個很有文化的人,它是對歷史知識都很淵博,而且是一位大學的教授,他只是紙上談兵,但實際操作上他從來沒有買到過一件真品,因為他想花最少的錢買很多古玉,就是她的心態不好(貪)一生的積蓄全部都買了古玉。我講真話,他還生氣,有一次他到市場了,和他買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才知道東西都是贗品,因為古玉,在古代就是很難雕刻的一件作品,有時候要好多年才能做成一件成品,出土的很少很少,洛陽博物館那麼大,玉器量都很少,如果市場有都是價格不菲,這就牽扯到你的財富,文化,眼裡,膽量,才可能擁有這樣的古玩.所以說玩古玉不單單是玩文化。


孫悟空珠寶


古人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於玉”,可見玉在古人生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

中國古代的君子在佩戴玉時,他們的行為要更加的莊重和恭謹;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要符合禮的規範,姿態不能太過倨傲,走路的步幅也不能太大,而最理想的境界是,在舉手投足間,讓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節律的聲音,彷彿這種清脆的聲音代表著這個社會的主旋律,能淨化人的靈魂。







海浪說古玉


沒有對玉的知曉,就不可能有對中華文明的真正瞭解;解開世界文化發展之謎的金鑰匙就是和闐玉。

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根據傳到歐洲的中國清代乾隆朝玉器,進行物理化學實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

角閃石亦稱軟玉,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鈣的纖維礦物,屬於角閃石的一種。角閃石的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美,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輝石類亦稱硬玉,因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硬度為6.75-7度,比重3.2-3.3。輝石類則以硅酸鈉和硅酸鋁為主,有隱約的水晶狀結構,質地堅硬,密度較高,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晶瑩。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輝石類(硬玉,如翡翠)18世紀後方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

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角閃石(軟玉,如和闐玉)製品。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為5.5度至6.4度。這是礦物學上的玉。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鑑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佈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餘處。經過數千年的開採利用,有的玉礦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採,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蘊量最富,色澤最豔,品質最優,價格最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的獨山玉和密縣玉,遼寧的岫巖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

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蹟。

好的玉器,鍾林先生歸納為四要素:材質、造型、工藝、主題,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嶽精英”的自然屬性,而包蘊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講的是材質美,每件玉器必須弄清它是角閃石還是翠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彩石玉,進一步還要探討它的產地。

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題內容,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諸因素。由於歷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豔。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

七千年前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當時琢玉已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玉禮器是王權和等級的象徵,用玉斂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歎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

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

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

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佈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

“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二、和闐玉相關文化背景和歷史沿革 山料又名山玉,指產于山上的原生礦。山料的特點是塊度的大小不一,呈稜角狀,質量常不如籽玉。山流水是指原生礦石經風化崩落,並由河水搬運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其特點是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稜角稍有磨圓,表面較光滑。籽玉是指原生礦經剝蝕被流水搬運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因為長期搬運、沖刷、分選,所以籽玉一般質量較好。現已發現的用和田玉製作的時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婦好墓。春秋戰國以後,和田玉逐漸成為主要玉才,均為採集材料,至清代始開採山料。清代乾隆時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才重一萬零七百餘斤,即採自密勒塔山中。

特等的羊脂白玉籽玉就是,僅出產在玉龍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以前每年可產羊脂玉毛料數百公斤,近年雖引入大型機械採挖,但僅年產數百公斤,已瀕臨絕產。因為羊脂白玉首先是經過風化、搬運再歷經千百年的水流沖刷,糟粕雜質被盪滌,內核精華被凝聚,實際上保留下來的是非常精華的東西所以它在顏色上就白如羊脂在光澤上就像月亮一樣皎潔,而且結構成分都非常的純淨。

現在我國並無白玉的質量分級標準(因為玉的成分、白度和結構細膩程度可以測量,而油潤度和溫潤度都沒有量化指標可以界定),所以造成市場的混luan,有些人就乘機混水mo魚。

‘羊脂玉’只是舊時對新疆和闐優質白玉的一種稱呼(晶瑩油潤,質若凝脂)同時也代表著中國和闐軟白玉中的較高等級!無論什麼料種只要夠白就稱為羊脂白玉,這是不負責任的。按現今的等級區分(以透閃石為主要生成物質的和闐籽料)其密度,色度,油潤度,純淨度均達到一級的才可以稱為‘羊脂’白玉。此外,羊脂級白玉可不是特別特別白的,而是略微有一點隱隱發黃!羊脂白玉子玉屬玉中極品,時價20幾w一公斤,遠勝黃金,佩帶價值也遠勝鑽石! 中國古籍中稱和闐玉的出產地崑崙山為"群玉之山"、"萬山之祖"。

《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石崑崙之"之說。新疆和闐玉有7000餘年的開發利用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之前,崑崙山的先民就發現了和闐玉,製成生產用具及裝飾物品。自殷商時代起,和闐玉大舉東進,成為宮庭權貴用玉主體,統治者視其為寶物,商代已形成規模開發,秦代以後成為中國玉雕業的主要玉材,並逐漸成為伴隨中國歷史進程的皇室玉。歷朝歷代的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們均以和闐玉為尊、為正宗。

1、和闐玉——玉材中的精英。 2、加工性能良好。

和闐玉的加工主要根據玉質和玉色等進行精心設計,一般分為選料、設計、琢磨、拋光四個階段。由於和闐玉所獨有的質地特性,尤其是其韌性大的特點,使其在製作產品過程中,可以儘可能地施以細工工藝,使其形準,規矩、利落、流暢。因而,和闐玉加工性能良好,和闐玉的細部精加工是精美玉器的一個重要標誌,用和闐玉製作薄胎,更能反映出玉器的天地造化之美。 3、聲名遠播,享譽海內外。

在寶玉石界,和闐玉被公認為世界軟玉之首,從古至今,幾千年來湧現了大量優秀的、數量眾多的藝術珍品。殷商的玉飾,周朝的禮器、秦朝的玉璽、漢朝的玉衣,唐代的玉蓮花、宋朝的玉觀音、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明朝的子岡牌、清代大禹治水圖山子……這些稀世珍寶,無一不是大量採用和闐玉雕琢的藝術珍品,閃耀著動人的光芒。用和闐玉琢制的中國玉器被譽為"東方藝術",因具有濃厚的中國氣魄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被視為最為耀眼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和闐玉的輸出,早在6000多年前便形成一條"玉石之路",而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僅有1600多年曆史,作為這兩條文化通衢上的重要驛站--玉門關,究其命名本源應是因和闐玉的緣故而命名的。

"玉石之路"的文化、z治、經濟和歷史意義遠遠勝於所謂的"絲綢之路","玉石之路"的重要載體和闐玉比所謂"絲綢之路"上的載體絲綢更為重要,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商品和文化媒介物,跨越著時空及地域的侷限,聯結著西域與中原、東方古國與西方世界,為中國內部自身、中國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無法估量的歷史和人文貢獻。 三、和闐玉是中國玉文化精神財富的傑出代表

1、儒家文化對和闐玉的精神昇華和文化創造。

和闐玉之所以歷久不衰,歷久彌篤,除了其自身具備其它玉種不具備的物質屬性和優勢外,還有一個深刻原因,這就是附加於和闐玉之上的文化及精神價值。和闐玉是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的重要物質載體。由於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對玉文化的影響力最為深遠和巨大。

在殷商時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過程業已初步完成,和闐玉成為道德、習俗、神靈、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學派為進一步宣傳他們的學說,需要用一些物質的載體,故而總結了殷商時代開始使用和闐玉的經驗,尤其注意到統治階層喜愛和闐玉的感性經驗,用儒家的道德觀念去比附於和闐玉物理性質的各種特徵,進行從物質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論創造,賦予玉以德行,即所謂玉"十一德"、"五德"之說。

《禮記》中孔子賦予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實乃儒家道德規範的大全。其相對應的是和闐玉的物質屬性,如溫潤而澤、縝密而粟、清越以長等。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應“比德於玉”,玉佩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斷後不會割傷肌膚,可謂之“義”;佩掛起來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音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等,這些美德作為君子的必備條件,因而佩玉以潔身明志,“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因此,有關玉德的儒家學說,均以和闐玉為依據,並始終以和闐玉為尊,為正宗。和闐玉因此成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徵物,君子比德於玉"。"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製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為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物。在政治方面嚴格規定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禮》中規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圭,男執蒲壁。"這一切,為人們尊玉、崇玉、愛玉、敬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並直接影響到民間的廣大基層群眾視玉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標準,以及美的參照物,這可從成語中窺見一斑,如,錦衣玉食、金玉滿堂、瓊樓玉宇、亭亭玉立、玉潔冰清等120個與玉有關的成語。

2、其他文化意識形態對和闐玉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文明及歷史的進程中,長期以來儒、釋、道三教並立。除儒教以外,其它兩種宗教中的文化因素也加入了玉文化的建設和營造過程中。道教以玉為靈物,視為神藥,葛洪《抱朴子.仙藥篇》中,"玉亦仙藥,但難求耳",《玉經》日:"服玉者,壽如玉也",期望"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佛教對玉文化亦產生了重要影響,《法華經》更將玉列為"七寶"之一。從傳統玉器中的觀音、佛擺件、小而精的掛件、如意等手把件到數量眾多的博物館館藏珍品,佛教文化和佛教題材成為玉器產品系列中一個重要的表現主題。

在這裡需要強調一點,中國佛教文化不但在玉器作品上與和闐玉發生著物質聯繫,更從歷史沿革上與和闐玉的產地和闐地區發生著一定的精神聯繫。因為在歷史上,于闐一度曾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在中國中原地區傳播的佛教,並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入的,而是通過西域主要是于闐為中介。漢語中"和尚"一詞借自於闐語,"沙門"一詞則借自龜茲語。由此可見中國佛教文化與和闐玉通過物質產品和精神淵源的結緣,達成了一種冥冥中天賜的文化姻緣。 四、更多有關和闐玉文化的知識

“玉”字的起源:

“玉”字始於我國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

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媧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一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託在這塊玩石美玉里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這一註解從物質上(石)和藝術上(美)兩個方面科學地闡述了“玉”字的概念。還有“象三玉之連/其貫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是豐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徵萬物,“三玉之連”代表天地人參通。

形容玉的種類豐富多彩,可謂之“千樣瑪瑙萬樣玉”。

說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謂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jh九號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完全贊同玩古玉就是玩文化這個說法。

因為玉有將近大概8000年的歷史吧,經歷了史上各個文化,你要想玩好,就得一點點開始學習,包括它在各個時期所歷經的變化和發展,尤其是高古玉,中古玉。這都是文化價值極高的,你不細細研究,一是體會不到研玩的樂趣,二是可能會虧的傾家蕩產。

玉,我最初的瞭解是通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出自《詩經》中的《國風·衛風·淇奧》。

原文如下: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全詩讚美了一個謙謙君子,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養,到“如金如錫,如圭如璧”的昇華。

玩古玉基本上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俗人俗玩,一類是俗人雅玩,一類是雅人俗玩,一類是雅人雅玩。

俗人俗玩,就是對古玉一竅不通,見別人玩玉心裡癢癢,於是不管真假好壞,也弄塊玉在身上掛掛;

俗人雅玩,是指對玉器知之甚少,但為了故充高雅,或為投資賺錢,不惜一切代價買好玉,買真玉,然而對玉器本身的文化內涵缺乏興趣,看起來是個玩玉之人,實際上是個愛財俗人。

雅人俗玩,是指一些專門研究玉文化的專家學者,在對理論知識侃侃而談的同時,買一些似是而非的玉器,對號入座,沾沾自喜。

雅人雅玩,是一個特別喜愛玉器的群體,他們既懂理論,又有實踐,藏品獨到,知識豐富,既能鑑別玉器,又能在收藏中注重提高自身品位。



彈指醉流年


藏品搭臺,文化唱戲





白向銀中國古玉學堂





一路上有你145270867


河磨玉大家瞭解嗎?

東北籽玉

其中兩大類,一是黃白河磨玉,另一是析木河磨玉

同屬透閃石玉質,也是國檢廣義和田玉歸屬。

玉質細膩油潤純淨者為上成。

您聽過河磨玉嗎?

河磨玉是不是岫玉?











中玉世紀商貿


我認為收藏者:收的是古懂,藏的是文化。人在一生中,在不斷的學習、進步之中。知識和文化在於不斷的積累中。玩古玉確切的來說,是盤玩古玉。盤玩古玉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思考的過程。也是對所收古玉進一步鑑定,瞭解的過程。在沒有收到圖一漢印的時候,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覆鬥印上的象鼻孔那麼小,人們拿什麼東西系在腰帶上。直到收到這方漢印,才明白古人用銀絲穿入孔中,銀絲當系。然後再掛在腰帶上。圖二丶圖三是三件龍型佩。也可以說是一組。平常所見龍紋,都上飾谷紋,雲紋,鱗紋等。而這三件玉佩,與眾不同,上飾《金》文。總共三十二字字,每一個佩上的字講了一輩人,而三件佩講了三輩人的人生。我以前並不識金文,而是硬生生的把《古代漢語字典》翻爛了,才明白了其字義。得出結論,這一印三佩為一墓所出,而印是墓主之印。

玩古玉,缺少文化那是不行的。而玩古玉就是學習,中國五千年的玉文化。





玉之王


玩古玉就是玩文化,您認為對嗎?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用玉、愛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懷,玉文化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因此“玩古玉,玩的不是玉,玩的是文化”絕非虛言。

每個時代的玉器,都是一段歷史的記載,我們要收藏、鑑定古玉,就要熟悉每個朝代的歷史、文化,瞭解它的工藝、用料、用刀、沁色等。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真正的古玉器的,因為這裡面都是學問,如果沒有深入研究過,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就無法鑑定古玉的真偽,會走眼、交學費。

某天,我們有機會看到一條唐朝古玉帶。那麼這玉帶為當時誰佩戴呢?如果對玉文化比較瞭解的,你會知道唐代開創了以實用玉器為中心的新時代。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數量豐富,玉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份等級制約。《唐實錄》有“天子以玉,諸侯、王公、卿、將相之帶,二品以上許用玉帶。” 那麼你馬上可以肯定此玉帶的主人至少是二品以上的高官了。如果,玉上雕有萬壽、龍紋,那麼你可以判斷此玉帶為天子所有,因為“天子二十四絝,龍文、萬壽、洪福等雕文之帶,為天子方得使用。”

玉友,以玉會友,切磋玉文化。面對一塊古玉,穿越千年歷史與古人對話,那是一種何等的幸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