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三大理論貢獻


馬克思的三大理論貢獻

我們常常講馬克思主義,但實際上很多人並不深刻了解其中的具體內涵。馬克思的三大歷史性發現分別是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剩餘價值。下面我們將具體地講講這三個思想的偉大之處。為了避免篇幅過長給讀者帶來的不便,我將用簡潔通俗的語言試圖將這些講清楚。

一,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的其中一方面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蓋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沒有地基就沒有房子,沒有經濟基礎就沒有上層建築。同樣的,地基的堅實與否要與上面的房子的質量相匹配,不能說基地打不結實就要蓋萬丈高樓;也不能說地基打得很牢固卻只蓋一層樓。社會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包括國家,機關,法律等都是蓋在這經濟基礎上面的上層建築,這兩者之間要求配套,不然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甚至是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也要進行合理的搭配,生產力由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條件所決定,所以我們人類就是必須保證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匹配,也就是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這就

比如說軍訓時正步走,教官要求大家前後左右距離只有一釐米大小,在這樣的條件下走齊步大家肯定互相推擠,整個隊伍全都亂了。這個時候我們說,本來大家正步走都是走得很好的,這是生產力。但是由於軍訓教官要求大家保持著那樣的間距使得大家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水平甚至造成整個隊伍的不協調,那這個間距規則就是生產關係,因而生產關係就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秩序混亂。


馬克思的三大理論貢獻

二,階級鬥爭。馬克思的理論誕生於資本主義經典時代,這裡面的階級鬥爭就是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很多人誤解階級鬥爭,認為不好好生活去搞什麼鬥爭是吃飽了沒事幹,其實正是因為生活不好,吃不飽才會提出階級鬥爭這一歷史命題。階級其實就是社會當中處於不同經濟地位的集團,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社會日益分為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一方是掌握有資本的,我們叫做資產階級,另一方是沒有資本的,他們被稱為無產階級。兩個階級之間發生鬥爭的原因是一方擁有資本,另一方沒有資本,沒有資本的一方生活日益貧困難堪,而有資本的一方可以依靠資本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壓迫,所以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比如說在一個縣城裡有兩個人在賣蘋果,只要其中的一方限量比另一方大,那麼另一方必定會破產,而後被排擠出市場,連水果都賣不了,於是只能去給人打工混日子了。


馬克思的三大理論貢獻

三,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揭示了資本家致富與剝削工人的秘密。比方說,一個資本家僱傭了一百個工人進行生產,一件產品能夠賣出一百塊,那這時候這位資本家會給工人發多少工資呢?可能是四十,也可能是五十,總歸一句話,必定是低於的產品賣出的市場價格而又不至於使工人吃不飽飯的工資水平。如果工資是四十塊,那麼工人生產的產品剩餘價值就有六十塊是被資本家剝削了。


馬克思的三大理論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