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一夜

引言

两个人物:哲人VS青年

哲人观点:(1)人可以改变(2)世界极其简单(3)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1)世界本身简单,“我”把世界看复杂了。温度恒定的井水的例子,不同的季节,井水的冷暖不同于我而言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我怎样。我自己发生来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墨镜的例子,我有勇气摘掉墨镜吗?(引出勇气这一关键词)

(2)人可以改变,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引出“另一种哲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引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辩题:人人都可以改变,无一例外。人人期待改变,但是很难,青年举了一个朋友自闭的例子,认为朋友不出门这个结果必有其原因。青年观点:现在的我(结果)是有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所谓,过去决定现在,原因决定结果。哲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阿徳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青年自闭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就是说,青年自闭的朋友是先有了 “不出去”这个冃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冃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一直依赖原因论,永远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原因论”VS“目的论”的区别?例子:感冒。感冒的原因不重要,怎么治疗最重要。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一所谓的心理创伤一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例子:青年的朋友不出门是为了受到更多父母的关注这一目的的。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例子:青年因身上被洒了咖啡而大发雷霆。哲人:这很简单。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例子:和女儿吵架正在怒气中的母亲接到了来自学校班主任的电话,瞬间变得彬彬有礼,挂了电话之后又勃然大怒地训斥女儿。哲人: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弗洛伊德说错了

哲人: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徳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假如某个人的过去曾遇到过父母离婚的变故,这就如同18度的井水,是一种客观的事情吧?另一方面,对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过去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想要通过对话来启发人们。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答案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的。

你想要变成别人吗?

青年的朋友Y非常幽默开朗,深受大家喜爱,而青年自己不善言谈。青年想要变成Y那样的人,会感觉更幸福。哲人: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引用阿德勒的话:“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青年:人人生而不公平,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无视现实,哲人: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哲人: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了人。即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 “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反思:为什么自己选择了 “不幸"呢?对我而言的“相应理由”是什么呢?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 “不改变”的决心。尽管现在的生活方式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

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选择哪个?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哲人: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