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提到陶渊明,人们眼前都会浮现“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才子逸士形象,又或者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雅之士。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

陶渊明也是一个在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现实交织中,思想和行为上都充满了矛盾的普通人。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幼时鲲鹏志,及长欲闲居

陶渊明的曾祖为东晋名将陶侃,外祖父孟嘉亦为东晋名士。祖上家世较好,但是陶渊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等到他成年的时候,家庭尤其困难。

由于祖萌庇护,年幼的陶渊明自幼修习了很多儒家经典,从小立下了高远的壮志。这些从他的诗词中即可窥见一豹:《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杂诗》其五中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从二十岁开始,陶渊明就不停的在外出做官和回乡闲居之间来回摇摆。他在《饮酒》其十中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在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其刚刚参加工作时的艰险和困惑。并且后面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好像是被饥饿所驱使,纵使用尽全身的力气,也就只为能吃口饱饭。这样做恐怕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好办法啊,还不如就此回家做个悠闲的人。

这次出世对陶渊明的打击是比较大的,就跟我们现在刚刚参加工作一样,梦想着一朝之间踏入社会,便能鲲鹏展翅、鹰击长空。怎奈职位太低,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根本看到未来和出路。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四次出世未遂愿,归去来兮隐田园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在族叔的推荐下,出任江州祭酒。祭酒是一种没有实质性工作的学官,这明显不符合陶渊明对自己的定位。于是“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他,辞掉工作后一直赋闲在家。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赋闲五年的陶渊明又到恒玄的幕府,当了一名参军。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陶渊明作为恒玄的使者,前往东晋的首都建康请求获准发兵平叛。归途中陶渊明写了《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借用自然景象比喻官场的风波险恶(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并曲折地书法厌倦官场、怀念家园的思乡之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不久由于庶母辞世,陶渊明回家丁忧三年。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陶渊明原来的上司恒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刘裕率领北府兵讨伐恒玄,陶渊明前往刘裕麾下的建威军任参军一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陶渊明以为自己可以在这场平叛之战中大展身手,在其《荣木》诗作中写出了“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的篇章。这首诗从感到自己衰老将至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发出了人到四十年未能获得功名利禄并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只要自己振作精神。虽然前路遥远,但是我怎么能因为惧怕困难,就不前行了呢?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高昂的兴致和现实的窘境,又一次打击了陶渊明。当他看到打着平叛名义,旨在扩张自己势力的时候,他在上任路上又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作中的“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已经显露了陶渊明准备辞职归乡的打算。并且在诗作的后四句中表达了自己今后的打算“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这首诗作中,陶渊明的后悔此行的意境跃然纸上。他乡的风景都看腻了,现在就只想回家寄居田园。我现在都不好意思面对高空的飞鸟和水中的鱼儿,我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在心中,又怎么能被拘束呢?就暂时看情况顺其自然吧,最终我肯定是要回归田园的。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不久归家的陶渊明估计还是被生活所累,一年后,陶渊明在自己族叔的帮助下做了彭县县令。八月初上任,十一月州府派出督邮到彭县。县吏提醒陶渊明见督邮需要穿着正式的官服去迎接,他不堪忍受,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去职归家后,心情积郁的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在这首诗作中虽然通篇都在抒发自己归家的快乐,但是从诗作中隐喻的词句,还是不难发现他内心的苦闷。这充分说明陶渊明当时的心境是矛盾的。一方面是他终生所学的儒家思想,使他希望自己能“朝在田舍间,夕登天子堂”,另一方面多次出仕的失败使得他对官场的污浊不堪十分厌恶。诗作尾段,通过抒发对宇宙、人生的感想,用以自己明心。“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高远的志向和骨感的现实,一个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小结:

在古代社会中,一个文人想要完全摆脱传统的儒家入仕济苍生的理念,几乎不可能。

陶渊明虽然崇尚老庄,喜欢过一种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但是传统的价值观却压迫着他,不得不入仕做官。

一生挣扎在进退之间的陶渊明是矛盾的。心怀高远的政治理想,却没有实现抱负的途径。面对昏暗的政治、污浊不堪的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只能退而避居。陶渊明坎坷人生道路中,不断寻找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后骨感的现实使得他不得不修身齐家,避居山野,但是当他回归田野后,释放的人性光辉却那么耀眼。

大家对陶渊明的坎坷人生和际遇都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建议。

如果喜欢本文,别忘了关注“小何聊历史”。读史明知,小何带你穿越历史的光与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