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北京时间3月11日,据足球报官微及记者张锦洋个人微博报道显示,辽宁足球队彻底退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这也就意味着“六十七岁”的辽足最终难逃解散命运······

辽足的历史底蕴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辽足队徽

辽足俱乐部的历史可以说无比辉煌,说辽足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俱乐部也不为过!1953年11月,辽宁地区第一支优秀足球队——东北体训班队(辽足前身)在沈阳成立,这是一支由新一代选手组成的队伍,教练由国脚郭鸿宾、马治华担任。1954年10月,这支以辽宁地区选手为主组成的队伍,首次参加全国足球联赛,以不败的战线荣膺冠军;球队在1978年加冕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冠军,1994年联赛职业化前,即“1984年——1993年”的10年间又缔造了不可一世的十连冠伟业,期间还在1989/90赛季斩获亚洲俱乐部冠军杯的冠军,辽足进入甲A和中超时代均以11星“豪门”的角色出现,辽足队徽上的11颗星代表球队队史的11冠,也是中国足坛历史上获得顶级联赛冠军最多的球队。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老辽足在1990年4月29号夺得亚冠冠军时的照片


即便在十年前的2011赛季,辽足还曾取得中超联赛第三名的佳绩,并且获得了2012亚冠联赛附加赛的参赛资格,可惜赞助商宏运集团担心低投入且双线作战的情况下会影响到联赛的成绩,亚冠附加赛也未必一定能晋级,因此毅然决定退出12年的亚冠联赛,这在当时的中国足坛引起轩然大波,也是辽足最终降级、走向解散的一个“转折点”!从2011赛季拿下联赛季军获得亚冠资格到2020年最终解散,不过10年。这十年里,辽足不断地卖掉自己的球队主力,过着“卖血求生”这样饮鸩止渴的日子。最终“辽足大厦”在承重柱一个个被卖掉之后,彻底的垮塌了。辽足的解散,是辽沈地区广大球迷最难忘的记忆终结。这支在最近二十年里走出过李铁、肇俊哲、李金羽、张玉宁、王亮、郑智、徐亮、王欣欣、于汉超、杨旭、张鹭等众多顶尖国内球员,曾经撑起中国国家队半边天的球队,终于因为自己的“种种原因”走到了尽头。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11赛季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场上队员像球迷致意

曾几何时,辽沈球迷一度以为,新中国历史最为悠久,期间历经无数坎坷波折,换过多家赞助商,甚至主场都曾搬到北京却依然屹立不倒的辽足,依托辽宁省体育总局这个背后大股东的平台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百年俱乐部”,这也是最让辽足球迷引以为傲的地方;如今,随着体育总局政策的倾斜,赞助商宏运集团再也不愿意支付球员欠款,无以为继的辽足最终宣告解散,球迷们美好的愿景最终化为泡影,令人无限唏嘘。

辽足的球迷基础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看台上的辽足“死忠”

拥有如此深厚历史底蕴的辽足,外加辽沈地区人民对待体育运动的狂热喜爱,辽足的球迷基础自然不言而喻;从如今辽篮在全国球迷当中的受欢迎程度,每个客场都有辽宁本地球迷去为他们加油的景象,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球迷们对于处于巅峰期的辽足痴迷程度会有多么疯狂。就拿毛一毛本人与辽足之间的点滴回忆举例来说:

我出生在一个热爱体育的传统家庭,祖父母、伯父、父亲都是球迷,尤其对于大伯和父亲来讲,情感最深的就是辽足;因为辽足在1989/90赛季斩获亚洲俱乐部冠军杯冠军时,正是他俩27、8岁的年纪,对足球最热衷也最痴狂的年龄段,辽足优异的成绩成为当年沈城街头巷尾无数人的谈资与话题;再加上老辽足的那拨队员都非常接地气,听父亲说当时辽足的球星唐尧东就是土生土长的二零四(沈阳一地名)人,还曾经在二零四老运动场(已扒,目前为沈阳地铁一号线黎明广场地铁站)踢球时见过面,一点儿架子都没有,所以那个时代的球迷与地方球队之间的球员甚至球星来说是没有距离感的。队员们场上顽强拼搏、成绩优异,场下和蔼可亲、能与球迷“打成一片”,这也就促成了当时辽足球迷群体的形成、发展与壮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辽足的第一代球迷绝大多数都是“60后”亦或是更早的“50后”。

从小受到原生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成为了辽足的铁杆球迷,虽然那时候没有去过现场,对于足球的比赛规则也似懂非懂,但是电视机前辽足的比赛几乎场场不落,唯一遗憾的就是当时因为年龄偏小,对于1999年辽小虎差点创造“凯泽斯劳滕”神话,脑海中已经没有什么清晰的画面印象了。我记忆中的辽足,已经开始渐渐衰落,不断地更换赞助商,“辽宁抚顺特钢”、“辽宁波导战斗”“辽宁中誉汽车”等等队名;不断地卖球员,张玉宁、曲圣卿、李铁、李金羽、肖占波、王亮、徐亮、王欣欣等土生土长的优秀辽沈籍球员相继转会;不断地换主场,抚顺、北京、鞍山、葫芦岛、盘锦、沈阳等地都曾是辽足的栖息地,球员们动荡不安、四海为家!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辽足球迷组织在比赛中为辽足助威

第一次去现场看球是在2012年,那一年,虽然辽足最终放弃亚冠,但是新一代“辽小虎”的崛起,让球迷们再次看到了希望,而以“双子星”于汉超、杨旭为代表的辽足年轻一辈球员也成为了受球迷们喜爱、热捧的球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在读大一下学期,学业相对不算重的我,决定走进铁西体育场,买了当赛季的球队套票,开始身体力行,为辽足摇旗呐喊,近距离接触球员。那个时候每到周末比赛日,我都会趁着放假提前坐火车从大连回到沈阳,然后硬拉上几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这几个人之前甚至连足球比赛都没看过),从黎明广场坐地铁到重工街、走过一段小道,来到球场,跟现场两万多球迷一起(铁西体育场能容纳三万名观众),为辽足队员们加油助威!一句句“辽宁必胜”“战斗,辽宁队”“我爱辽足”“于汉超、于汉超”······喊出了内心里对球队、对球员们发自肺腑的情感。比赛结束之后,与几个发小一道回家,家楼下随便找个地桌或者烧烤摊,或小酌或畅饮(一般都是辽足输球小酌、赢球畅饮),然后第二天再坐火车回学校。那年的我作为辽足球迷,真的觉得幸福感满满!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近几年辽足的主场——铁西体育场

可惜好景不长,12年辽足最终的成绩不降反退,并不理想,受累于双线作战、足协杯冲击冠军的赛季目标(冠军可直接晋级亚冠联赛正赛),联赛中的辽足直到最后一轮主场3:2逆转上海申鑫之后,才惊险保级,这场比赛为辽足打入一球的核心于汉超在赛后向球迷看台双手合十、长跪不起的画面令人泪目!赛季结束后,他以四千万人民币转会大连阿尔滨,成为当年中超“标王”,这也成为了辽足再次分崩离析的开始。之后几年,随着学业深入、毕业临近,时间不算充裕的我,没有再买过辽足的套票,只有在每一年辽足做客大连时,在金州体育场找到组织,继续为辽足现场助威。记得当时有大连台的记者采访我们,“你们希望于汉超进球吗?”我们回答:“当然希望,我们希望汉超进球,然后我们2:1赢!”再后来,大学毕业后的我回到沈阳工作,却再也没有大学时的激情去现场看辽足,因为辽足,早已不是当年的辽足,物是人非;而当年一起看球的发小,也已去往全国各地参加工作。辽足的最终解散,意味着我与辽足竟是彻底“缘尽于此”······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12赛季最后一轮比赛结束后,铁西体育场外球迷挽留于汉超的横幅

为何想成为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足球队是英国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英国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Sheffield FC)是国际足联和英足总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它诞生于1857年10月24日,距今已有将近163年的历史。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世界第一家足球俱乐部

欧洲五大联赛的一些豪门俱乐部的成立时间分别为:西甲,皇家马德里(1902年3月6日)、巴塞罗那(1899年11月29日);意甲,AC米兰(1899年12月16日)、国际米兰(1908年3月9日)、尤文图斯(1897年11月1日);英超,曼彻斯特联(1878年1月1日)、利物浦(1892年3月15日)、阿森纳(1886年1月1日)、切尔西(1905年3月14日);德甲,拜仁慕尼黑(1900年2月27日)、汉堡(1887年9月29日)、多特蒙德(1909年12月19日);法甲,巴黎圣日耳曼(1970年8月12日)、里昂(1950年8月3日)、波尔多(1881年1月1日)、马赛(1898年1月1日);可以看到,除了法甲的大巴黎和里昂,剩下的俱乐部都早已步入“百年俱乐部”行列。

辽足作为中国足坛最有希望第一个步入“百年俱乐部”行列的球队,曾取得过辉煌的战绩,拥有深厚的底蕴和人才储备,还有一代代忠实执着的球迷,却仍然在成立的第六十七个年头轰然解散,成为历史。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的百年俱乐部如此“难产”呢?毛一毛个人分析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客观历史原因:不需多说,新中国才刚刚过完七十周岁的生日。要说创立于1908年的香港南华足球队,也已有百年历史,是亚洲首支华人足球队,还是东亚最早的足球俱乐部;但那时还是清朝末期光绪年间,不在本作讨论范围之内。
  2. 行政干预原因:可以说是颇具“特色”的“体政结合”。还是以辽足为例,不论赞助商投入多少,也不论球队老板是否真心为这支球队着想,他都只能在俱乐部最多占49%的股份,而那个最少占51%股份、有最终话语权的大股东永远是省体育局;这就导致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和老板最终望而却步,“掏钱只能赚吆喝”的结果,是他们接受不了的,正因此,辽足始终找不到财大气粗的老板,每一年都要为了生存而发愁,最终解散也只是早晚的事情。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广州恒大,大家都会叫他恒大队;山东鲁能,大家都会叫他鲁能队;北京国安,大家都会叫他国安队;唯有辽足,不论赞助商叫什么,大家都会叫他辽足,不论是球迷的口号还是媒体的报道,都是只含有“辽足”或者“辽宁队”的字样!试想,如果你是赞助商,你每年上亿的投入,换来的却是可能连谁赞助的球队,球迷都不知道,你会是什么心情······所以,宏运年年提出来的“换个活法”,只能是强人所难。
  3. 造血能力原因:中国的俱乐部,想要盈利生存,想要维持下去,清一色要靠俱乐部赞助商所属企业老板持续的资金投入,一旦赞助商所属企业经营困难,或是老板对投资足球失去兴趣(国内大多数的企业老板只不过是为了向政府要政策,内心真正喜欢足球的很少)不再投资,那么这家俱乐部就很难再经营下去,最终的结局只有两种、转让或是解散,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导致之前的俱乐部或球队不复存在。这就是自身造血能力几乎为零带来的弊端,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旦失去了母亲,要么再给找一个奶娘要么就只能被饿死。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豪门俱乐部他们每年的财政收入来源,我想玩过《足球经理》游戏的球迷们应该能略知一二,大致可分为门票收入、季票(套票)收入、电视转播收入、杯赛比赛赢球奖金收入、球员职员转会收入、比赛日球场营业收入、俱乐部产品收入、老板投资收入、会员费收入(会员制俱乐部特有)、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等。其中电视转播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很大,像皇马、巴萨每年签的独家电视转播合同总价都有上亿欧元,偏偏国内俱乐部在这一块的收入几乎就是空白,更有甚者还要自掏腰包,付费给地方电视台,请求帮助录制转播信号!造血能力的不足,就会导致俱乐部的发展、生存和延续受制于人,这点需要中超公司和各俱乐部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实现完全的“职业化”。
  4. 文化建设原因:可分为球队文化建设和球迷文化建设两部分。球队文化建设方面,每一只球队都好比每一个独立的企业,每一家企业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企业文化,球队当然也不能例外。球队文化的成功建设,会增强每一名俱乐部员工包括球员对于俱乐部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所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就像弗格森爵士退休时在老特拉福德球场发表讲话里说的那样,“我永远是一名曼联人”,对俱乐部的爱早已扎根老爷子的心底。反观国内的俱乐部,球员大多数对于俱乐部没有认同感,俱乐部与球员的关系更像是一种雇佣关系,我为你踢球,你给我开资,这样的思维模式只能做到与俱乐部同甘,却不能共苦,一旦俱乐部面临困难,矛盾很可能从内部开始爆发。说到这点不得不承认,辽足在球队文化建设上可能是因为历史底蕴和球队本土化的原因,相对而言做的还算可以,即使再怎么拖欠工资,从辽足走出去的球员依然对球队有感情、很少有球员说辽足坏话。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巴萨队徽

球迷文化建设方面,是中国俱乐部最欠缺的,要知道球迷才是决定一只球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球迷作为俱乐部的“衣食父母”,与球队之间应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皇马、巴萨的球迷会员制度,让全体球迷有机会成为球队的小股东,参与球队的日常会议,甚至能投票决定俱乐部的主席,比如巴萨队员皮克,他的祖父就曾是俱乐部主席,所以皮克从生出那天起就是巴萨的终身会员;还有德甲联赛推出的“50+1”球队经营政策,让球迷能够决定俱乐部的未来发展,无不证明球迷之于俱乐部的重要性。可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俱乐部在对待球迷,建设球迷文化的态度上似乎一直不太上心,殊不知脱离了球迷,“百年俱乐部”只能是一厢情愿、一句空谈。

“六十七岁”辽足终解散,为何想拥有国产“百年俱乐部”那么难?

多特蒙德火爆的主场氛围

以上几点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或许还不够全面、透彻,可以说,我们要想拥有自己的“百年俱乐部”,需要改变的地方有很多,步入“百年俱乐部”行列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当辽足已成过往,谁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