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推崇无知无欲?

三乘一百


大部分人理解错了“常使人无知无欲”这里的“无知”了,这个知不能作“知识”讲,而应该做“感受”讲。这里的无知并不是说让人民没有知识,而是让人民感受不到统治者在帮助他们幸福。我帮助了你,还让你感受不到我的帮助,这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帮助别人却不用别人感受到需要自己超强的能力,也是老子所言的帝王之道。)

举例子:帝王别自抬身价,把自己当做天下人的主子,大家都是平等的,和谐的,不带有色眼镜的,你所做的都是理所应当的。


无日不瞻望


老子为何崇尚无知无欲?

首先说一下,这个无知无欲与我们现在人所说的、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样。毕竟现在的词汇和几千年前的词汇在意思上有很大区别,甚至完全相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所在的那个时代的情况。具体年限不说了,因为争议比较大。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老子肯定是春秋时代的人物。

我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在那个时代,群雄并起,谁都不服谁,看谁不顺眼就打谁,谁不听话就打谁。所以天下大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而且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血流成河,家破人亡是常态。

所以老子就一直在观察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慢慢他就发现,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就是人的智慧出现了,导致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受控制。当然也可以说,欲望增多导致人越来越智慧(或者说大伪),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至于谁先谁后出现暂且不表。

欲望多的后果之一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过多的欲望会让人心发狂

又说:智慧出,有大伪。

还特意强调: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为了欲望,有些人越来越奸诈和狡猾,这又反过来让人的欲望变得更强。所以人就难治理了,那就有动乱的风险。

这些都是因为智慧和过多欲望导致的,而且这个智慧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而是更应该是属于小聪明类的,真正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是慈是简的。

因此老子就想:要是人民淳朴一点,不搞那么多花头该多好。最好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所以老子心中有一个终极的理想国出现了:甘其服,乐其居,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不就没有战乱了吗?

结束语

所以通过对老子终极目的理解,我们可以说老子说的无知无欲,只是让人不要有过多的欲望,正常满足基本生活就好,这样天下就不会那么动乱,百姓生活能好一点。 

这才是老子的为何推崇无欲无知的真正目的。


大额头者


从《道德经》来看,无知无欲,老子实际上是要我们返回到人最初的本来,最原始的朴素状态,只有那种状态,才是真的道。一方面我们必然从一个婴儿成长为社会人,这是一个从无知无欲成长为一个有知有欲的必然过程,但此时还不是一个完满的人,还必须超越有知有欲,再次走向无知无欲的过程,复归人的原初性,进而达到无极状态。

“无知无欲”也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有的人会把它解释成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更有甚被人解释为愚民政策。老子怎么可能希望我们无知、无欲?那他写了那么多的哲学思想经典,告诉我们那么多的大道理,道理又讲的那么好,那不是一种自相矛盾吗!所以必然不是。

首先第一点,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真正的思想家是要求我们禁欲的,人要生存,要生活,有欲望是本性!想吃穿得体,想美美的,想别人喜欢你,想事业发达,想子孙兴旺,想家庭和谐,等等,人生在世,谁能做到无欲!但是也没有一个思想家是主张纵欲的,都不用思想家,我们自己都明白,纵欲的害处有多少。

再说以下无知,老子最早对于无知的解读应该是指没那么多世故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后来现在将这个词贬义了,他推崇在当时治国的核心要点应该是让民众回归到一种朴素的愿望,并减少个人的私心欲望。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当然要知识,真的无知就是傻子了,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识有时候不但没有用,反而有害

所以,无知无欲其实一方面也是告诉我们要知,但知道了之后要运用所学。而不要被所学的东西所束缚。要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如果天天胡思乱想就不是无知无欲,就容易产生自卑狐疑甚至嗔恨,这不好。

现如今看老子的无知无欲,简直就是对现今社会的一种先知先觉的悲鸣。当今社会,享有知识爆炸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少烦恼。

这就是我理解的无知无欲,见素抱朴,知足常乐!


陶陶陪你研究事儿


谈古今文化,某人趣味风雅。我们来趣谈文化。

道德经这是一本奇书,大家都在研究,想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羽化飞升成就圣人。今天提问者问到了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很好,这是一句超级饱受争议的话。为什么呢?我给来小白解释一下。

来我们看看老子《道德经》的原文。注意!第三章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什么意思呢?我们按照官方的注解翻译一下:《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皮,减弱百姓的志向,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这么一解释是不是很气愤,老子你作为古代大能,居然告诉统治者,要剥夺我们的智慧和知识,是不是太可恶了!

好了,气愤归气愤,我们跳开这句话,从整体看老子,老子是谁?

1、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2、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3、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是不是很伟大,这么伟大的老子难道会提出这么这么招人恨的思想吗?当然不是,我们纵观第三章全文,我们反过来念,想要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怎么办?

那么圣人之治,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想要人民不反抗,想要智者不夺位,那么就要让百姓生活的安逸。

这里的“无知无欲”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老子是精简写的,这里的“知”指的是概念性的东西,我们知道道德经中的道是教人如何走向那个终极的智慧之门,是面向所有人的,老子这么大的智慧不可能前后矛盾的,这里的“知”我喜欢用庄子来解释。

《庄子·大宗师》说:天机深者人机浅,人机深者天机浅。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诫民众不能有太多的小聪明,小心机,因为只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能与“道”接近。

相同的“欲”也是同样的道理,欲望太多,也就偏离了道,只有放下多余的欲望,专注于本心,才能悟道,得道。才能成就自己。


河北卡行


你好,很高兴与你分享老子无知无欲的一些观点:

“无知”就是说不要有这种弄虚作假、奸诈狡猾的心思。“无欲”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做法。无知、无欲是无为的具体表现之二。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辈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用巧伪奸诈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望,顺应自然,真诚面对,坦率处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大道至简,直指人心,当你自己放下了自己的私心杂念,当你超出了自我欲望的牢笼,当你真正忘记了自己的思想,忘记了自己的意识。在此刻你真正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你就立刻能够沟通宇宙间的超常能量,达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与宇宙同体,息息相通,和超常信息交流共振共呜。

当你处于这种状态,所有的方法你都可以不要,所有理论你都可以忘记。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你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你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

 古今成大器者,都是肯在炼心修德和放松入静上下功夫的人。

       人们总想,那些在修炼上有大成就者,一定是炼了什么高功秘法,得到了什么高深莫测的诀窍,似乎找到了这些就能一日成仙,一日得道,却不知道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成大器者也并非炼什么高级秘法后才成功的,而是在求道的途中,历经了许多曲折与磨难后,才始悟出“大道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体内,心里。才始悟大道至简至易,大道平常的真谛。其实他们都是放下贪多求杂的欲望,专心一意修炼自己,肯在放松、入静、入定上下功夫的人。








中医生命科学


很多人用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词文字意去理解和解释老子的“无知无欲”,自然而然,会老子推崇“无知无欲”的本意产生了误解,要问为什么老子会推崇无知无欲?我们可以先从“无知无欲”这几个字的本义入手。

一、“无”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什么都没有”。

我们很多人都把“无”理解成了什么都没有,其实这是对“无”一种很大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中有不少提到“无”的文字,比如: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

无中能生有,如果无是什么都没有,又何来生有呢?其实有无相生跟这跟《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实有同功之妙。“色”指导是有形的物质,“空”指的是无形的能量。


所以“无”和“有”,换成我们现在大家所熟悉词不就是“物质”和“能量”嘛,我们都知道物质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一切物质都是由能量构成的,我们再对比一下《道德经》里所讲的“有无相生”,“无,名万物之始”,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呢?

我们就知道“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恰恰是无所不包,因为“无”是可以转化成任何物质的能量态,而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没有任何的形状,是虚无的,所以老子把它称之为“无”。

二、“知”是认知和主观认知的观念概念,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智慧知识”。

老子说的“无知”的“知”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智慧知识。而是认知,在古人眼中,“知”跟“智慧”是完全不等同的,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把“知”理解为“知识文化”,同时都把“知识”等同于智慧,而在古人眼里,“知识”和“智慧”完全不对等,甚至是对立的。

比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道德经》里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老子的“无知”的“知”,指的是我们的认知和一些名词概念、一些自以为是的狭隘的以个人主观为标准的道理观念,老人常说的读死书的书呆子,就是这种类型的“知”,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认知和概念,而古人的“智慧”从来不来自于知识,而是慧由心生,讲究的是一个“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体悟”。

而要悟,要有慧,则要虚其心,弱其志,因为一个人心里装有太多的概念认知的时候,有太多的是非好坏的分别的时候,就是对智慧开启最大的束腹,如同一个杯子,里面都装满了东西,又怎么会有多余的空间装下别的东西呢?只有放空心思,才能慧由心生。

所以老子推崇“无知”是放我们放下自以为是的观念和认知,放下自我的主观认知,也就我们常说的不执着,不要自以为是。

三、“欲”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无欲”不是“没有欲望”。

我们再来看“欲”,很多人都说“欲望”很不好,也有很多人为此很讨厌“欲望”,认为“欲望”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其实我们误会了“欲望”,我们的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被称之为“欲界”,也就是说没有欲是不可能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个由七情六欲构筑而成的娑婆世界,很简单的,我们每个人每天至少得吃穿住行样样不能少吧。孔子说,食色性也,欲望是身而为人的本性所在,是生命的一种本能。

而老子讲“无欲”是什么意思呢?无我们刚才说了不是等于没有,而是归于一种能量的虚无状态,所以老子推崇“无欲”的本义不是让我们没有欲望,而是要让我们的欲望化为一种刚健的行动力,归于一种虚无的能量状态,让自身的欲望能量为自己所用,以积极的投身于工作学习和社会创造过程中去,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取得相应的事业成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无欲则刚”。

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要放弃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又怎么放弃,古人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欲望,而是不要“纵欲”,放纵自我,尽情享乐外界的财色名利,这是欲望的奴隶而非欲望的主人。

结论:“无知无欲”是老子对“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一个总结和概述,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心处于虚无的能量状态,放下主观的自以为是的观念认知,这就是虚其心,弱其志,这样就能达到“无知”而生智慧。

而一个人将“欲望”转化为内在虚无的能量,就能长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和骨气,这就是“实其腹,强其骨”,强的是我们内在的“浩然正气和骨气”,这样就能达到“无欲”而具有强大刚健的行动力从而在自己的所在行业所在岗位有所建树。

只有“无知无欲”,我们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的心态和境界,这才是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感到幸福和宁静的根源所在,这也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知微通元


老子讲:无知,无欲,无为

“无知”就是说不要有这种弄虚作假、奸诈狡猾的心思。“无欲”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做法。无知、无欲是无为的具体表现之二。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辈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用巧伪奸诈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望,顺应自然,真诚面对,坦率处理。



张健全


言老子之“无知无欲”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无知无欲”。我之理解老子之“无知”不是我们今天语境下的无知或愚昧,而是对自然的敬畏,要顺从天道行事,而不能自以为是的认为“人定胜天”。而“无欲”则是告诉人们不要太贪婪,之于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不能够过度,我们今天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无欲”。我本人研究《道德经》四十年,写了《道德经商释》除了通用解释之外,就是告诉那些违背天道的老板们除了运用自己的智慧之外,还要有所收敛。



李宝臣libaochen


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所言之意是,圣人治理社会,将百姓心中贪念虚化,填饱百姓的肚子,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体魄。使百姓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没有贪念,就是讲过正常生活,不必攀比;使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做乱为。

有人说“弱其志”,是道家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从上文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只是教育我们不要争强好胜,并不是削弱志向。现在我们鼓励立志,争强好胜,破坏了和谐气氛;父母教育孩子事事争第一,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虚荣心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这一切的一切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从上文解释可知,老子所言无知是指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就是不要奸巧、虚伪,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无知;至于无欲,老子所言欲并非欲望,老子并不反对人有欲望,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们本能的需要,其他的才叫欲,也常常称为贪念。故此我们知道老子所言并非愚民政策。

所以圣人是让百姓得到温饱,然后实施教化,这教化是无言之教,正如道德经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而不是命令、规定,进而让百姓将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这些都慢慢虚化掉,正常的生活,一切顺其自然。


奶茶爱尚咖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意思是,圣人的治民之政,在于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而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无为

老子所提倡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

治民以无为,则无需君主励精图治。百姓如何能顺其自然不争不求,答案是让百姓吃饱,吃饱了如何,百姓吃饱了思想就会单纯。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每一次起义无不是因为百姓吃不饱肚子。生存是百姓的底线也是原则。地主触碰了百姓生存的原则遭人记恨,君王越过了百姓的底线遭到了反叛。

权利

权利是在生存的前提下派生出来的,有了权利会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会让自己的子孙受福荫,但一个人的过分舒适一定是在抢了别人资源的前提下才有。

因为权利触碰了百姓的生存,所以遭到反抗。

无知无欲

无知无欲,不是没有欲望没有意志,而是在一个安全范围内的意志与欲望。

在这个安全范围,人们只求自己吃饱就好,这是顺其自然。而超出这个安全范围就有了权利的产生,越线的欲求不只是为自己还为后代;不只是为生存还为了更好的生存。

有了不公便有了偏见,有了偏见就有了怨恨。

举个例子:安全的海不是没有水(欲求)的海而是平静的海。危险的海是不平静的海,之所以不平静是因为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不公)。

老子的无欲无求便是君主守着这片海而不去做任何事,有便有,没有便没有,不要刻意去改变,也不要刻意去证明什么。百姓满足了生存自然就平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