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戴口罩讓一種陋習沉寂,隨著疫情的解除又反彈

疫情期間的防範手段非常多,其中繞不過去的一項就是戴口罩。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病毒的傳播和危害,功勞不可謂不大。同時,有一項陋習也隨著口罩的佩戴幾近絕跡:隨地吐痰。

口罩的影子和起源

一直以為,口罩是起源於中國的。如果讓專家來說,肯定會引經據典。歪國人的歷史在古時並不璀璨,而我國的文明卻源遠流長,涉及的文獻一定可以尋到。但題主卻不想從經典的角度來註解,更想從一些現象說起。

我國早早從原始社會進入農業社會,農業社會里的牛馬會貪嘴,人們為了避免損失,就會給它們戴上轡頭,使之在嘴巴上不那麼自由。這是口罩的影子。

疫情期間戴口罩讓一種陋習沉寂,隨著疫情的解除又反彈


我國還有任俠之風,古時的刺客並不鮮見,司馬遷就專門在《史記》裡專門為刺客留了足夠的位置。什麼荊軻、要離、郭解、專諸等等,名字簡直可以與天地不朽。

只是,這些人的任務要求了要具有一定神秘感,有的時候需要做一下掩飾,此時是不是就有口罩的需求了?

比如豫讓,假使採用了口罩,應該就可以不必作踐自己的身體了。更何況,豫讓的身塗油漆、口吞煤炭的做法也大大地不人道,遠不如口罩輕巧易行。

到得金庸的書中,蒙面行為更是大行其道。由此,更加確信口罩是起源我國了。

疫情期間戴口罩讓一種陋習沉寂,隨著疫情的解除又反彈


吐痰的歷史

人類為了表達自己的憤怒,互相吐口水肯定伴隨著人類的進化。動物界的大猩猩就會用吐口水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人類又是由靈長類演變而來,也是繼承了這樣一種行為。

歷史上最有名的,莫過於“唾面自乾”這個成語了:武則天時代,狄仁傑起初非常討厭當朝宰相婁師德,沒少向武則天告刁狀,要置對方於死地。但婁師德反倒以德報怨,在狄仁傑獲罪時,極力為之開脫。武則天實在看不過狄仁傑的小肚雞腸,笑吟吟地將一堆參奏他罪過的奏章和婁師德竭力保奏他的奏章甩給他,弄得狄閣老羞愧萬端,上演了一出唐朝版的《將相和》。由此,也誕生了另一句話:宰相肚裡能撐船。

婁師德就是這樣一個人。

疫情期間戴口罩讓一種陋習沉寂,隨著疫情的解除又反彈


後來在他再三推辭之下,他的弟弟仍舊被任命為刺史,在臨行赴任前見自己的大哥辭行。婁師德問:我很擔心,我們兄弟都位極人臣,容易遭人忌恨而禍起蕭牆。兄弟長跪不起:大哥放心,老弟我一定夾著尾巴做人,不會引來滔天大禍。並舉了個例子:就好比有人把一口唾沫吐到我的臉上,我也不會生氣,擦掉就是。婁師德卻嘆一口氣:這樣做還是不夠的,你不應該擦掉,由著它自行風乾就是。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史書中大張旗鼓地提到了吐痰行為。

現代人的吐痰

題主一直認為,現代人的吐痰除了病理性需要之外,還有如下兩種原因:

一, 表達自己的憤怒以及對別人的蔑視和厭惡。

就像動物界有撒尿標定領地的行為一樣,有的人吐痰完全是表達自己的意願,說明自己不屑的抗議。

二, 跟風行為。

比如,公共場合裡,別人吐了一口唾沫,就像動物界的撒尿圈地一樣。雖談不上圈佔了多少地盤,但心裡頗為自得。而有人看到這種行為,覺得如不回應,自己就低了一頭、矮了一截。為了表達不滿,就只能還以顏色。

目前

但疫情來襲,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都戴上了口罩,再吐痰就不那麼自由了。總不能吐到口罩裡吧?所以,這種行為竟似乎大大好轉。無論在哪裡,都看不到吐痰的行為,真正讓人覺得素質大大提高。只是,隨著疫情的緩解、口罩的解除,人們又可以自由自在了。這種行為似乎又有所抬頭。

我們一定需要強硬的措施才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嗎?其實,什麼都不如自己的內心發現。

疫情期間戴口罩讓一種陋習沉寂,隨著疫情的解除又反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