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蜀漢和曹魏互相調換位置,那麼誰會最終統一?為何?

月影青霜


歷史沒有如果,那我們就是按平行世界來算,不過首先說明一點那個時候也不會叫蜀漢而是季漢,魏則是蜀魏,說結論,統一的會是季漢而不是蜀魏,仗打的是國力,不是說你有幾個牛逼的將軍牛逼的軍師就可以左右國家的興亡的,季漢的國力要比蜀魏的國力強大的多


2020年還在用蘋果4


如果把蜀漢和曹魏互換調換位置,那麼依然是曹魏會統一。曹魏有統一的資本,而蜀漢卻沒有。


蜀漢調換到曹魏的疆土

蜀漢和曹魏調換,蜀漢即使佔據關中蜀漢也守不住這麼廣闊的疆土。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熟知曹魏有五子良將,但是確很少提起八虎騎。八虎騎每個人的能力都不低於五子良將,曹魏就算有著這十三員大將境內也是時常出現叛亂。而蜀漢方面只有五虎將,這五虎將又能守護住多少地盤。曹魏的地盤多處疆域與異族敵國相連接,蜀漢能否抵禦住這些異族敵國都是問題,統一就更是看不見希望了。

而且蜀漢內部有兩大派系,一旦疆土變得龐大那麼這兩派就會內部分化地盤互相爭奪,嚴重可能都會發生政變一分為二。


曹魏調換到蜀漢的疆土

我覺得如果曹魏僅僅擁有益州、荊州兩地,即使是隻有十萬大軍也能一統天下。曹魏內部文臣武將太多了,簡單的部署再依託有利地形那麼蜀漢和東吳誰也打不進去。張遼、李典守永安,加上一萬士兵駐守那麼可以防止東吳偷襲;荊州方面派遣曹仁、徐晃二人駐守,加上四萬荊州軍足以自保;漢中派遣夏侯惇、夏侯淵二人駐守,誰能越界。

曹魏荀彧、荀攸、賈詡等人一樣可以為曹操規劃出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的戰略方針。安排好防禦之後曹操再率兵親征那麼蜀漢會一點點被蠶食掉。一旦蜀漢滅亡了,那麼東吳也不足為慮了。


總結:蜀漢偏安一隅還能勉強自保,若是換到了關中位置也只是朝不保夕,滅亡是遲早的事。而曹魏具備了一個國家的所有條件,如果給曹魏放在一個沒有後顧之憂的地域,那曹魏在前線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了。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歷史沒有如果,蜀漢和曹魏也沒法互換位置。不過既然題主提出了這一問題,不妨推演一番。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室傾頹,諸侯紛起。最終大浪淘沙,曹操成為老大,挾天子而令諸侯。

注意,曹操姓曹,不姓劉。所以說,曹魏代漢,總給人一種篡逆的感覺,好多人不服啊,就連曹操也不敢自己稱帝。

假如說,蜀漢和曹魏位置,那就好辦了。

如果劉備有曹操這樣的實力,加上他姓劉,而且還是皇叔,有實力有名分,他號令諸侯,就比曹操名正言順得多。

其他人,袁紹袁術之流,孫堅、馬騰、公孫瓚等等,包括曹操,實力上不行,又沒有皇室血統,大家幹嘛要聽你呢?

劉協是傀儡,劉備掌大權,這並不會引起大家大家太多的反感。不管權在誰手裡,反正都是老劉家的。

即使是劉備把劉協給廢了,也是老劉家內部的權力轉移,仍然是漢室天下。

所以說,不是一統天下的問題,而是老劉家的漢室江山亂過之後也不會“三分天下”,仍然會維持一段歷史時期。


劉亭長


可以說,基本可以確定是處於北方的那一方。

也就是說,如果蜀漢和曹魏調換一下位置,曹魏佔據益州蜀地,而蜀漢佔據河北中原地區,那麼蜀漢將會極大概率的贏得天下的統一。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

蜀漢地區,漢中和益州等地,雖然有著天然的崇山峻嶺屏障可以作為軍事防禦的堡壘,但是它在帶來了巨大防守便利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阻礙了進攻。人家打不進來,同樣也代表你打不出去。

如此一來,河北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糧草充足,地處中原地區的政權就可以厲兵秣馬的發展經濟與軍事,慢慢的先把南方地區統一,而後將蜀地圍困起來,慢慢的蠶食。所以,最後地處蜀地的政權便會被困死在這自然屏障之中,絲毫沒有辦法影響天下的大勢。

這便是蜀地最大的兩面性。


從策略上來講

如果蜀漢紮根在中原地區了,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治國之能,必然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中原地區積累深厚的世家大族的政治資源。而且劉備乃是皇親國戚,正好符合了名正言順的道理。如此一來,更加有利於中原地區的團結,使得政權得到鞏固與發展。

且從歷史上看,歷來是北方的政權在爭奪統一的時候佔據最大的優勢,蜀漢能臣武將也並不比曹魏少,必然能夠利用好中原這一片王者之地。


總結

如果交換,很大概率上,蜀漢會統一天下。



文史走馬燈


如果互換位置,只能說劉備統一的可能性大了而已,並不能確定一定可以統一。

眾所周知,漢末時期能否取得天下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士族的支持,劉備可疑的出身在這方面會給他增加阻力。

早年劉備之所以屢戰屢敗在中原站不住腳,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直到在荊州得到了一部分荊州士族的支持才有後來的發展。

反之曹操家族本族是曹參後裔,出身家族是夏侯嬰後裔,都是幾百年的世家,曹操自己也是西園八校尉之一。

當然,地理上曹魏方面比較有優勢。地盤大還有西部的養馬地,這點如果互換是優勢。

兩下相抵的結果,只能說好於在蜀中,但沒有必勝的把握。



西域大都護


蜀漢佔據在長期佔據著荊州,益州。荊州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益州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所以蜀漢的經濟實力並不差。反觀曹魏擁有著兗州,徐州,豫州這三個地方,不管在人口,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是有優勢的。蜀漢滅亡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人才的凋零,而曹魏勢力人才一直都不會缺乏。

如果,蜀漢與曹魏勢力調換位置,在短時間內蜀漢實力確實會增強,但隨著人才的越來越稀少,土地會慢慢的被蠶食,最終還是會面臨被吞併的可能。而統一全國的是司馬家族,並不是曹魏勢力,不管如何發生變化,最終,三國歸晉還是不可改變的


只講給你聽


絲語觀點:歷史沒有如果,格局決定成敗!池魚只是池魚,在那也成不了真正的龍,只要劉備的人生“格局”不變,怎麼換等待他的都是失敗。


劉備從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聚義起兵,在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之前始終過著東奔西逃,被人追“殺”、寄人籬下的生活,請出諸葛亮之後,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才慢慢發展壯大,成為擁有荊州、益州之地,可以與曹魏、孫(東)吳成鼎足之勢的蜀漢勢力。

但是,在其打下漢中,特別是在他入川稱帝之後,就開始滿足於現狀,過著樂不思圖(天下)的生活,可以說劉備“迂腐”和易於滿足、不思進取的人生小格局早已經註定了其難守初衷和安於現狀、死於安樂的命。

一,“迂腐”,不知道變通。由於劉備的“迂腐”陶謙三讓徐州而不受,使徐州之地落於小人呂布之手;由於劉備的“迂腐”聽不進諸葛亮等的再三勸告,使蜀漢多次與荊州失之交臂,一次次丟失蜀漢發展的良好時機。

二,安於現狀,不守初衷。由於劉備安於現狀,不守初衷,在打下漢中之後就急於入川,入川稱帝之後就不思進取;尤其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更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忘記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據荊、益,待”的告誡,幾乎舉蜀漢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最後弄了個的結局。

其實,曹操剛剛出道的時候,和劉備不多,也是勢單力薄,是靠他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的。記得,當初他發矯詔令征討董卓的時候,先有樂進來投,夏侯惇與夏侯淵各引壯士千人來會,後有袁術等十七鎮軍馬往洛陽雲集。

也曾經歷過興師報復仇,大戰呂溫侯,兵敗於淯水,煮酒論英雄等人生波折與起起落落,但是,正是因為曹操不服輸和胸懷天下的人生大格局才使得他矢志不渝、恪守初心,一步步將曹魏戰艦打造得越來強大,並帶著曹魏戰艦駛向成功的彼岸。

所以,不管怎麼換,只要劉備的人生格局沒有改變,成功仍然是曹操,而不會是劉備。


油茶歷史絲語


曹魏,曹魏人才濟濟,更有司馬懿家族在後,阿斗無能不可能長久。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國鼎立

蜀漢擁有著世界上的天然壁壘,如果它不佔據這種地勢,可以說是無法自保,更談不上進攻二字,如果後來沒有腐敗也很難被滅亡。

▲三國曹魏

而曹魏佔據北方,且勢力很大,其實力遠超於吳國,佔有天子擁有百萬雄兵,它的土地能讓他自立也可以證明曹魏佔據的北方土地非強者莫屬。


▲三國西蜀

一但蜀漢和曹魏調換位置而不調換實力,那麼蜀漢可能等不到發展良好就已被滅國,要知道蜀國能北上那魏國也能北上。

▲堅城

可以說魏國廣大的土地很多是源於魏國強大的部隊所致,他用這些部隊遠征外族,使得部分地區被魏國佔了,同時還兼併了不少的割據勢力,這點蜀國也做不到,更別提守住北方的廣大疆土。


南政昔風


要真是互換一下的話,蜀國的人那麼少,地那麼多,全國人民就撐死了。

魏國人民那麼多,蜀國的地盤那麼少,魏國人民全部餓死了。

然後孫權坐著船,騎著馬,笑眯眯,樂呵呵,不用打,直接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