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真的不會跌嗎?三大信號顯示,這次不一樣!連潘石屹都攤牌了

2020年開局不利,各行各業都難逃“厄運”,但首當其衝遭遇“重創”的還是房地產行業。當前時期說樓市變天了,一點也不誇張。

首先,80%的購房者延期了購房計劃,還有不少於10%的購房者表示今年“不買房”;

其次,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1月下旬到現在,30大中城市商品房累計成交額同比2019年下降高達88%,三線城市成交量下滑最為明顯,開發商迅速上線的“線上銷售”模式,實在難當大任;

再者,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房企新增註冊量僅是2019年同期的63%。與此同時房企破產數量卻在上漲,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地產公司破產數量已經超過200家,是2019年全年的2/5。

樓市即便遭遇如此重擊,依然有人堅定不移認為“房價不會下跌”,更有甚者趁機大肆鼓吹房地產這個“夜壺”的重要地位,聲稱“沒有房地產救不了當前”。有經濟學家也唯恐不亂地急著表態:4月底或5月初樓市將恢復常態,市場將迎來購房需求的集中爆發,房價迎來反彈是大概率事件。

在我看來,有些居心不良者給出的理由看似合理實則非常荒唐,根本站不住腳。房價真的不會跌嗎?剛需今年不買房明年會不會又白忙?三大信號顯示,這次不一樣:

首先、2月至今確實有超過60城開啟了“救市”行動,但從目前的事態演變來看,這不僅不能作為“撐房價”的理由,反而應該看作是“未來調控依然會保持高壓,高房價難撐”的信號。

一個月內,60餘城緊急出臺“救市”新政不假,但除了廣州、駐馬店、寶雞有類似降低首付比例對市場構成利好的政策外,其餘政策均是幫助開發商“紓困”性質的,說白了“藥效”根本達不到,對市場更起不到扭轉的作用。

更不一樣的信號是,廣州、駐馬店、寶雞這三個政策調整“出格”的城市新政都遭遇“一日遊”被撤回,而且遭到各大國家媒體鋪天蓋地的痛批,釋放的信號也非常明確:房住不炒牢不可破,樓市大局穩定勝過一切。我們更不能再形成過去“經濟有壓力就拿房地產來帶動”的思維定勢了,某些人幻想國家出手“救市”,房價迎來反彈,繼續炒作房地產一夜暴富的美夢也該徹底醒醒了。

其中最直擊痛點的要數證券時報對政策“一日遊”的幾個城市的評價:政策出爾反爾,前期論證如遊戲,變相鼓勵投資,與“房住不炒”和穩預期不符。政策“一日遊”說明,任何城市的地產要可持續發展,都不能寄望於外部紅利,要有內生力量。

其次,開發商根本撐不住,房價下跌趨勢已定。即便沒有今年初的這場“風波”,開發商2020年的日子也不好過,多數房企也會在今年施行“打折促銷”的銷售策略。

為什麼這麼說?一方面,截止到目前,地產金融政策依然“緊而不松”,從元旦到今天,雖然降息、降準一輪又一輪到來,但是錢是定向流到實體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的,房地產行業依然是嚴防死守,受惠非常有限。

事實上,去年三四季度很多開發商“錢緊”的弊端就已經暴露了——前幾年,都押寶房地產還有大發展,使勁借錢買地造房,沒成想,房住不炒調控從天而降,購房需求被壓制,融資渠道也被封堵,房子徹底不好賣了,尤其是郊區、地王等性價比低的項目,去化更艱難;

另一方面,開發商借的錢是要還的,融資受限的情況下,只能降價賣房了。2020年境外、境內和房地產信託借貸三項加起來有1.5萬億。房子不好賣,資金無法回籠,融資又融不到錢,開發商能怎麼辦?有背景有實力的自然會選擇降價“自救”,恆大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他們去年9月份就已經開始搞“打折促銷”加快回款了,今年剛好碰上這場風波,降價的遊戲玩得更理所當然罷了。而那些想降價又降不了的,只能眼睜睜看著資金鍊斷裂自己被自己挖的坑“活埋”。

再者,關鍵時刻,潘石屹擬“套現逃跑”,“攤牌”動作釋放重磅“利空”信號。我不止一次告誡大家,預判市場走勢不要聽“紙上談兵”的經濟學家怎麼說,而要看房地產商是怎麼做的,尤其是那些特別聰明的地產商,他們有時候一個不一樣的舉動都可能傳遞重磅信號。

3月11日,SOHO中國證實正在與海外金融投資者洽談戰略合作可能性。據報道,黑石集團正與SOHO中國就後者私有化進行談判,交易金額高達4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80億元。昨天潘方面發報告回應稱“截至報告日期止,尚未就是否進行潛在交易作出決定,而且並未與任何一方訂立實施潛在交易的正式協議”,即便如此,但似乎也足夠坐實“潘石屹這次真的要從房地產撤離”的信息。

說實話,從2015年到現在媒體對“潘石屹要撤離房地產”的報道一直沒斷過,而且他確實拋售了不少地產業務,據公開資料顯示,SOHO中國這幾年出售的資產套現將近300億元,而且沒有買過什麼項目。可以說潘個人這些年一直在赤裸裸地“看空”中國房地產。

在中國房地產遭遇黑天鵝“重擊”的關鍵時刻,潘石屹又被爆出“要徹底告別房地產”,我們似乎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全新的啟發——潘石屹這是在學李嘉誠“不賺最後一個銅板”,側面印證了房地產大勢已去,已不值得留念。

從3月10日到今天,很多網民也紛紛發表言論成:前有李嘉誠,再有王健林,如今又來個潘石屹,看來房地產是真的不行了,高房價可能真的要撐不下去了。投資炒作房地產的時代真的要終結了。

從上述三個不一樣的信號來看,房價下跌的趨勢似乎已經形成了,尤其是那些沒有人口支撐、沒有產業實力、沒有王牌資源的城市,面臨的壓力可能更大。開發商呼籲“救市”越急切,地方出臺新政越“出格”,其實恰恰說明這些城市的房地產是虛假繁榮,不值得持有。

樓市變天,連潘石屹也攤牌了,2020年可以買房嗎?

公開報道顯示,李嘉誠在2017年就發表了對樓市的看法,彼時他“驚人預測”道:近幾年不管是內地房價還是香港房價都居高不下,但未來5年房價就會面臨“大風暴”,炒房客們需要謹慎了。

這不是李嘉誠第一次公開“看衰”樓市。事實上,早在2013年和訊網報道媒體採訪李嘉誠對地產的看法時他就毫不避諱指出,“內地房地產現在價格的確漲得太高,一般老百姓買不到,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2013年李嘉誠便一語擊中了樓市存在的最大問題,房價漲幅太高,投資地產的公司有危險。但有人真正在意嗎?沒有,非但如此我們還在這種“不健康”的狀況下又狂飆突進了幾年。直到2016年十月份才迎來了“房住不炒”的樓市調控。過去三年房地產確實印證了李嘉誠所言,房地產迎來了“大風暴”,炒房投資客被政策重擊傷亡慘重,尤其是環一線城市,幾乎成了炒房客的“葬身之所”。

2020年到底該不該買房?對剛需、投資炒房客我們的建議是完全不同的。

對剛需:看到了國家調控樓市的真實態度和決心後,任何人對房價大漲大跌都不應再抱有幻想。尤其是剛需對樓市確實沒有前幾年的那種“提心吊膽”的顧慮了。這個時候買房換房更多應該是按需行動,有錢有需求就買,沒錢沒需求就努力掙錢存錢,即便短期買不起也不用像過去那樣擔心房價“一夜暴漲”。

對投資炒房客:可能真的要冷靜思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了。一方面,市場真的如李嘉誠所言每況愈下,投資炒作房地產的回報率越來越低。很多城市調控重壓,過去三年不僅沒漲還下跌了,“賠掉首付”的案例也越來越多,更多的投資炒房客其實是在撤離而非進場;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地產領軍人物開始從房地產“撤離”,應該引起投機取巧者的重視了——連大佬們都在套現轉場,你還毅然決然衝進場,妄圖大賺一番,你覺得自己比他們更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