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張大羊


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忽然接到這麼個邀請,覺得這個問題提得比較奇怪。

什麼叫越陡越好,最陡不就是牆嗎?那就只能理解成把牆外的地建成一個逐漸連到牆上的斜坡了。

也看了一些回答,長篇大論,肯定了修成斜坡利於戰,因為守城方居高臨下,更利於作戰。還分析了各種器具,這樣討論問題是沒有錯,但是很明顯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點。

修城牆的最初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應付遊牧民族的殺掠。為什麼古代中原要修築長城,然後每個城還要修建高大的城牆?因為遊牧民族馬上征戰,來去如風。而且遊牧民族的掠奪並不是針對軍隊,就是你軍力強悍,人家不和你正面對戰,專門集中優勢兵力殺掠老百姓,這讓散居四處,無險可守的平民如何應付?

築城,不但是建立一個生活圈子,更多地是建立一個對付馬背民族的碉堡。高大的城牆起的是保護突發性、高效性的小隊騷擾的作用。因為這種騷擾是致命的,而且是不可控的。一旦城池建立起來,守軍藉助高牆的阻擋可以以少數兵力抵抗大多數騷擾,甚至死扛大軍壓境。城牆越高,敵人越難攻進來。如果條件許可,古人可能巴不得把城牆建成上頭往外突出的形狀,這樣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守勢靠的就是一個“險”字。你想想看,修成斜坡,何“險”可守?

至於對戰優勢,那是在兩軍對陣的情況下,佔了高處有往下衝殺的一點優勢。但是即便是兩軍對陣,地勢高也並不是一定有優勢。關鍵還在於兵力。馬謖不就丟了街亭?《孫子兵法》有云: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打侵略戰爭,首要的就是優勢兵力。有了優勢兵力,平常地勢的高低並不是很重要。但是除了“天塹”。

爭取得到優勢兵力的時間

而高大的城牆就是人為建立的“天塹”。《孫子兵法》還說: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攻城是實在沒辦法了,自己又有充足準備,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然後還會導致士氣低落,很難成功。

看到了沒有,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構築土山,這個土山不就是斜坡?有哪個修城的會替敵方考慮,就為了好往下滾石頭把敵人要花幾個月時間的準備工作自己先做了?這幾個月的時間調兵遣將,四處求援,召喚來優勢兵力才是關鍵。

把城牆修成斜坡,方便進攻,是攻擊方要做的事情。幾千年前的孫子就總結出來了,你怎麼這個時候還突發奇想覺得用來守城更好呢?

另外一點就是修成斜坡,你是不是城內常駐大軍準備作戰啊?侵略、襲擊都是不打招呼的,呼拉拉地兵馬就通過你的斜坡衝上來了,連準備滾石的時間都不夠,還說什麼抵抗?

堅壁清野是古代攻防戰中被攻擊的守城方最好的應對策略。沒有援軍,兵力不遠勝於攻城方,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的出擊。

古代戰爭,打的就是人多。

好不容易修個陡牆來平衡一下人數和時間的優勢,你還要把他修成斜坡,嫌自己破城不快麼?不如對著斜坡上衝來的敵人高歌一曲:“我家城門常打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