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张大羊


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忽然接到这么个邀请,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奇怪。

什么叫越陡越好,最陡不就是墙吗?那就只能理解成把墙外的地建成一个逐渐连到墙上的斜坡了。

也看了一些回答,长篇大论,肯定了修成斜坡利于战,因为守城方居高临下,更利于作战。还分析了各种器具,这样讨论问题是没有错,但是很明显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点。

修城墙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应付游牧民族的杀掠。为什么古代中原要修筑长城,然后每个城还要修建高大的城墙?因为游牧民族马上征战,来去如风。而且游牧民族的掠夺并不是针对军队,就是你军力强悍,人家不和你正面对战,专门集中优势兵力杀掠老百姓,这让散居四处,无险可守的平民如何应付?

筑城,不但是建立一个生活圈子,更多地是建立一个对付马背民族的碉堡。高大的城墙起的是保护突发性、高效性的小队骚扰的作用。因为这种骚扰是致命的,而且是不可控的。一旦城池建立起来,守军借助高墙的阻挡可以以少数兵力抵抗大多数骚扰,甚至死扛大军压境。城墙越高,敌人越难攻进来。如果条件许可,古人可能巴不得把城墙建成上头往外突出的形状,这样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守势靠的就是一个“险”字。你想想看,修成斜坡,何“险”可守?

至于对战优势,那是在两军对阵的情况下,占了高处有往下冲杀的一点优势。但是即便是两军对阵,地势高也并不是一定有优势。关键还在于兵力。马谡不就丢了街亭?《孙子兵法》有云: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打侵略战争,首要的就是优势兵力。有了优势兵力,平常地势的高低并不是很重要。但是除了“天堑”。

争取得到优势兵力的时间

而高大的城墙就是人为建立的“天堑”。《孙子兵法》还说: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城是实在没办法了,自己又有充足准备,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然后还会导致士气低落,很难成功。

看到了没有,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构筑土山,这个土山不就是斜坡?有哪个修城的会替敌方考虑,就为了好往下滚石头把敌人要花几个月时间的准备工作自己先做了?这几个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四处求援,召唤来优势兵力才是关键。

把城墙修成斜坡,方便进攻,是攻击方要做的事情。几千年前的孙子就总结出来了,你怎么这个时候还突发奇想觉得用来守城更好呢?

另外一点就是修成斜坡,你是不是城内常驻大军准备作战啊?侵略、袭击都是不打招呼的,呼拉拉地兵马就通过你的斜坡冲上来了,连准备滚石的时间都不够,还说什么抵抗?

坚壁清野是古代攻防战中被攻击的守城方最好的应对策略。没有援军,兵力不远胜于攻城方,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出击。

古代战争,打的就是人多。

好不容易修个陡墙来平衡一下人数和时间的优势,你还要把他修成斜坡,嫌自己破城不快么?不如对着斜坡上冲来的敌人高歌一曲:“我家城门常打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