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为防范“疫从口入”

最近不少专家也在呼吁:

推行“公筷公勺”

什么是“公筷公勺”?

应该如何推行?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晚报记者日前从遂昌县餐饮协会了解到,当地已有近50家餐饮店恢复堂食。堂食如何保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呢?

“我们要求各大餐饮店定期消毒、全员测温,要求前来用餐的顾客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并登记信息。”遂昌县餐饮协会会长姜益方告诉记者,餐饮店还为每道菜加了公筷、公勺,倡导文明用餐,避免交叉感染。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疾控专家:公筷公勺能减少交叉污染

疫情当前,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良好生活习惯已深入人心,而吃饭使用公筷这样的细节,却容易被忽视。

“家人关系亲密,但病毒六亲不认。”市疾控中心健教科专家马亚萍说。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围桌而食如果不用公筷、公勺,如同给疾病传播提供温床。“筷子或勺子把菜肴送入嘴里的同时,会沾上唾液。唾液携带的致病微生物,会在夹菜、吃菜的过程中被带入其他菜肴。”

其实,不只是新冠病毒,还有很多细菌、病毒都会通过共餐传播。比如,中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就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达国家的发生率通常低于30%,但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60%。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如果一家人中有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在合餐制、使用私筷的家庭中,就很可能导致其他家庭成员被感染。”马亚萍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传染性强,且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引起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并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胃癌等密切相关。

据马亚萍介绍,大多数病毒性疾病,都可以通过唾液传播,比如流感、甲肝、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结核病、细菌性痢疾等细菌性传染病也同样会通过唾液传播。此外,支原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等多种原微生物,也会通过唾液传播引起相关疾病。

“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切断传播,保护大家的健康。”马亚萍呼吁, “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亲朋好友聚餐,请大家使用公勺、公筷,预防交叉感染。”


市民:支持公筷公勺

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热闹、喜庆,饭桌是家庭团圆的象征。逢年过节,大家乐乐呵呵坐一桌,你一筷,我一勺,长辈们为表示疼爱,还不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肴到晚辈的碗里。筷来箸往,也为细菌、病毒的扩散打开方便之门。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使用公筷、公勺成了不少市民的共识。“我们家一直有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市民王女士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他们夫妻俩与公公婆婆、儿子和女儿一起吃饭。“大家的筷子都伸到一个碗里夹菜,感觉不卫生。”王女士说,两年前她开始在餐桌摆上公筷、公勺。

一开始,公公婆婆并不理解,认为这样显得太生分。对此,王女士态度很坚决。时间久了,大家渐渐也习惯了。“现在,公公婆婆也认为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王女士说。

也有市民认为,使用公筷、公勺很好,但也要分场合。“和家人吃饭就没必要了,如果是跟朋友、同事聚餐,用公筷、公勺确实安心点。”市民蔡先生表示,一家人吃饭常常会夹菜给彼此,也是增进情感的方式,使用公筷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不过,也有部分市民,尤其是老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而年轻人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开口。“怎么说服家里的老人?有时吃火锅让大家用公筷,一家人都得吵起来,真头痛。”市民詹先生说。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使用公筷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是如何在不影响感情的情况下提出使用公筷,则需要沟通技巧。


餐饮单位:提供公筷公勺是重要的服务内容

“我们酒店很早就开始普及公筷、公勺了。”丽水华侨开元名都大酒店市场总监刘海霞告诉记者,最初是在包厢桌餐,每道菜在上菜时都会配一副公筷,汤菜则配公勺。后来,大厅的宴会餐也开始普及推广。

这习惯危险!吃饭的这个重要细节,很多丽水人却忽视了

刘海霞观察发现,虽然有顾客嫌麻烦,但多数客人还是接受并使用的。当然,有时候顾客吃着吃着,不自觉地就把公筷拿到面前当私筷使用了。“随着丽水市民餐桌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市民在酒店就餐时,会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刘海霞说,用的人多了,个别不理解的人也不好意思不用。

“可能是习惯了,现在出去吃饭,如果看到餐桌上没有公筷公勺,会特别不习惯!”刘海霞说。

记者从莲都区餐饮产业创新创业联盟了解到,近年来,品牌餐饮企业普遍开始推广公筷、公勺,并将其作为服务的重要内容。联盟办公室主任朱雪莹说:“只要服务员在上菜时就备好公筷、公勺,大家渐渐就会觉得很正常。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朱雪莹呼吁更多餐饮单位加入公筷、公勺服务。“公筷、公勺最好能进行标记,方便大家使用时加以区分。”


你认为公勺公筷有必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