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逝世46周年,我们不能只知道他的日记

46年前的今天,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竺可桢与世长辞。

他因《竺可桢日记》而被人熟知,但比日记重要的是他对我国气象事业所做的贡献。

他开创了我国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了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他也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竺可桢逝世46周年,我们不能只知道他的日记

竺可桢,图片源于大洋网


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自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开始关注和从事科学史研究,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及科学史的有关理论方面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并大力推动了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建制化。

"吾将一生好科学,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振兴中华"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家庭。私塾先生为他取名"可桢",意为桢者,刚木也,比喻栋梁之才。竺可桢的生命轨迹恰如其名。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

"吾将一生学好科学,吾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振兴中华",这是竺可桢的誓言,也是他对祖国的承诺。

竺可桢逝世46周年,我们不能只知道他的日记

竺可桢

1910年,竺可桢考取了第二批留美公费生,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考虑到中国农业立国的事实,他放弃了原本学习的土木工程专业,转而学习农学。

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认识到气象条件是决定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1913年毕业后,他考入哈佛大学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气象学知识,师从著名气象学家麦克阿迪。

1915年,他以论文《关于中国的雨量研究》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气象学博士学位。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竺可桢逝世46周年,我们不能只知道他的日记

《科学》

在美留学期间,竺可桢与其他留美学生赵元任、胡明复、任鸿隽、杨杏佛等为了将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传回中国,一起创办了中国科学社。他是当时国内《科学》杂志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钱塘江怒潮》等多篇论文。


开拓气象事业,守护气象预报主权


1918年秋,竺可桢放弃了国外唾手可得的优渥生活,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

竺可桢先是来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课,又于1920年前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建为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建议下,东南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地学系,并首次在中国开设了气象学专业。

当时的中国气象人才极其匮乏,只有一所气象机构归属中国人管理,且运营十分艰难,气象数据资源和气象预报主权掌握在西方列强的手中。

竺可桢逝世46周年,我们不能只知道他的日记

1939年竺可桢与浙大校友的合影


1921年春,竺可桢为地学系学生建立了气象测候站。通过这个测候站,地学系获得了与世界各国气象台交流资料的机会。在此期间竺可桢还重新编写的地学教材,《地学通论》《气象学》的出版奠定了地学系教材建设的基础。

1927年,在竺可桢的干预下,瑞典探险家西北考察所获的气象资料要交由气象所监管,我国的气象预报主权开始逐步被收回。

1928年,受蔡元培之邀,竺可桢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使他终于有机会打破列强把持、掠夺中国气象数据资源的局面。

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北极阁气象所和钦天山气象台建立了,于1928年1月1日即正式做观测记录。1930年元旦后开始播报天气预报与台风预警,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进行气象预报的新局面,也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象所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全国测候所建设,培训气象人才。1935年,拉萨测候站建成。1936年,西宁测候站建成。

1930年4月16日的中国气象会议上,竺可桢指出:"中国将要逐步收回海关测候所,统一观象技术标准。"

1937年,日本再次强占了青岛气象台。竺可桢做了许多工作,促进了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促使了青岛气象台的主权被及时收回。

同年,竺可桢出席远东气象会议,香港方面在设宴时将中国排在末位,他觉得这是对祖国的侮辱,拒绝再出席会议。维护祖国气象的主权与尊严是竺可桢心头不可动摇的信念。

促进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1949年9月,在竺可桢的建议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共同纲领》中加入一条关于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内容:"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竺可桢当选副院长,主要负责地学、生物学的工作。他协调各方面关系,将旧有的23个研究所调整为17个,新建3个,并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他的学生胡焕庸曾经说:"正是在竺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的科学史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

竺可桢逝世46周年,我们不能只知道他的日记

1963年竺可桢(左二)在腾格里沙漠考察


1950年,竺可桢开始组织考察队实地科考,于1951年完成了西藏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的多学科考察。1953年开始,他们又对黄河灾害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察。

他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以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率领着科考队伍获取各种自然资源数据,盘清祖国自然资源相关情况,为国家经济开发做好铺垫。

1957年6月,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成立,竺可桢兼任主任。在考察过程中,他看到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情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想法,并呼吁设立自然保护区。

自古以来,气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对农业生产一直保持着最密切的关注。自1953年开始,竺可桢就开始启动农作物物候观测工作,从冬小麦的物候观测作为试验,其后又加入了棉花、水稻。1957年,农作物物候观测工作在全国推行。

1964年,竺可桢撰写了《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虽然身兼数职,竺可桢也未曾忽略过科学普及的工作。他认为,越是高级科研人员,越是应该带头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竺可桢撰写的论文中有很多是科普类文章,其中1963年出版,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科普专著。这部凝聚着竺可桢毕生物候观测心血的著作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民国四大日记之首:《竺可桢日记》

从1936年的元旦到临终前一天,竺可桢用文字记录了3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早年文字散失,但保留下来的仍有1300余万字,大到天文地理国务活动;小到天气物候来往信件,可谓包罗万象。

作为一名科学家,竺可桢还具有极高的国学素养。据其子竺安回忆:"父亲认真到有时要引用古人的诗句他都会去翻原著。"

竺可桢逝世46周年,我们不能只知道他的日记

竺可桢日记手稿

在浙江大学120年校庆之际,竺安将55册《竺可桢日记》原件全部捐赠给浙江大学档案馆。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红民高度评价:"《竺可桢日记》被誉为'民国四大日记'之一,非常重要,学界都很重视。这部日记不是个人生活的历史,而是近代政治科技教育发展的记录,对于整个中国科技史、教育史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详细的活史料。"

"局报晴转多云,最低-7℃,最高-1℃,东风1~2级。"这一行简单的天气预报是竺可桢一生的最后一篇日记,也为一部珍贵史料画上了句号。

竺可桢

(1890.3-1974.2)

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

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参考文献:

1.《空前绝后的竺可桢日记》,中国科学报

2.《竺可桢: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科技日报

3.《竺可桢: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网

4.本文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人民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