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創者。2020年,一起打拼職場。疫情當下,共克時艱。

家長,應該承擔首席教育官的責任,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供養。你是合格的家長嗎?


昨天,我兒子第一天線上上課,說實話,剛開始有些手忙腳亂,我告訴他:操作電腦,彆著急,一回生二回熟,而且第一節課你都預習了,知識很簡單,別怕!

這是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他從未碰過電腦,也很少玩手機,但很幸運,他們生活在電子大數據時代,分分鐘也就領悟了。

在線上學習中,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在心理上適應這種變化,要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幫助。線上學習中 ,孩子接觸到,從真人教學變成了老師的圖像信息和屏幕上的文字信息,甚至有的老師還不出現,這對孩子是一個挑戰。但別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比我們想的強多了。

父母要做的是,通過減少孩子的壓力來幫助孩子更加專注和自制,快速適應並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一、線上上課模式,家長先改變觀念和心態,不要比孩子都焦慮。

一天上課下來,很多家長在群裡開始抱怨,孩子愛玩,根本就不認真看視頻,這樣上課恐怕真得廢了……還有的媽媽說,一點也跟不上老師節奏,家裡只有手機,不停刷流量;還有的爸爸說,單純看錄製好的課程,缺乏互動性,問問老師能不能直播,總看不到老師的模樣,hold不住……

今天,有一個班老師全程直播,並且互動,一下子亂套了,有的家裡老二聲音頻頻傳入直播中,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老師不得不中斷課堂,還有的孩子覺得新鮮,在直播上總髮調皮的圖標刷屏,這個老師跟我講,一節課下來快把他累死了,完全控制不住……

一切都得摸索、磨合,這真的是對老師教學也是極大的挑戰!

可是,在線上課程中,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1. 帶領孩子充分預習,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

我認為,

所謂“傳道授業解惑”,教育並不僅僅是讓如今的孩子獲得知識,或者是掌握一門技能,更是培養個人多元綜合能力的開發,比如“愛上思考、善於表達、樂於探究……”遠遠不是學會課文、會算題,是讓教育成為他們未來人生成長道路上,最大的推動力。

而在此,自學能力就很關鍵了,但因為孩子一二年級,還太小,自控力有限,這就需要家長在一旁的啟發,跟孩子一起學習。

比如,語文課文,你讀一段,孩子讀一段,然後讓孩子當老師,看看你讀的對不對?你會瞬間發現,這個“小小老師”賦予孩子新的身份,一下子專注、認真起來,甚至這個小老師還特別負責,還會啟發你……

你瞧,這肯定比你把一本書扔給他,大聲呵斥著,“快讀,快讀,大聲讀,”管用太多了,效果非常好。

舉個小例子,在二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找春天》一文中,有一組排比句,每個句子又用了擬人寫法:

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聲吧?

每讀一句就好像一幅畫浮現在眼前,多美好的春天啊!這個時候,可以啟發孩子浮想聯翩,天馬行空,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想象力大門,瞬間打開,火花四濺,多多激活孩子的思維,你會發現孩子也能寫出一份帶著童心的詩一般的語言。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在一步步啟發下,孩子這樣說道:

小鳥在枝頭唱歌,那是春天的歌聲吧?

小草鋪滿了大地,那是春天的衣服吧?

小燕子在空中翻飛,那是春天的文字吧?

家長的參與、互動在預習的過程中,非常關鍵,而且我們本身也在學習成長,你會發自內心的發現真正的快樂。

都說互聯網時代,淡漠了親子關係,這是多好的機會啊。與孩子一起學習,啟發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將伴隨他的一生。

所以,針對家長,我特別想說,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教育好自己,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成長,不斷自省,問題本身不是問題,而在於你看待問題的態度,和真正要解決的決心。


2. 線上課程能用大屏幕播放的,不要用手機。

對於線上課程,我個人覺得能用電腦或者電視鏡像投屏看的,就不要用平板或手機,通過大的畫面,增加視覺吸引力,通過改變播放的工具,幫孩子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擾。

我瞭解到,一個媽媽手機上有非常多的微信群,孩子看著看著課程,一會兒蹦出一個消息,一會兒彈出一個通知,你想想,孩子怎麼能專注?別說孩子了,我們大人都不可能專注。

要知道,學習本身是枯燥的,不是那麼多花花故事,能讓孩子沉浸其中,就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3.增加上課儀式感、安靜的房間,處處營造學習氛圍。

昨天週一,孩子穿校服,戴好紅領巾,跟著電視上的視頻唱國歌,聽校長講話,這種儀式感會加速孩子進入學校氛圍、學習環境。

有的媽媽,專門在孩子的房間,貼上了班級名字,以增加儀式感,而且也跟孩子商量,提前把房間所有玩具都收起來,還把小黑板搬到了學習屋,處處營造學習氛圍。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4.父母一方和孩子一起線上上課,探究學習。

有個方法可以嘗試一下,假設當前家中父母孩子三個人都在家。

(1)、根據家裡的情況找一個可供兩個人同時學習的地方,比如臨時徵用餐桌。

(2)、按孩子的上課時間設好鬧鈴,比如說8:30上課,9:10下課,9:20再上課。

(3)、父母中的一人和孩子一起上課,父母學習或工作,兩人並排當同桌,或者對面坐,反正是“同桌的你”。

(4)、父母中的另一人負責提供後勤保障,但注意儘可能不要在上課期間發出聲響,影響上課秩序。

我們家長換位思考一下,誰願意一個人學習呢?誰又願意自己在學習時,而別人在玩手機呢?現在父母和我一起學,感覺好多了,而且孩子會得到精神上的引領和支持。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二、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專注力?

孩子們專注力不足,我覺得主要有兩點:

一是孩子對所學的知識不感興趣,可能太難、或者太簡單,上課聽著聽著就走神了,何況線上視頻,看不到其他同學;

二是年齡小的孩子天性愛玩,容易缺乏自控力,不能自己的注意力及時迴歸到課堂上。

所以,自制、專注能力不僅僅是心理問題,還有一部分生理原因。在孩童階段,大腦中負責專注、自制的部分仍然不完善,所以孩子自控力有限。事實上,這是人類大腦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特點,即便成人也很難做到長時間的專注。

另外,大腦在專注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是當大腦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就會自動儲備能量,也就是說,壓力一大,分給專注的能量就會減少,就更難專注了。不知你發現沒有,在臨近重要考試、截止日期時,你會特別焦慮,特別慌亂,沒法專注,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一定要釋放孩子壓力,減少孩子的壓力,來幫助孩子更加專注和自制。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有幾個方面可以嘗試:

1.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健康飲食和鍛鍊,保證基本的精力和能量供應。

我特別建議,在孩子晚上睡覺前,能夠和他一起指讀一些他感興趣的讀物,現在都在提倡大語文觀,拓展孩子閱讀領域,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非常重要。

在這裡,家長需要提醒孩子,看書不能囫圇吞棗,要加以理解,融會貫通。

所以,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作為家長,自己每天在家一直玩遊戲,那你不應該苛求孩子為什麼不讀書,因為原因出在你自己身上。請不要再捧著手機、平板刷屏了。

而且,也要讓孩子少吃零食、含糖食品和垃圾食品,這些都會影響內分泌和能量分配。


2.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要孩子間攀比。

我發現,有的家長有口頭禪,“你個懶蛋”,“怎麼生了你這個蠢貨”,說的多了就習慣了,家長不以為然,孩子聽得多了,也聽習慣了,久而久之,就會在內心認為自己就是笨,

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斷將對孩子的評價重複強化,就會形成固有標籤,甚至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心裡想,“父母天天說我天生就是笨,我又有什麼辦法?”

每一個被父母貼上標籤的孩子,都是被細繩拴住的象。

講個發生在身邊的事。鄰居家小女兒特別靦腆,不愛說話,但她媽媽是一個特別外向豪爽的人,每次遇見都讓孩子喊這個阿姨,那個叔叔,偏偏孩子就不愛喊,媽媽就特別生氣的說“你懂不懂禮貌,叫人都不會啊”,有次在小區碰到我,發生了這一幕,弄的我特別尷尬,這位媽媽直接把孩子訓哭了,孩子生氣地大喊 “我就是不叫”……

後來,我在手機上,跟這位媽媽說,“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逼著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因為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跟人接觸,也有些孩子心情不好,也不想跟別人的打招呼。如果總逼著孩子一定要打招呼,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而且,最不好的就是當眾指責孩子,給孩子貼標籤,這樣會給孩子一個很不好的心理暗示。”

我記得有一位美國教育家說,孩子對於溝通的距離比成年人更為敏感。

尤其是孩子在10歲以下,與陌生人接觸時,左腦會產生一種抗拒性信號,從而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動作。孩子們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後退,但“他們的確後退了”。孩子們打招呼時,更喜歡“保持距離”。

不要給你的孩子貼任何負向的標籤,因為孩子還沒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對父母的依賴很強,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貼的標籤去尋找歸屬。

作為家長,回想我們小時候,也許你也受到了上一代父母深深影響,心理還有陰影,上一代有他們的侷限性,苛責無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讓標籤延續到下一代。

撕下一切標籤,學會就事論事。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3.在家給孩子留有自我空間,多種方法提高注意力。

兒童好動、無法集中注意力和缺乏耐心是正常的行為。

科學研究證明:7-10歲的兒童有意注意可以連續集中20分鐘左右,10一11歲的兒童在25分鐘左右,12歲以後在30分鐘左右。

那如何在這短短的時間段,讓孩子更高效的學習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有幾個小方法可以嘗試:

(1)坐瑜伽球寫作業。

比如孩子寫作業特別愛動,那就可以讓孩子坐在瑜伽球上寫作業,因為坐在瑜伽球上要注意保持平衡,孩子反而不再在寫作業之外尋找刺激了,就能專心寫作業了。

類似的,如果孩子在上線上課時總控制不了自己動來動去,那可以嘗試讓他們手裡捏一個球。

(2)提升注意力。

同時,父母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緒,耐心與孩子溝通。為什麼這個課有意思,另一個沒意思,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還想說什麼,這樣也能幫你搞清楚孩子愛動的真正原因,從而因勢利導。

對於如何提升孩子注意力,我嘗試過:

①找一個鬧鐘,讓學生聽它的滴答聲,並伴隨著鬧鐘的聲音,在心中默唸"滴答、滴答、滴答……".念15個,反覆做8遍。

②家長每念一個詞語,孩子認真聽,當聽到地名就馬上舉起右手,當聽到動物就馬上舉起左手。比如“飛機 北京 蜻蜓 美國 籃球 猴子 蜘蛛 廈門……”

(3)給孩子吐槽時間。

你還可以每天給孩子留出吐槽的時間,留出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間,比如畫畫、搭積木等,或者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深呼吸,這些都會減輕孩子的壓力,也會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能量。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4)一起做運動、做手工、做美食,能緩解情緒壓力。

上面說過深呼吸,你還可以帶著孩子在家裡可以播放學校廣播體操,也可以簡單做一下仰臥運動,還可以帶領孩子做各種各樣的手工或美食,這類短視頻網上特別多,不僅增進親子關係,還能緩解孩子負面情緒……

(5)要想提高專注力,嘗試換個思維角度。

在一門課上,一位老師分享的特別好,她說曾跟孩子一起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小練習,就是跟他一起比賽,用不常用的手開門,用左手畫畫,天馬行空的畫,還有刷牙、系紐扣……這類練習,能增強孩子對自己行為的關注,促使孩子習慣去選擇稍微難一點的事來做,有助於提高專注力。

另外,家長也可以請孩子把做事情的時間,記錄在表格裡,看看每天吃飯花多長時間,寫一張生字多長時間,然後再看看第二天,是不是時間變化了,哪怕孩子寫字少用了10分鐘,這都是進步,當然前提是質量。

這種方法也能增強孩子自我監控能力。家長也要注意,在引導過程中多描述曾經做得很好的事,少挑錯,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多信心。

一定要記得,最主要的邏輯,就是不靠蠻力去限制孩子,而是要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三、給孩子賦能——所有的激勵和方法,不是為了控制,而是為了讓孩子做主


教育的目標,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

1. 用設計思維中“用戶旅程地圖”工具,發掘孩子內心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基礎就是“同理心”,有個工具叫“用戶旅程地圖”。父母可以借鑑畫用戶旅程地圖的方法,把孩子視為用戶,去真正體驗他的生活,理解他的想法,挖掘他的痛點。

有幾個場景模式:

角色扮演:去孩子的環境實地查看,進行角色扮演

睡前談話:和孩子睡前聊天

場景切換:把和孩子的對話帶入到其他關係場景中,來體會孩子的感受

其實在正面管教課程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景模型,比如孩子扮演爸爸或媽媽,父母當成孩子,父母隨便扔了你的玩具,你內心會怎樣?

其中第三條,把親子對話帶入到夫妻、上下屬這種非常熟悉的關係場景中,可以讓父母切身體會到孩子的感受,以及弱勢方的情緒。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2. 通過遊戲來學習,設置樂趣

第一,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遊戲規則,和成人不同。所以,要讓孩子配合,就得按照孩子的方式來做。

我之前讓孩子做口算天天練,他一看到滿滿一頁口算,很不情願,後來我換了一個方式,先在一張大紙上,畫了很多級臺階,臺階頂上插著紅旗,還有獎盃,每四個臺階有一個小禮物,只能做到了,才能打開,每個臺階上,寫了6道題,孩子越做越有成就感,真的,就換了一種模式,同樣還是算題,對於孩子就不一樣了。這也就是我說的第二點。

第二,孩子是通過玩遊戲來學習,根據孩子需求和喜好設計。簡單說教沒用的,需要把學習包裝成遊戲,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從中來體驗和了解世界。

有個媽媽很聰明,家裡畫了一個圓盤抽獎輪,這個圓盤上有12個分區,有運動類、手工類,也有寫字、答題之類的,抽到哪個做哪個,這個抽獎輪是孩子和大人一起設置,孩子參與了,自己有願意遵守。

學習與遊戲融合,而遊戲裡最好讓孩子扮演掌控者,始終圍繞著“玩遊戲是為了解決問題”。把家長自己也當成孩子角色,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孩子周圍的事務都“活”起來,一切都擬人化,生活、學習、遊戲融合,把它們包裝成遊戲或者挑戰。即便大人,也能發現很多樂趣。

一句話,我們要——拋棄邏輯,和孩子一起玩!

在幼兒園時,班上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建築,他爸爸和他用家裡廢舊的紙殼,做了一小別墅造型,居然還有樓梯,有庭院,有3個房間,房間裡還有還有床,還有小桌子、書架等等,裡面標有字母和漢字、數字,孩子爸爸特別自豪“一切都是按孩子要求一起做的”,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做得這麼好!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3.利用“問思維”思維模型,賦能孩子主角身份,來提升學習效率

之前讀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按照平常的思維方式是,我們“要解決孩子學習效率”這個問題,就從行為層控制孩子做什麼。

但是如果,你能從角色層角度出發,結合逆向思維,“避免做什麼”,來實現降維攻擊,拓展我們解決思路。

賦能孩子主角身份,四步走戰略:

第一步,在上課前,先強調孩子的自我認知,告訴他:“你是一個能專心聽講的學生,我相信你能控制住自己”,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跟他制定“上課集中注意力”的目標,並請他做出承諾。相信他能主動完成,他是主角。(端正態度,價值觀)

第二步,跟他一起,預先設想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應對措施。啟發孩子遇到問題,自己主動解決,他自己可以解決。(if...then...原理)

第三步,在下課以後,要了解孩子上線上課的感受,包括信息量是否太大或太小,信息展示是否太快或太慢,信息是否太抽象,是否超過孩子的常識等。(覆盤感受,迭代)

第四步,還是孩子做主導,一起制定解決方案,並且越詳細越好,一定要落實,並且堅持執行,這個很關鍵。可以完全一項,孩子貼小星星的模式,然後10個星星兌換月亮,一級一級變大。

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增強自信和主動性。內心有能量的孩子,前途無量。

為什麼孩子在家不願學?千萬別耽誤了,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線下學習,做好孩子的榜樣而非鞭策者,最好的教育就是身體力行的表率,同時,構建理解基礎上的尊重。

作為家長,要積極從孩子成長階段、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等方面去理解他眼裡的世界,面臨的壓力和焦慮以及自身的興趣所在,不要一味侷限在家長的思維框架裡想問題。其次,孩子所需要的基本尊重和成年人沒有太大差別,給予充分的尊重才能對其有更好的引導和影響,平視而非俯視是尊重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養的迷思》裡,強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並不在於教養,而在於給了孩子好基因、良好的社區或者學校環境……

而教養影響,主要是孩子在家庭的行為。

所以,孩子的未來不取決於父母的愛,而是來源於家庭都源自於家庭。

家長,應該承擔首席教育官的責任,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供養。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我們的教育內容、組織形式、教育目標等各方面,都在潛移默化之間,正在發生巨大而深刻的改變。相信在未來,全新的教育模式必將得到普及,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讓教育的成果惠及我們一生。

也祝願在當下,在未來,我們每個人,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能成為終身——最好的學習者



我是文馨,第一職場網合夥人,十年知名地產策劃人,更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願意跟大家一起探討學習,如何做,才是好父母!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