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維權不能"隨疫而去"

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2020年,“疫”開頭就是特殊時期,更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因疫情當前,作為這個日子標誌性的晚會,央視已經發布公告:2020年央視315晚會延遲播出,具體播出時間提前預告。但延遲播出不等於取消。

由於全球“疫情”的蔓延,絕大多數人“宅”在家裡,諸多領域的消費按下了“暫停鍵”。但事實上消費侵權問題也時時都存在。疫災當前,舉國戰疫,但發災難財者卻大有人在,一開始是很多藥店賣天價口罩,再後來是網上販賣,再再後來就出現了假冒偽劣口罩,當然,還有其他生活消費性商品的藉機濫漲價,嚴厲打擊這些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不法行為更加緊要、更有現實意義,遠比一場315晚會更重要。

《左傳•僖公五年》裡記載:“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共虞、虢之謂也。”意思是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其深層次比喻指的是兩個主題之間的利害關係十分密切。正如舉國戰“疫”之下的人與人,收入與消費,當下與未來,二者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2020年,經濟將迎來新的變數,社會大眾的消費習慣也將翻開新的篇章。

疫情重塑了消費觀念。疫情期間的消費模式,有了很大不同。為了減少接觸,為了避免感染,人們多是採用在朋友圈、微信群、團購群採購商品的辦法。社會大眾重新審視消費,重新規劃個人及家庭生活。後續整體的消費思想,將從寬鬆型消費向緊縮型消費轉變,社會大眾將變得更加理性,變得更加務實。在經歷過經濟波動之後,即便此後消費全面開放,社會大眾的消費活力還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回血,才能逐漸得到一定恢復。

疫情孕育了消費新模式,人們的消費習慣不斷改變,提前釋放國民被凍結的消費潛力。此次疫情防控催生出直播購物、遠程辦公、生鮮配送等諸多新型消費模式,也改變了人們的許多生活理念。“宅經濟”“雲生活”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方向。抓住風口,升級服務,充分利用政策紅利,進行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快速走出疫情陰霾,加速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從更深遠角度來看,也有利於產業鏈升級,促進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樣的消費模式和觀念,有一個潛在隱患:那就是在發生糾紛之後,消費維權十分不方便。因為這種購物方式,基本上沒有“付款憑證”,資金都是依靠微信轉賬或者是微信紅包實現的,沒有“紙質證據”。一旦遇到糾紛,消費者就“拿不出證據”。

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拿出紙質證明比如銷售發票,購物證明,店家名稱和地址等等。而很顯然的是,疫情期間大家在朋友圈裡購買的商品就存在漏洞:哪裡有購物發票?哪裡知道商家地址信息?這就給維權帶來了風險。

對於疫情期間特殊情況的消費維權,有關部門應該多些“特殊手段”,應該多些“變通辦法”,不能只是教條的按照“平時的方式方法處理”。

開展”網絡執法“非常必要。執法部門應該更加暢通網絡舉報渠道,讓更多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維權,執法部門要把“網絡執法”當成主要的執法形式之一,通過“網上辦”實現維權的“零距離”。執法部門還應該依據“微信賬號”查找商家的地址信息等等,不讓“地址不詳”影響維權。市民還需要多些較真的維權習慣,不因為疫情而放縱不法商家,將維權進行到底。

當前,搞好疫情形勢下的維權顯得特別重要,既有利於維護消費者權益,也有利於“穩市場”,更利於“穩民心”,疫情期間的“消費維權”,不能“隨疫而去”,更要嚴格執行。 說到底,更利於增強社會信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和推動復工復產、經濟建設。 (雲天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