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时期,感觉楚国实力明显超过齐桓晋文,为什么齐桓公、晋文公还能成为霸主?

光辉十万


因为当时楚国的经济文化还非常的落后,在当时中原诸侯国看来,完全就是一个蛮夷之邦。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楚国的卵软实力太差太差了,他实在太不够格了。而齐国晋国作为老牌的中原大国,在其他中原诸侯国看来,他的软实力,他的文化经济水平是非常高的。


顶端学术切磋


楚成王,杀兄夺位,背上骂名换来王位,想要在有生之年进驻中原,但他的运气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点背,他在位期间经历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一个个都是雄才伟略的霸主,个个都不是软柿子,楚成王被他们孤立在南方,一生都没有实现称霸中原的目标。

楚成王是霸主么?若是从楚国军事能力来讲,楚成王确实是一方霸主。根据《史记》记载: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楚成王刚刚即位,楚国国力尚不能与齐、晋等大国争锋,想要发展壮大,只能向南方发展。或许真的是天公作美,周天子给了楚国一道名正言顺扩张的王牌,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这句话,意味着楚国可以名正言顺的实行扩张政策,打蛮夷,扩充土地,楚国看似被当炮使,实际是因为这个原因,楚国土地扩充千里,国力日益旺盛。

面对如此强大的楚国,齐桓公与晋文公又是如何称霸的呢?

齐桓公、晋文公为何会成为公认的春秋霸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维护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突然冒出个诸侯国维护自己的地位,周王室自然欣然答应。所谓攘夷就是抵御四方蛮夷入侵,四方蛮夷入侵各地诸侯,大国自然不怕,小国却苦不堪言,突然有个大国冒出来帮他们打蛮夷,小国自然呼应。这个口号,照顾了当时各股势力的根本利益。所以,齐桓公、晋文公都能如愿称霸。

楚称王想要阻止,有两个难题,第一个是楚国长期与蛮夷混居,被孤立与中原文化圈外,不被各诸侯国承认。第二个是师出无名,周天子的谕令是楚国抵御南方蛮夷,决不允许有北侵意图,若是阻止齐桓公、晋文公势必要发兵北上,楚国面对的不光光是齐国、晋国,还有数不尽的诸侯小国。


历史百川


这个问题很有水平。

是呀,为什么实力强大的楚国不能成为霸主,反而是无论土地还是人口都不如楚国的齐国齐桓公,晋国晋文公成为了霸主呢?

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成语——尊王攘夷!

什么是尊王攘夷呢?“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是也!

具体到楚成王时期,“尊王”即是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室的宗法制度;“攘夷”即是对北方游牧的狄、戎民族和南方楚国蛮夷侵扰中原各诸侯国进行抵御。

即是说,包括周王室,齐国,晋国等中原诸国,他们都认为楚国乃是“蛮夷之国”。

关于楚国是不是蛮夷,楚国人自己也有答案:

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曾经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成王的爷爷楚武王无故伐随国,随国说:“大哥,我没得罪你呀,给个理由先!”

楚武王有什么理由呢?

楚国从立国开始就没有打算过维护周王室的宗法制度,也没有尊崇周王室权力的意愿,因为,楚国根本就是被商朝人打败赶去南方蛮荒之地的敌人。

后来,楚国人跟随周王室灭掉了商王朝,论功行赏的时候,周王室依然视楚国为蛮夷,楚国的国君甚至不被允许上宴会厅,只能犹如家奴,在宴会厅之外干些杂活。

楚国人很不高兴。

楚武王回答随国说:“我蛮夷也!”随即就挥兵灭了随国。

请不要和我讲你的道理,我和你不一样人。

你看,打则能打也,不在一个文化系统呢!

中原各国不会接受一个蛮夷做他们的“霸主”的。

齐桓公怎么做的呢?

齐桓公伐宋的时候,先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朝拜了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废立国君竟然不经过周王室同意,请求派兵打他。

周天子欣然同意,自此后,齐桓公凡是打人总要拉着周天子,占尽了便宜,所以被称为霸主。

不过不怕,楚国还是有机会的,随着周天子越来越弱,后来的霸主也就不怎么在乎尊王了,一切唯军事实力说话。

到了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掌权的时候,就有很多中原诸侯小国愿意尊楚国一声“大哥”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楚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中,面积虽然大,但地盘大多都远离中原,不但人口稀少,还都属于未开发地区,只有军事实力能与中原各大国抗衡。但这只是其中一点。

周天子虽然失势,但还是名义上的老大,小国基本都俯首帖耳,大国凡有什么军事

行动,也要找个借口,并向周天子“汇报”。但楚国从未这样做过,当然,这也有原因。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楚王的意思就是:我处在蛮夷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有军队,想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尊奉我的名号。随国人替他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周王室不答应,楚国就这样把随国灭了。随后,楚国用几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几百里的小国扩张成万里大国。

所以,中原各国就一直都没把楚国当“自家人”。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救亡图存”。齐桓公尊王攘夷,存邢救卫。晋文公也时常征伐夷狄。楚国在当时各诸侯的眼里就是蛮夷。一旦楚国的势力渗透到中原,所有国家都会一起抵制楚国。齐桓公伐楚就是个很好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征伐楚国,随即便攻破楚国小弟蔡国,并俘获蔡穆侯。四月,联军抵达楚国,随后,楚成王派遣屈完与联军和谈,盟于召陵,联军撤退,蔡穆侯也被释放。

此时的楚成王,已经意识到了他必须与中原各国加强联络,与各大国改善关系。这样才能让各诸侯接受楚国,即便是挤破了脑袋也要挤进中原。在后来的时间,楚国不断与中原各国交好,并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到了他的孙子楚庄王那时,楚国已经问鼎中原,成为霸主。



盛京土著


春秋时期称霸,其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当时各方的蛮夷纷纷侵入到中原,一些小国抵挡不了,在蛮族的冲击下灭亡,而周王室此时虚弱,也无力组织国际社会反抗群蛮。所以,春秋五霸应时而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团结中原诸侯,共同反击蛮夷的入侵浪潮。

所以,春秋时期的称霸,其实是称“伯”,是共尊一个老大,团结起来的意思,与后世的霸权主义是两回事。这也是楚成王时期虽然楚国势力强盛,却始终无缘霸主地位的原因。因为楚国奉行的就是霸权主义的行事逻辑,与春秋五霸的初衷相背。


楚成王做了将近50年的国君,一生经历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时期的霸权争夺,可是自己却憋屈的只能作为南方的蛮夷眼巴巴的看着别人热闹。这一切,都要从很久远的时代说起。

楚国被中原诸侯认定为蛮夷,先王熊渠曾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接着熊渠还给三个儿子尊王号,表示自立一派,不跟中原国家玩了。后来周厉王兵锋很盛,熊渠为了缓和矛盾,就自己去掉了封号。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随时,随国自称“无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蛮夷也。”结果楚国又一次称王。

所以,楚国在那些崇尚礼法的中原国家看来,就是礼乐崩坏的蛮夷国家,所要攘除的就是这样的国家,怎么还能让他做霸主呢?

可是,楚国的实力又太强大了,不管谁做霸主都不可避免要与楚国掰掰手腕。楚国成为了霸主的试金石,如果连楚国也干不掉,霸主最好还是不要当的好。

(楚国疆域)

齐桓公凭借着充足的财力,以及管仲等一班良臣猛将的辅佐下,成功上位,也要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于是,齐桓公就开始想方设法纠集诸侯,共同打楚国。

这一天,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齐桓公望管仲,管仲立刻明白,就起身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这样,就算是彻底谈崩了。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齐桓公看到屈完不卑不亢,也意识到楚国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就没有继续追打楚国,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这就是齐楚昭陵之盟。

楚成王在位时期,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后来又率军灭亡齐国的盟国弦国(今河南息县)、黄国(今河南民权东南),并且攻打徐国,直接威胁齐国的大后方。齐桓公组织了一次国际救援,却被楚国打败。齐桓公因此只好攻打楚国的同盟国曹国,希望楚国停止攻打徐国(曹国表示很冤枉)。

齐桓公死后,因宋襄公欲称霸,召盟诸侯,还传召了楚成王。楚成王心里很生气,以楚国这样强大,都无法称霸,宋国又何德何能?齐桓公太强大,楚国也就忍了,宋国又是什么东西?楚成王就说:“既然叫我会盟,看我怎么羞辱他们!”在会上,楚国发兵攻打了诸侯国,并且抓住了宋襄公,过了很久才放他回去。

楚军与宋军战于泓水,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击败宋军,宋襄公在此役受伤而死。楚国军威大振,楚国自此称雄中原。此后,楚成王也知道自己不被中原诸侯待见,就继续尊已死的齐桓公为霸主。

(不自量力的宋襄公)

泓水之战后,楚成王苦于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他选择善待流亡而来的晋文公,希望在中原有巨大影响力的晋国能认同自己,但是同样,楚成王又被晋文公抛弃了。晋文公回国后成为了抗击蛮夷的新领袖,最后选择与楚成王开战并打败了他。

从这时候开始,晋文公统领的晋国崛起了。但是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领导下的国际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城濮之战中,楚国作为最重要的蛮夷诸侯被打败后,由晋国带领下的中原诸侯不再被动挨打,开始了全面的反击。诸如北方的赤狄,白狄,长狄等都先后覆灭。国际局势随着蛮夷势力的接连失败发生了逆转。中原的诸侯不但不再需要担心被蛮夷灭国,反而追着蛮夷在打。情况已经与齐桓公做霸主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楚成王)

国际社会已经不需要攘夷了,那么,尊王的举动就纯属多余了。齐桓公的会盟是为了救亡图存,而晋文公以后的会盟就变成了划分战后国际利益,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关系。原本带领大家抵抗蛮夷入侵的老大哥成为了超级大国,与诸侯形成了支配和从属的关系,而周王则成为类似联合国秘书长这种有名无实的存在。

虽然在城濮之战失败,可是楚国依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玩家,影响力巨大,是不可忽视的大国。所以,楚国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新的国际体系中去,频繁出使中原各国,尤其是楚国已经打通了通向中原的进兵通道。

当楚国也加入国际体系后,新秩序也就演变成了晋楚两极争霸,他们分别带着一堆小弟和盟友相互对抗。一旦楚国强过晋国,那么作为新秩序的最强者,就可以成为霸主,支配其他的诸侯。

楚成王时期,没有等来这种国际社会风向标的转向,在公元前626 年,楚成王因为废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杀。商臣本来给定的谥号是“灵”,楚成王死不瞑目。后来,改了“成”字,这才算心满意足,瞑目而去。

他的孙子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天下,实现了他的称霸的遗愿。


而知而行的历史


霸主相当于是主导者,开始于齐桓公,九合诸侯抵御外敌,所以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后面的人就把能让诸侯会盟的人看做是霸主,所以后来宋襄公会盟了一次诸侯,有人就把宋襄公也当做霸主,晋国和楚国实力其实差不多,但是晋国通过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所以晋国被称为当时的霸主,其实论实力晋楚旗鼓相当。后来楚国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就成了霸主。秦穆公其实一直都不是真正的霸主,一直被晋国挡在了西垂之地。真的说起来的话,楚成王是可以称为霸主的,论实力宋襄公会盟那段时间真正的霸主就是楚国。即使晋楚之战楚国败了,他还是南方的霸主。


宇宙爆炸了


难得,居然有人认为春秋中后期还有比晋国更强大的诸侯国。


天辰承影763


楚国是大但是权利,并不集中。

贵族都不是一定听招呼的


哈市假的


呵呵,这个感觉,不容易。


白露为霜65799235


初涉楚国史之时,本人也曾有过困惑,以楚成王在位之时楚国的综合实力而言似乎已经很强大了,不仅早已成为江汉流域实际上的霸主,其势力已经北抵汝水流域,东达淮河流域上游,为什么仍然任由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相继逐鹿中原,称霸天下?直到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在对当时的国际背景有了更进入的了解后才恍然大误,原来楚成王虽然灭国甚多,拓地盛广,但其仍然不具备称霸条件,相反却是称霸者争相防范和打压的对手。楚成王虽然积累了强大的基业,但客观而言其历史地位,只是为自己的后世子孙问鼎中原提前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而已。

为什么说当时的楚成王尚不具备称霸条件呢?要回答此问必须试先搞清楚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春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霸主;第二,成为霸主应具备哪些条件;第三,楚成王之时楚国的发展态势到底如何;第四,楚成王在争霸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下面就利用自己掌握的相关历史信息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春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霸主

“霸主”一词首现于《左传·成公八年》:“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何为霸主?按照《汉语辞典》的解释其本意有二,一指依杖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二指在诸国中势力最大且取得领导地位的国家。所谓“春秋霸主”其实是指在古代中国之春秋时代,所有诸侯国家中出现的那个势力最大并且已经取得首领地位的诸侯国家。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实行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室的控制力是非常强大的,按孔子的话来说,“礼乐征伐由天子出”,那个时代根本不需要什么霸主襄助周王室,也根本不可能有霸主生存的空间。西周灭亡后东周承嗣,周王室的势力不仅江河日下,而且逐步失去了对诸侯国家的羁绊和掌握力,历史步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怪圈,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秋时代。这虽然是个你争我斗,你攻我伐的混乱时代,但尚未孕育出能够一举灭亡周朝而代之的大一统政权。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为了维持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那些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要及时化解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越来越多的矛盾,要引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形成合力以共同抗击蛮夷民族的侵扰,就必须要有强势人物和强大的诸侯国家牵头筹划,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被后世历史称之为春秋霸主的人物,就开始争先恐后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查考史料,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虽然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有两个历史人物非常抢眼,那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齐桓公、晋文公。在所有的版本中这两个人皆被纳入名单之列,他们的文治武功显然得到了所有历史学家的共同认可,在有些版本中虽然纳入了以“问鼎中原,饮马黄河”闻名的楚庄王,但其祖父楚成王虽然在开疆拓土、壮大楚国实力方面作出了不灭的贡献,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版本的认可,说明其文治武功尚不具备称霸条件。

第二,成为春秋霸主应具备哪些条件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首霸,在其开启称霸大业之前,其征伐之举曾经得到周天子的特许,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霸业概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意思是齐桓公在称霸期间曾经先后九次以盟主的名义,召集相关诸侯国家举行规模宏大的盟会,为维持中原诸侯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作出重大历史贡献。齐桓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够得到绝大多数诸侯国家的认可,不仅仅在于他以管仲为相,通过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极大的发展了国力,而且还在于他及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服诸侯,即襄助周天子树立了威望,也及时打击了那些不愿意臣服于周王室蛮夷民族。仔细研读所有春秋霸主的称霸历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进而得出要想成为令人兴悦诚服的春秋霸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必须“尊王”,也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尊奉周王室。当时的周天子虽然大权旁落,但毕竟仍然被诸侯国家奉为华夏共主,任何国家都不能公然对抗。若公然对抗,其行为就不是争霸,而是谋逆。二是必须“攘夷”,也就是要团结带领诸侯国家共同抗击试图侵扰中原的蛮夷民族,确保中原一带姬姓诸侯国家的安定。通过首霸齐桓公的示范,“攘夷”通常与“尊王”并列,史书中记载的所谓“存邢救卫”,就是齐桓公“攘夷”旗号的最佳注脚。齐桓公联合燕、邢、卫等国共同抗击山戎、狄人,取得了“邢迁如归,卫国忘亡”的良好效果,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所以朱熹评价说,“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三是必须得到周王室的许可。只有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才能够以周天子的名义去号令诸侯,即所谓“尊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曹操所操盘的那种“携天子以令诸侯”。如果没有得到周王室的特许,即使力量再强大也是无法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认可,其称霸野心自然也不可能实现。

四是会盟诸侯时其盟主身份必须得到公推。否则就是非法的,也会被其他国家耻笑。有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因为派兵襄助齐孝公回到国内继位成功,便开始沾沾自喜,以为霸主地位非自己莫属,就开始学着齐桓公的套路会盟诸侯,但其盟主身份并没有经过公推程序,而是自坐主位,自封盟主,还不自量力的邀请楚国参盟。其实论实力楚国远比宋国强大,宋襄公的所作所为自然引起楚成王的强烈不满,便在盟会之时暗伏兵甲将其抓捕后掳至楚国,后经鲁国的斡旋才放其回国。宋襄公的争霸之举自然成为千古笑谈。

第三、楚成王之时楚国的发展态势

客观而论,齐桓公首霸中原之时,楚国还处于楚成王之父即楚文王治下。楚文王虽然已经带领楚国人民强势崛起于江汉流域,但其实力与当时的齐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评论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楚成王是楚文王次子,本与王位无缘,但楚文王去世后,楚国陷入到争夺王权的内乱中。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在姬姓诸侯国家随国的帮助下,一举击败堵敖政权,终于成功夺取了王位。楚成王得到王位虽然并不光彩,属于弑兄代立,他死的也更窝囊,被其子商臣弑父篡位,但在其治国46年的历程中,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先后灭亡了贰、谷、绞、弦、黄、英 、蒋、道、柏 、房、轸、夔等10多个诸侯国家,居然将楚国的疆域拓展到了千里之外,其影响力也远涉于郑、宋、陈、蔡等老牌诸侯国家。据《史记·楚世家》,楚成王十八年“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楚国兵锋所至,许国实难抵抗,为了达到求和目的,国君居然肉袒谢罪。这一事件可从侧面证实楚国当时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单从这个角度而言,楚国确实已经拥有了北上争霸的实力和底气。但是,楚国毕属于异姓附庸,在周王室和中原地带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姬姓诸侯国家的眼中,仍然属于蛮夷民族,属于那种需要刻意防范的对象。楚国的发展势头越是越劲,就越容易引发姬姓诸侯国家的仇视,它也越发难以融入到姬姓诸侯国家的阵营中。那个时候礼乐制度虽然已经正在崩溃,但那块仅存的遮羞布仍然存在,那些自以为血统纯正的姬姓诸侯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容忍一个异姓附庸坐在自己的头上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相反却会不约而同的抱团发展,共同抗击可能出现的威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楚国如果想要北上争霸,必然会直面许多严峻的困难。

第四,楚成王争霸中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无论在是楚国僭越为王之前,还是僭越为王之后,历代楚君始终将北向拓展作为自己的长远战略目标进行布局谋篇,只要一有机会就会举全力北进,楚武王北伐申吕,楚文王过邓伐申、伐蔡灭息等重大军事行动皆源于此。楚成王之时,楚国的疆域更广,势力更雄,其野心自然更大。其实楚成王也是有野心的,而且野心非常大,他何尝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何尝不想傲视群雄为霸主。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其实早就付出过许多努力,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想要成为一代霸主自己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查阅相关史料可知,楚成王居然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人,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相关历史信息如下表所示:


据上表可知,在楚成王上位之时齐桓公已经主政齐国15年,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迅速壮大了国力,国际地位自然与日俱增。楚成王上位于公元前671年,当时的楚国刚刚走出内乱,不仅国内空虚,力量薄弱,而且治国理政的经验也不足,自然无法与已经强大起来的齐国相抗衡。更重要的是早在十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已经通过成功举办北杏会盟,掌握了一批诸侯国家。不久之后又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了诸侯长的册封,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威振四方的霸主,自此以后北方诸侯国家皆捧其马首是瞩。尽管如此,颇富抗争精神和进取精神的楚成王,并没有被其威风吓倒,仍然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开疆拓土的伟大洪流中,其兵锋直指淮河流域上游,甚至将姬姓诸侯国家中的郑、蔡等国,纳入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必然会触及到齐国的核心利益,也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齐桓公的威风。齐桓公为了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和颜面,在击退北方戎、狄的进攻后,于公元前656年亲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攻势,迅速击破了已经投入楚国怀抱的蔡国,接着又侵占召陵,陈兵楚境,打算攻入楚国。楚成王与齐桓公的矛盾正式公开。楚成王虽然有野心,但他并不糊涂,当然明白以一敌八无疑于以卵击石的道理,要破解眼前的危机只有在不影响自己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和解。经过反复谈判,在楚国答应从郑国撤军后,攻守双方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史称“召陵之盟”。客观评论,从表面上看召陵之盟属于双方握手言和,打了个平手,但就实质而言,楚国不断上升的态势已经被齐桓公成功地扼制住,楚国不断同意马上从郑国撤军,而且答应向周王室贡赋纳物,它是齐桓公“尊王攘夷”旗号的再次胜利。凭借这一胜利,齐桓公更进一步坐稳了自己霸主的宝座,地位无人憾动。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齐国陡然陷入无休止的内乱,宋襄公因为受齐桓公生前所托,派兵护送齐孝公回到国内成功即位。其实宋国的国力并不强大,本无称霸基实力,但宋襄公不自量力,以为自己既然能够平定齐国的内乱,齐桓公的曾经的霸主地位自然非自己莫属,因此仿效齐桓公的作法,多次举行盟会,未经公推即以诸侯长的身份自居,这自然引起楚成王的强烈不满。楚成王的实力和影响力虽与齐桓公无法比,但却远超宋襄公。因为受到齐桓公的打压,已经隐忍蛰伏许多年的楚成王早就心怀不满,时刻寻找着东山再起的机会,眼见宋襄公并未得到大多数诸侯国家的真心支持,决定撕破伪装重现江湖。公元前639年即齐桓公去世后的第5年,楚成王苦等已久的机会来了,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成王三十三年“宋襄公欲为盟会,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遂行,至盂,遂执辱宋公,已而归之”。楚成王竟然在宋襄公所办盟会的地方暗伏兵甲,将其抓捕后直接带回国内,成为当时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让一心想成为霸主的宋襄公脸面尽失,直到鲁国出面斡旋,楚国才放其回国。宋襄公虽然颜面已失,但仍未吸取教训,既不甘心受楚国之辱,也不想放弃自己争霸中原的雄心壮志,于公元前638年联合卫、许、滕等国,决定去攻打归附于楚的郑国。郑国抵抗不了自然要向楚国求救,举世闻名的泓水之战暴发,宋襄公不仅输掉了战争,而且自己也身受重伤,于第二年不治而亡。

连胜宋襄公两局,楚成王威风大振,周边诸侯国家纷纷来归,只要谋划得当,霸主之位应该垂手可得,可就在此时半路上突然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晋文公,使楚成王的霸主美梦终难实现。

公元前636年也就是宋襄公身亡的第二年,在外已经流亡了19年的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下打回晋国,杀掉晋怀公夺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君位。晋文公虽然在位仅仅9年的时间,但逆境使人进步,他在一帮经验相当丰富的老臣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即稳定了国内政局,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国力大增。晋文公的不平凡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还在于历史给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的周王室突然暴发了所谓“子带之乱”:王子带居然联合狄人攻破周都,起跑了周襄王。晋文公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及时捕捉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立即率兵“勤王”,在打败王子带的军队后,将周襄王亲自护送回都。此为盖世之功,不仅受到了周天子的重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诸侯国家的赞许和信赖,更重要的是他还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了诸侯长的称号,以后的所有攻伐征战,皆可光明正大的借天子之命的旗号行事。这就是为什么晋文公上位的时间虽然很短暂,却能够迅速得到中原诸侯国家的响应和认可,并迅速成就一番霸业的重要原因。

在晋文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启霸业的同时,南方的楚成王并没有清闲下来,仍然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图谋中原,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包围了宋国都城,想将宋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宋国无法抵挡只好派人向晋国求救,成濮大战一触即发。楚国虽然曾经连胜宋国两局,但这次因为令尹子玉的失误,竟然输掉了战争,而且输得相当惨,几乎全军覆没,令尹子玉自知罪责难逃,不得不自裁谢罪。楚成王积累已久的称霸本钱,竟然在此役中灰飞烟灭,唯有落荒而逃。城濮之战结束后,晋国乘胜之勇立即召集齐、宋等许多诸侯国家在践土会盟,甚至还请出周襄王亲自赴会,周襄王策封晋文公为“侯伯”也就是所谓诸侯长,还亲自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自由征伐的权力。晋文公顺理成章的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