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觀察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二十四節氣”背後每一個節氣都有一個小故事,今天我們來溫習以下“驚蟄”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兩個漢字並列一起,構成了生動畫面和無窮故事,很神奇。可以遐想遠方一聲初始雷鳴中,萬千沉睡的幽暗精靈被喚醒,它們睜開惺忪雙眼,不約而同,向聖賢一樣的太陽敞開各自門戶。這是一個帶有推進和改革色彩的節氣,反映對象的被動、消極、依賴和等待狀態,顯現出一絲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像一鄉村客店老闆凌晨輕搖那位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乍亮,該上路了。

此地,驚蟄,草還沒有衝出來用新綠包圍從冬日走出的人群。盤桓已久的街冰卻稀釋為水,像攥一個東西沒攥住滑手了。南風至,吹在臉上,是另一番話語,不止溫潤,還有情意。天該暖了,天氣仍然被人們喊冷。此際“凍人不凍水”,人體汗毛眼初開,陽氣領先,反而擋不住些微春寒。汗毛眼是人體九萬八千竅孔之一,何故而開?因為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