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5戰鬥機的性能如何?

天俊談兵


米格-15是米高揚設計局設計的一款噴氣式戰鬥機,在其首飛70多年後,現在仍在一些國家的空軍(東北亞某鄰國,幾內亞比紹)中服役。它是歷史上生產數量最多的噴氣式戰鬥機(蘇聯生產了13100+架,其他國家4100+架)。它是蘇聯航空工業的明星,是集創造力,工程技術和超長服役年限於一身的強大象徵,也是米高揚設計局真正成為世界級設計局的開山之作。

圖一 一代名機米格-15

米格-15的起源

1946年3月,蘇聯統治者約瑟夫·斯大林將阿爾喬姆·米高揚和其他幾位戰鬥機設計師召集到了克里姆林宮。在那裡,他們領受到了一個任務,為軍方研發和生產一架新型截擊機,能夠攻擊和摧毀美國運載核炸彈的重型轟炸機。蘇聯政府的標準既嚴謹又全面,要求新飛機必須能夠滿足多功能,速度快(目標是達到0.9馬赫,超過每小時1111公里)並且火力強,實用升限達到10973米,具備一個小時以上的作戰續航能力。

圖二 Ta-183的計算機效果圖

米高揚設計局的最終設計方案是一個全金屬結構,薄型後掠中單翼佈局。機翼後掠角為35度,並有兩度的上反角,這是高跨音速領域飛機的典型配置。該空氣動力學設計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納粹德國二戰後期在Ta-183上的研究成果,蘇聯獲得了該機的相關文件。

主翼上都安裝了兩個翼刀,以提高空氣動力學性能。而橢圓截面,相對粗短的機身尾部裝有空中剎車和安有水平尾翼的垂直尾翼,垂尾前緣呈56度角後傾。從尺寸上看,該機長10.1米,翼展10.09米。在整個米格-15的開發過程中,這兩個數字沒有發生改變。

圖三 伊-310的一號原型機S-01

在這個原型中,其他創新包括火災警告和滅火系統以及一個位於機頭下側,使用絞盤和鋼絲繩升降的武器維護平臺。武器本身包括兩門裝在機身左側各備彈80發的NS-23機炮和一門裝在機身右側備彈40發的N-37機關炮。這兩種火炮的數字後綴分別是以毫米為單位的火炮口徑大小。飛行員後來發現機載彈藥只能維持不到9秒的齊射射擊時間。該飛機的設計思想之一就是用火力強度來彌補火力持續性的不足。

圖四 米格-15的武器維護平臺和機炮,本圖實際上來自一架米格-15比斯。它用射速更高的NR-23機炮代替了NS-23機炮

一個分叉的機頭進氣系統將空氣送入發動機。維修人員和維修人員通過位於主油箱後面的鉸鏈可以打開後機身進行發動機維護。機內載油量為1240升,可以通過在兩邊翼下攜帶一個容量250升的外部油箱來增加續航時間。飛行員的舒適性是一個主要考慮因素,為此,該飛機有一個加壓的空調駕駛艙。而氣泡式座艙蓋和彈射座椅——蘇聯又一個世界第一——增加了飛機的實用性和安全性。

圖五 米格-15的駕駛艙

米高揚設計局內部將米格-15的原型機命名為伊-310,在1947年12月30日實現首飛,試飛員維克多·尤加諾夫(Viktor Yuganov)上尉對於首飛的反饋總體上是好的。總共生產了三架伊-310試驗機,分別是S-01,02和03。試飛中,S-03創造了0.934馬赫(每小時1152公里)的最高速度。

米格-15的強勁對手是拉沃奇金設計局的拉-174D設計。後者也參考了Ta-183的研究成果,儘管使用了後掠角達到37.3度的上單翼,主起落架是被收入機身,而不是收回到機翼中。性能方面,它具有更出色的機動性和穩定性,但伊-310在爬升率,航程,火力和易於生產方面具有優勢。兩架飛機各自飛行了大約100架次,綜合性能比較上沒有明顯的贏家。因此,測試擴展到使用這兩種機型的量產版本(現在已經正式命名為米格-15和拉-15)的運營維護領域。這一次米高揚-古列維奇的設計贏了!

圖六 拉-15的七號原型機,可以看到上單翼佈局,主起落架位於機身而不是翼下,該飛機在蘇軍中少量裝備指導1954年

米格-15家族的主導生產型號——米格-15比斯

早期量產型米格-15並不完美,陸續發現了很多問題,相應的整改措施被直接加入了工廠生產線。這使得早期交付的飛機有著各種不同的配置差別。在這些早期生產型飛機的交付過程中,更多通用改進工作已經在進行中。最終,升級版本——米格-15“比斯”(Mig-15bis,bis是“第二”的意思)最終成為了米格-15的主導生產型號。在“比斯”上發生的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用VK-1發動機永久性地取代了RD-45。

圖七 VK-1發動機

安裝在米格-15“比斯”中的VK-1發動機的推力達到2700公斤,使飛機的最高速度達到了每小時1076公里,並能以每分鐘2700米的速度爬升。這分別比之前的米格-15戰鬥機快了28公里/小時和每分鐘183米。該飛機的實用升限也從15200米上升到了15500米,航程從1960公里增加到了2000公里。和這些性能提升一起到來的是對於更長著陸滑跑距離的要求,為此引入了著陸制動降落傘。

圖八 打開空中減速板的米格-15比斯戰鬥機

米格-15“比斯”的其他改裝包括改變了形狀的空中剎車,打開角度變成了22度。駕駛艙得到了升級,NS-23機關炮被更換為射速更快的NR-23機關炮。之後,又增加了兩枚116千克ARS-212或四枚46千克TRS-190空射火箭彈作為輔助武器。

米格-15在朝鮮戰爭中初戰成名

儘管朝鮮戰爭並不是米格-15參加的第一場戰爭,但正是在朝鮮半島,米格-15建立並鞏固了它的聲譽。它在朝鮮戰場的第一次空戰勝利和第一次對於噴氣式戰鬥機的“獵殺”都發生在1950年11月1日,兩者相隔不到幾小時。當天,蘇聯空軍第50戰鬥機航空師(IAD)裝備的米格-15戰鬥機分別擊落了一架F-51“野馬”和一架F-80“射擊之星”。

圖九 P-80“射擊之星”在米格-15面前走不了三個回合

轟炸機也是重點照顧目標,米格-15在這裡扮演了它被最初設計用作的攔截機角色。一種特別有效的攔截策略是,米格-15飛機在高空待命,然後從上方攻擊聯合國軍飛機。如果再被分成若干小組,他們就能夠從不同方向全方位地發動上述戰術攻擊。1951年4月12日,44架米格-15戰鬥機採用這種戰術對美國空軍的一個大型混合飛行編隊發起攻擊。這個擁有不少於48架B-29轟炸機的機群在襲擊中遭到重大損失。米格-15們總共擊傷或摧毀了10架“超級空中堡壘”,三架F-80噴氣式戰鬥機和另外一架其他型號的飛機,自身僅損失一架。

為了避免出現不可逆轉的不利影響,西方國家對於米格-15的反應迅速:12月中旬,美國空軍的第一架F-86A“佩刀”戰鬥機已經抵達東北亞戰場。從1950年12月17日開始,在鴨綠江黃海入海口往上,出現了一個異常激烈的空中戰場。這個在世界空戰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鬥區域,後來被稱為“米格走廊”。

圖十 米格走廊的位置

米格-15對比F-86A

總體上,米格-15和F-86A是兩架勢均力敵、不相上下的戰鬥機,但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米格-15有更大的升限(15500米vs13716米)和更好的爬升率,而F-86A“佩刀”的俯衝性能更優秀,並且具有更靈活的加速性。配備六挺12.7毫米M3勃朗寧機槍,每挺備彈300發子彈,F-86A擁有強大的持續火力,但米格-15的NR-23和N-37的機炮組合會有更大的爆發火力。另外,只有在時速700公里以下時,才有可能從飛行著的米格-15駕駛艙中逃離。

圖十一 F-86“佩刀”是米格-15“針尖對麥芒”的對手

這兩架飛機的能力是如此相近,飛行員的經驗往往會決定每次空戰的最終結局。具有更好的訓練和經驗的美國空軍飛行員依靠F-86A“佩刀”,逐漸從咆哮的米格-15手中奪回朝鮮上空的制空權:三個月內有123架米格-15戰鬥機被擊落。最終,美國空軍聲稱它的F-86戰鬥機共擊落了792架米格-15,自己僅損失了78架。這一10比1的懸殊比分,儘管來自於當時的美國軍事戰鬥記錄,其準確性一直受到質疑。


稀星天外


提起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蘇聯的米格-15戰鬥機不可或缺。米格-15被認為是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噴氣戰鬥機,其衍生機型廣泛服役於許多個國家,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第一代戰鬥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戰爭中,米格-15戰鬥機首次大規模投入空戰,顯示出優異的飛行和作戰性能。
米格-15的研製過程並不順利,主要卡點在於發動機。當時蘇聯的噴氣式發動機技術不成熟,試飛不成功。後來得益於英國向蘇聯出口“尼恩(Nene)”渦輪噴氣發動機,蘇聯的克利莫夫發動機中心很快仿製出推力更大的“尼恩Nene”發動機,定名為RD-45型發動機 。隨後又在RD-45的基礎上,發展出推力更大的VK-1發動機,如此米格-15戰鬥機的研製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米格-15戰鬥機於1946年由米格設計局負責研製,1947年12月首架改進的米格-15戰鬥機進行國家試驗。1948年底,米格-15開始大量裝備蘇聯空軍,最初集中部署在莫斯科周圍,並迅速成為蘇軍的主力殲擊機,主要用來對付美軍的轟炸機。
米格-15戰鬥機機長10.13米、翼展10.08米、高度為3.4米,最大起飛重量為5111千克。動力裝備RD-45型噴氣發動機或VK-1發動機,推力為27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為0.88馬赫(1078公里/小時),實際升限為15200米,最大航程為1782千米。
米格-15戰鬥機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佼佼者,空戰主要是美國F-86“佩刀”和蘇聯米格-15戰鬥機的對峙。美國F-86和蘇聯米格-15戰鬥機都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這兩架飛機的作戰性能各有優劣。米格-15戰機重量較輕,F-86在較低空上有較好的機動能力,而米格-15在高速升降和高空加速方面有優勢。米格-15裝備兩門23毫米機炮和一門30毫米機炮,備彈200發;而F-86只攜帶6挺12.7毫米機槍(在戰爭結束時出現了4門20毫米機炮)。
按照俄羅斯方面的數據,在歷經三年的戰爭中,米格-15戰鬥機進行了1872次空戰,成功擊落1106架美國飛機,其中約有650架是F-86“佩刀”戰鬥機,而米格戰機只損失了335架,由此可見米格-15的優秀戰鬥能力!

科羅廖夫


在蘇聯時期有兩個米高揚,一個是蘇共中央委員會的米高揚,而另一個米高揚是飛機設計師米高揚。

飛機設計師米高揚和另一個飛機設計師格列維奇,二人合作成立了具有代表性的飛機設計局,暨米格飛機設計局。

格列維奇

其實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二人就曾經合作設計過好幾個型號的活塞式螺旋槳飛機,但是性能很是一般,而真正一舉揚名的拿手傑作是名震朝鮮上空的米格15戰機。

米格飛機整整的影響了我們國人幾十年的時間,從當初的米格15開始,一直到米格29 和米格31.

至於蘇霍伊戰機,那還是在蘇聯解體之後,當我們引進蘇27之後才知道還有一個蘇霍伊設計局。

近年來,蘇霍伊飛機不僅對我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在世界上也是赫赫有名。

但其實如果按資排輩的話,它應該是排在米格戰機之後的,這是因為不管是五次中東戰爭、還是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都是米格戰機主宰戰場的上空。

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米格飛機和AK47 .。

米格15飛機並不是蘇聯的第一個型號的噴氣式飛機,在戰後蘇軍繳獲了有關德國噴氣式飛機的資料,於是發展了第一個型號的噴氣式飛機米格9.

但是米格9在設計上有許多的缺陷,難以完成截擊高速轟戰機的任務,於是在蘇聯最高當局的敦促下,米格設計局在原有米格9的優點上發展出了新的型號暨米格15戰機。

米格15繼承了蘇聯武器簡單實用、性能可靠、機動性強、實用升限高和火力猛的特點。

飛機採用當時流行的機頭進氣、機翼35度後掠角、機翼位於機身中部靠前的設計佈局。(注意,米格15的機身為翼身一體,米格25和米格31 為上單翼設計)

在火力上繼承了原蘇聯一貫火力強大的特點,配置37毫米機炮一門、21毫米機炮兩門、備彈200發。

應該說,米格15的這一設計是非常成熟的,相對於它的對手,美國的F80戰機,在設計思路上無疑是佔優勢的。

當時的美國F80採用平直翼設計,12.7毫米機槍和備彈1000發,單發動機。

而米格15戰機的後掠翼設計保證了飛機最快速度可以達到1080公里的速度進行飛行,在這一點上美軍的F80是達不到的。

美軍的F80備彈1000發,在這一點上要多,於米格15,但米格15的機炮威力大,只要有數發命中,F80就會中彈墜落,而美軍飛機雖說火力持續時間長,但它的12.7毫米機槍威力太小,米格15只要不是被擊中要害部位,一般會安然無恙。

米格15的最大航程在1800公里左右,由於機體較小、不如美軍的飛機航程遠,所以在進行縱深攻擊敵人目標方面不如美機。

但它是一款前線殲擊機,在保衛志願軍後方的如橋樑、和運輸線等方面完全勝任。

最後搞一個小插曲,米格飛機的型號編制一般都是採用單數,比如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米格23、米格25、米格29和米格31等。

這應該是蘇式飛機的一個特點,像蘇霍伊設計局推出的有蘇15、蘇27、蘇35和蘇37等。

至於後來蘇霍伊設計局推出了蘇30戰機,當時也是頗感不解。

其實蘇30戰機並不是一款專門研製的新型號,它的前身本是一種教練機,是老蘇靈機一動來了靈感,於是便把它改吧改吧變成了殲擊轟炸機,一人在前邊駕駛,一人在後邊負責轟炸。


東方評史


進入冷戰特別是進入噴氣時代後,面對正在飛速進步的西方噴氣式戰鬥機的威脅,蘇聯空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得益於1946年9月和1947年3月英國工黨政府同意出售給蘇聯25臺“尼恩”發動機和15臺“德溫特”發動機,蘇聯各個設計局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比如雅克-23、雅克-30和拉-15。

同樣,米格飛機設計局也推出了自己的設計型號伊-310 ,飛機在1947年12月30日首次試飛成功,1948年3月型號改為米格-15,第一架米格-15在5月27日交付空軍。當時,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拉-15。

拉沃契金設計局的拉-15在外形上和米格-15相像,它採用上單翼,主起落架安裝在機身,所以輪距較寬。除了在火力上稍遜米格-15外,機動性和操縱性都比米格-15稍好,受到飛行員喜愛。不過它的工藝性不行,特別是中央翼盒核心部件需要整塊鋁合金銑切。最終,米格-15成為50年代初蘇聯空軍及其盟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而之前威震蘇德戰場上空的拉沃契金設計局從此一蹶不振,在拉沃契金1960年去世後設計局改組為從事航天設計的設計局,從此離開了戰鬥機的世界。

米格-15從1948年裝備部隊到1954年停產,除了蘇聯自己外,波蘭和捷克都按照許可證進行進行生產,總產量高達1.8萬架,是史上最高產的噴氣戰鬥機。它的主要機載武器1門H-37航炮和2門HC-23KM航炮,典型型號是原型和БИС比斯型。

飛機單臺推力2.27噸,翼展10.08米,機長10.1米,機高3.7米,正常起飛重量4.96噸(比斯型5.04噸),最大速度1031公里/小時(比斯型1044公里/小時,在5000米高度),實用升限15200米(比斯型15500米),最大航程1175公里(比斯型1330公里)。

米格-15裝備部隊後,最先接受戰火洗禮是在我國上海。由於當時臺灣國民黨飛機經常前來襲擾,特別是發生了二六轟炸,應我國政府邀請,蘇聯空軍進駐我國東南沿海。

1950年4月28日,國民黨的一架P-38偵察機越過海岸線,但很快被近衛殲擊航空兵第29團的兩架米格-15截住並擊落。此次勝利雖然只擊落了一架國民黨的P-38偵察機,但卻在近衛殲擊航空兵第29團、在蘇聯防空作戰史乃至在蘇聯航空製造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是蘇聯飛行員使用噴氣式飛機取得的首次勝利。

當然,讓米格-15真正大放光彩的是在朝鮮戰爭中。在這場戰爭中,米格-15與美國空軍的噴氣式戰鬥機F-80、F-84和F-86都有過較量,尤其是F-86。綜合比較,米格-15垂直機動性較好,加速較快,高空機動性好,轉彎半徑小,火力更強,而且維修建議,可以在簡易跑道上起飛著陸。正式具備這些性能,中蘇空軍在鴨綠江至清川江空域取得局部優勢,建立起著名的“米格走廊”。

根據蘇聯統計,戰爭蘇軍飛行員擊落美國飛機1047架-其中647架F-86,自身損失319架米格-15;中朝空軍擊落敵機330架-其中211架F-86,損失224架米格-15。而美軍記錄為擊落792架米格-15,自身僅損失78架F-86,損失比10:1。不過這個數據已經有所更正,在蘭德公司2007年報告已經修正為1.8:1。

此後,蘇聯又在米格-15基礎上研製了米格-17。而米格-15在去掉座艙和起落架基礎上,成為了蘇聯最早的空艦導彈KC-1。


榮華之武器堂


米格15戰鬥機是蘇聯設計製造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機頭進氣,中等後掠翼,高水平尾翼。開始由於本國發動機性能較差而影響了定型和裝備部隊,後在引進了英國發動機後才使米格15設計性能達到設計指標,並很快裝備蘇聯空軍。

米格15戰鬥機在現在來看屬於絕對輕型戰鬥機,起飛重量才5噸多,最大時速980千米,實用升限15000米,最大留空時間一個半小時。

米格15揚名天下是在朝鮮戰爭中,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參戰,斯大林非常感動,於是派出了蘇聯空軍秘密參戰,以給中朝軍隊提供空中支援。不久後志願軍空軍也完成培訓,緊急赴朝參戰,中蘇兩國空軍健兒使用的便是米格15戰鬥機。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空軍非常囂張,在朝鮮上空如入無人之境,給志願軍及志願軍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當中蘇空軍飛行員駕駛著米格15出現在美國F80,F84戰鬥機面前時,美國空中強盜嚇的目瞪口呆,隨後被打得落花流水。因為美國F80,F84都是戰鬥轟炸機,速度沒有米格15快,沒有米格15機動靈活。加上米格15的爬升率高,一度美國飛機被打的不敢參戰,一看見中朝的米格15,掉頭就逃。這種情況,直到美軍的F86投入朝鮮戰場,局面才有所改變。

F86佩刀式戰鬥機研製的比米格15戰鬥機稍晚一些,但其裝配的 噴氣發動機比米格發動機先進,省油,所以F86戰鬥機留空時間長,達3個多小時,這樣一來,往往F86追著打米格15因為米格15留空時間短,空中格鬥時間不長就得返航,加上中低空機動性F86比米格15強,所以我中蘇志願軍飛行員也吃了一些虧。

但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在我志願空軍的勇敢頑強,不怕犧牲,英勇奮戰下,美國各種被米格15戰鬥機擊落的飛機要多的多。可以說,一個抗美援朝戰爭,使蘇聯的米格15揚名天下,立下了 不朽的功績。


金魚衚衕 甲9號


米格-15(MiG-15) 米格-15比斯(MiG-15bis) 機型參數 機長 10.13米 10.86米 翼展 10.08米 10.80米 機高 3.4米 3.7米 機翼面積 20.6平方米 全機空重 3,636公斤 3,681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 4,96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5111公斤(11270.0lbs) 6045公斤(13327磅) 動力性能 發動機型號 一臺克里莫夫RD-45型噴氣發動機 一臺克里莫夫VK-1(Klimov VK-1)噴氣發動機 發動機推力 2,722公斤(6000磅) 2,700公斤(5952磅) 最大平飛速度 1,078公里/小時(海平面)(670英里每小時) 1,075公里/小時(海平面)(668英里每小時) 最大升限 15544米(51000英尺) 15500米(50853英尺) 爬升率 3,000米/分 3499米/分 最大爬升率 42米/秒(海平面) 最大航程 1782千米(10000米高度) 1860千米(10000米高度) 續航時間 3小時 。 機載武器 一門37毫米(н-37型)機炮,兩門23毫米(нс-23км型)機炮,攜彈200發 。 一門37毫米(N-37型)機炮在機身前下右側,兩門23毫米(NR-23型)機炮在機身前下左側 。


歷歷時空


米格-15戰鬥機(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15,英文:Mikoyan MiG-15,北約代號:Faggot,中文:柴捆),是20世紀40年代末期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各型機總產量超過18,000架,曾裝備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中國、保加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38個國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多的一型噴氣式戰鬥機1。米格-15戰鬥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中,首次大規模投入空戰,顯示了優異的飛行和作戰性能。

米格-15比斯戰鬥機首飛1949年9月時速1076公里實用升限15500米機型簡介。米格-15比斯戰鬥機是前蘇聯生產的米格-15型噴氣式戰鬥機的改型,增大了發動機的推力和改進了電子設備。1949年9月首飛,1952年初大量投產,命名為米格-15比斯。“比斯”來源於拉丁文,是“再一次”的意思,表示“從原型機派生出來的改進型”。

米格-15戰鬥機是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從蘇聯進口的噴氣式前線殲擊機。曾用代號“43號機”。

米格-15比斯戰鬥機最大時速為1076公里,實用升限為15500米,最大航程為1330公里。可選擇攜帶多種武器(炸彈或57毫米火箭彈),可完成複雜氣象甚至夜間良好天候情況下的截擊,護航、偵察、戰術轟炸等多種任務。

米格-15比斯和米格-15在飛機外形上差別不大。它改裝了推力2700千克的的BK-1型發動機,飛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飛機幾何尺寸不變。外觀上,該型號的翼刀帶有一個缺口,而之前的米格-15是沒有這個缺口的。1953年以後生產的米格-15比斯飛機上增裝了夜間和複雜氣象飛行所需要的儀表設備,因而在它們的機翼下方裝有無線電高度表的黑色“π”形天線。有無這一天線,可以作為分辨上述兩個機型的標誌之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裝備的米格-15比斯型戰鬥機,以其優異的性能,成為美國F-86型噴氣式戰鬥機的勁敵。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曾駕駛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型飛機,擊落擊傷9架敵機,在國土防空中作出了重大功勳。

志願軍的米格-15在朝鮮戰爭中參加了世界首次噴氣機與噴氣機之間的戰鬥,並被證明優於英國格羅斯特“流星”和美國洛克希德F-80“流星”和共和F-84“雷電”。直到F-86的到來,美國空軍才扳回了比分。

北美F-86“佩刀”抵達朝鮮戰場後終結了米格-15的巨大優勢,但米格在未來幾年裡仍繼續構成致命威脅。


劉偉liu


作為戰後蘇軍第一代進入量產服役的噴氣式戰機,並且在朝鮮戰場上的優異表現,米格-15有著不錯的名聲,不過它並不是蘇聯的第一種噴氣式戰機。米格-15其實是在米格-9的技術鋪墊上進行改進升級的,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將德制發動機改為英制發動機,米格-9使用的是仿製德國的Me-262的發動機,但是德國這款軸流式壓氣噴氣發動機由於還不夠成熟,所以也導致了蘇聯早期噴氣式發動機的不足。而之後在戰後窮到家的英國在蘇聯的鈔票面前把自己最先進的“尼恩”離心式噴氣發動機賣給了蘇聯,於是在強大的發動機的加持下,一代神機米格-15誕生了。米格-9戰機,它是米格-15的技術鋪墊,在實驗中發現裝在機頭的機炮在開火時產生的煙霧很容易導致發動機缺氧熄火,所以在米格-15時就將機炮移到了機頭下方

在強勁的發動機的加持下,米格-15戰機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1078km/h,最大航程達到了1782公里,而使用仿製德制發動機的RD-20發動機的最大飛行速度才911km/h,最大航程也只有800公里,。正是因為擁有強勁的發動機加持,在朝鮮戰場上,在面對美國F-80、F-84以及F-8F時有著巨大的優勢,也打出了著名的米格走廊,而美軍在飛機性能上的劣勢直到F-86的出現才得到緩解。不過有趣的是,雖然英國的雖然賣發動機給蘇聯,但是並沒有授權蘇聯生產“尼恩”發動機,所以知道蘇聯仿製後要求蘇聯支付2億英鎊的專利費,但蘇聯裝楞充傻就是沒給錢。

而在武器的配置上,延續了米格-9的2門23毫米航炮+1門37毫米航炮的配置,在近距離格鬥中有著巨大的優勢,有時候一發炮彈就可以擊毀美軍飛機,而美軍飛機裝備的是6挺12.7毫米機槍,但這種口徑的子彈在二戰還好用,但在皮糙肉厚的噴氣式戰機上就不管用了,志願軍的飛機經常被它打得千瘡百孔依舊可以照樣飛行戰鬥。總體來說速度、機動、火力都可以算的上世界頂級戰機,所以正是看到其優秀的性能,中國決定引進這款戰機,並命名為殲-5.米格-15和F-86同框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