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淺說易懂“姓和氏”的區別


傳統文化——淺說易懂“姓和氏”的區別


定義試譯:姓和氏都是宗族血親關係的代號。

姓和氏的概念本不同,姓是區別血緣的,是宗族的根本族號,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統,是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屬所共有的符號標誌。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標記,氏是源於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開氏始祖的符號標誌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的稱呼。

姓和氏的區別:

1、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

姓,原本指的是母親一系的血緣關係,而氏則指的是父系血緣關係。

夏商周時期(秦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是用來“明貴賤”;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貴族世襲統治制度逐漸衰落,氏族社會所建立起的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姓、氏差異漸漸模糊。

秦漢時期,姓與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姓,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秦主宰中原後,貴族逐漸沒落,平民地位得以提升。平民可以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因此,現在查詢姓氏起源時,會出現一個姓有多個起源的現象。

2、貴者有氏,賤者無氏。“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所以貴族有姓、有氏,有名;平民有名,但沒有氏。如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

3、姓是婚姻嫁娶的重要依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反映了古人樸素的優生理念。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這一優良傳統一直傳承了四千多年。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隨著氏族制度的沒落,姓在事實上趨於消亡,而氏與姓漸趨混淆;

傳統文化——淺說易懂“姓和氏”的區別

4、女人的姓比名重要。尤其是有貴族身份的女人。區別婚前待嫁女子,在姓的前面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今天明白了,孟姜女乃是姜家大女兒。

區別嫁後女人,採用以下幾種方式:在姓的前面冠以自己所在國的國名,如: 齊姜、晉姬、秦嬴;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的前面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如: 秦姬、江羋、苪姜。

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的前面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 趙姬、孔姬、秦姬、棠姜;死後在姓的前面冠以配偶的諡號,如: 武姜、昭姬、共姬、文姜、敬嬴;

5、男人的氏是地位和身份的體現。

諸侯以受封國的國名為氏,如齊環(齊靈公)、宋王臣(宋成公)等。卿大夫及其後裔以受封的邑名為氏。如屈完、解狐、羊舌赤等。以所居的地名為氏。如東門、北郭、南宮、百里等。

以官名為氏。如卜偃、司馬牛等。以技藝為氏。如巫、陶、甄等。以祖先的諡(shi)號為氏。如胡、戴、召等。

結語: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種族符號,不少姓,如姜,姬、姚等,都加有女旁,這就是按時曾經的母權社會,在後來由於種族繁衍,分支較多,分散開來,部落也開始逐步增多,每一支都有一個符號為特殊標誌,這就是氏。

《通鑑.外紀》中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分”,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姓和氏是有聯繫和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