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帖时候总是临不像?临帖不像会进步吗?

陈依德


不希望成为这个家或那个家的,很简单,就是想让自己的字写的好看一点,达到自己的审美要求就行了。临贴是很重要,多想,多看,多练更重要!

自己的字还差得很远呢,结构、笔画和部首等基本功仍需要努力。加油!





颢天


沈鹏先生是个坦率的人,他曾坦言自己从未系统临摹过古今名帖。沈鹏曾是书协主席,当今健在的名家之中,不敢说沈鹏定执牛耳,但水平肯定算是一流。沈先生公开表态自已没临过帖,首先他的坦诚让人钦佩,其次,他之所以这样说,更主要的目的是向世人坦露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不蔓不枝,亭亭净直,不囿于古人,才是纯洁真挚的书法作品。当然,他这个观点未必正确,有待商榷,但肯定有合理的一部分。



之所以从沈鹏先生说起,抱庸只是想表达一种个人观点:临摹像与不像,并不一定是个是非问题,而更在于书学者个人对书法的认识理解,以及个人的书法艺术追求。简言之,临摹得像与在像,要看究竟是能力问题,还是选择问题。临摹得不像,未必就不能进步。

什么字好学,什么字不好学?接触书法学习久一些的朋友们都知道,规范字好学、个性化的字难学,田英章好学、沈鹏不好学,欧阳询好学、米元章难学,书法形体好学、书法神质不好学,当然,学深学精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至少,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临摹难度是有区別的,临九成宫临灵飞经,可能一年半载就能具雏形,你临个米芾黄庭坚的试试,可能要更久。



一般来说,初学者临摹,打基础的阶段,当然是越像越好。如果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功底,临得像不像要看个人的现实需要,比如说意临,就是抓笔法结字的核心技巧,并不一定要跟原帖写得一模一样。



抱庸浅谈,仅供参考。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拓碑效果。


抱庸詩書


要多多的临才能像,急躁不行!



黄庭坚书法


为了把字临像,古人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摹”就是能够把外形临像的一个好办法。

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这样临摹出来的。


不过现在很少有人这样临摹字帖了。这倒不是说,这样办法不好,而是实际意思并不大。

比如说,我们“摹”字,就会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字的外形上了,对字的整体结构和神韵就会缺乏体会。

所以,后来就有了字格临摹法,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

比如“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可能大家都用过这些格子。

在这些“格子”临摹方法中,可能最受欢迎的,就要数“米字格”了。


这个“米字格”实际上兼容了“田字格”丰富了“田字格”,应该说是“田字格”与“米字格”的一个连体格。

这个格子有一个好处,就是把汉字书法“永字八法”的八个笔法走向的空间分配都划分出来了,所以,使用“米字格”可以说“八法”都通了。

所以,如果要临摹字帖临摹得像,起码“米字格”要基础使用,可以训练我们对一个字在空间分配上的合理安排。

但是,我们安排好空间分配,不等于把字临像。

为什么?因为书法有一个笔法结构问题。


无论你学习什么字体,书法都有自己的结构,而笔法结构是共同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笔、行笔、收笔。但是,不是说你知道笔法有起笔、行笔、收笔就够了,就能够做到临摹字帖很像。

我们除了要把笔法的基本结构起笔、行笔、收笔写出来,还要注意“接笔”问题,就是一笔和一笔之间的衔接呼应关系。如果做到这些了,你想临摹不像都不可能的。

如果说起笔、行笔、收笔准确完成是一个笔画的成功,那么一笔和一笔之间的关系对应准确,才是最后临摹像的保证,所以,你要临摹像,就要做到这“四笔”,即“起笔、行笔、收笔、接笔”的统一。


这样临摹字帖,不但保证了临摹的外形,也保证了临摹字帖的神韵。

因为书法的神韵,就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之中和“接笔”的微妙之中。

可是,我们很多人临摹字帖的时候,是做不到这“四笔”正确的。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四笔”,把字帖临摹的很像,就是临摹书法的成功吗?

其实,书法学习是一个像与不像的过程。我们学习书法,最终的目的是要学到书法的规律,掌握书法的规律,最后能够自由地应用这些书法规律,写出有自己思想感情的书法作品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纠结临摹像与不像的问题呢?


因为,我们按照现在一般的书法学习方法,临摹像了,将来一样就是字帖的那个样子,写不出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个问题,历史上无数学习书法的人,都要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的,是跳不出这个“窠臼”的。

但是,如果你是从笔画的规律到结构的规律,都是按照“四笔”的方法来学习书法的,那么,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虽然在严格按照字帖的笔画在写,但是,我们始终是在分析用笔的规律和具体的特点,所以,就会对书法的笔法规律有精深的理解。而不是死板的“背书”。


学习书法像与不像,不是问题,问题是要写好,好的标准就是要符合书法的用笔规律个笔法规律。

例如,启功先生临摹的字帖,都是像启功自己写的。这就是不像,但是,启功自己的有很高的书法修养和功底了,他那样写可以成功,我们初学的朋友不可能就马上成功。而且,启功先生早年学习书法的时候,可不是一下子就有“启功样”的。他的启功样临摹字帖,还是在他的晚年才出现的。

这说明,学习书法是一个修炼过程。不可能刚刚学会一个字帖就能写出合格的创新书法。

我们说的“四法”临摹方法,也是建立在有一定的书法历史知识基础上的。不可能五年就学了一个欧阳询字帖,马上就能创新了。


千千千里马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其人。

我们都知道,练书法,必临帖。不临帖,总归难以学好书法。

那怎么临帖呢?

我是这样建议的:读帖-看临-背临。

读帖,大家都懂,就是仔细研究字帖上面的字,是怎么写的,和学画画的观察类似,要看这个字的各个笔画的书写方式,这一笔和那一笔之间的位置关系,整体的布局等等;

看临,就是一边看着,一边临摹。一边写一边看再继续写。

背临,就是看完这个字,合上字帖,马上可以按照字帖写出来。

回到你的问题,总是临不像,那就要返回去看上面的三部,是哪一个没有做到。

至于您说的临帖不像会进步吗?当然会进步,只是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就因人而异了。


其人墨坊


这个问题要从两种情况类型来说。

第一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初学者来说的。但凡古代筛留下来的法书名帖都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有口皆碑的艺术品。对于初学者的我们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继承。而不是空中楼阁的创新。比如拿楷书来说,不管你学大楷或小楷,第一步要做的是写象。就是照葫芦画瓢,对所学范字要有敬畏感,要忠诚于原做,只有尽可能写象才能继承范本中的技法精髓。比如你学习唐楷欧阳询的钩,你就不能用颜柳的钩去代替。而是要通过技法研究去继承他的钩的写法。欧体险绝,你就不能把他写的过于秀美平整,而是力求险绝。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改变。这就是初期学习要遵循的原则。

在继承学习技法的同时,你的书写习惯、结体习惯和用笔习惯会随之而改变。你的字就会变成“欧体”或者“颜体”或者“王体”等等。

等你继承了某一个大咖的七八成技法后,你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做一些合理的变化,记住是合理的变化,就是说不能天马行空的任笔为体,把传统丢在一边。

上面说的是针对初学者。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书法技巧和书法美丑辨识力的朋友们来说,根据需要不一定要临象。比如你学习米芾的《苕溪诗帖》和《蜀素帖》你只是喜欢前者的厚重爽利的笔画特征而喜欢后者的汪洋恣肆。那么你临帖的时候就要有所侧重,吴琚在学习米芾的时候就只重前者,这是他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所以说,临帖不象会不会进步要看你处在哪一阶段。

最后我沿着你的话说:临帖太像了会不会进步?请各位回答!





灵锐艺术


学习书法,临帖是必然的,也是一辈子的功课,不同的学习阶段临帖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初学书法建议还是要以像为主,将字帖里的信息尽可能的表现出来,这是我们学习古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初学书法临帖要临像,方法很重要,首先要做到读帖细致入微,将所临字的笔画之间的关系、左右之间的关系、上下之间的关系、内外之间的关系等都读明白,做到胸有成竹这是前提条件。临写时眼神还需在原帖和纸之间相互照顾,尽可能的做到像极原帖。



有一定书法基础之后,临帖可以有所取舍,或取其笔法,或取其字法,或取其章法,或取其墨法,或碑中掺入帖意,或帖中掺入碑意,总之,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要带着创作的意识去临帖。


古风书法


书法临帖总不像,会进步吗?答案是肯定会的!像与不像由于个人的鉴赏力,领悟力、模仿能力差异所致,更多是进步程度的差别。原因在于刀磨久了非利即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发现不像说明鉴赏能力在提高了,就是最大的进步。发现差异才会纠偏,不怕不识货,就怕指鹿为马,将明显差异视而不见,自欺欺人。

就学习书法过程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入帖期:分为选帖,读帖、描红、摹写(用淡墨定好字框架结构再临)、对临、背临、意临这一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归零心理,既然认可了此法帖,就要严肃态度,认真对待。将自己以前所学的东西清零,形成明显个人习气的东西隐藏,尽量保持所学字帖原貌。原始天然的,原汁原味最可贵!很多人甚至一些名家将自我个性及习气加入所临帖中,不伦不类,还为自己狡辩说临帖无需像,更不需要尽量接近原帖的面目。客观而言,百分之五十的相似度,似是而非临它做甚?极具个人创意,个人特色的东西入帖阶段不需要,而应该是在出帖阶段加以彰显,否则即是张冠李戴。

2、过渡期:是闭关修行,苦行僧期。是将以往修为与了然于胸新学法帖进行取舍,去粗取精,兼收并蓄、融为一炉。多一分原帖味是固步自封,学死书,了无新意。少一分原帖味又无出处乱写一通,不免流俗。如何拿捏,掌握分寸,是考究临帖者融合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最好指标。因此,过渡期是混乱期,独木桥、鬼门关,能不能推陈出新,在书法界或历史留下自己的轨迹,就看个人造化了。

3、出帖期:是达摩面壁进而化茧成蝶期。打破所有条条框框,是将有变无,又将无变有的过程。已经冲破牢笼的束缚,成功将个人的学识,审美观、习性、偏好、个人标签与所习字帖高度融合,推陈出新,别具一格,以创新面貌示人,得到业界的认可,祝福!

世上集大成者,成功者!为人所称道。但事实上,创新与守旧的临界点很难把撑,稍纵即逝的成功机会也只有极少数人能抓住。











谢锡宙


一、书法临帖为啥总是临不像?

临帖是初学书法的唯一门径,也是很多书法家的终身日课。张芝学书“池水尽墨”;号称五百年来第一人的王铎,成名之后,仍“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临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临帖过程中,初学者都会碰到“临得不像”的问题,绝无例外,当然,书法天赋突出者,这个过程会短一些。

笔者研习书法三十多年,也算得上“过来人”了,深感“临得不像”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点画位置书写不准确

单字要“写像”,点画位置必须准确。楷书启蒙,为什么多用米字格、九宫格?主要就是帮助孩子们用眼睛来观察点画的位置。另外,我们发现,有一定绘画基础的人,临帖往往比一般人“写得像”,其实也是点画位置比较到位的结果。

2.点画形态书写不准确

点画形态不一,长短粗细最为显著,其次是方圆曲直、轻重快慢等。临摹者对这些形态观察得越仔细,书写也就越准确。点画形态写得“不像”,大多是观察不到位的结果。

3.点画用笔方法不准确

有时,我们发现,即使点画位置书写准确,点画形态观察无误,写出的点画仍然不太像,这就一定是用笔方法有问题了。因此,点画形态了然于胸之后,不忙下笔,我们应该去深入思考一下:怎样起笔?行笔?收笔?如何藏锋?侧锋?回锋?哪里该轻?哪里该重?哪里快?哪里慢?把点画书写过程予以“还原”,有助于领会笔法。

4.章法表现不准确

临摹行书、草书作品,章法问题也极为重要。对于初学者而言,首先要关注上下字的连缀关系。书法中的所谓“行气”、“节奏”均以此为生发原点。局部的章法,则基于上下左右各个相邻单字的分布安排:大小、正侧、疏密是最明显的体现。

二、临帖不像会进步吗?

临帖不像对书法进步确实有影响,因为这关系到学习书法的信心。但它不是影响书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习书者应该正确看待。

“像”与“不像”并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正确认识“像”与“不像”,对初学者来说,“过来人”的引导,自有其特殊价值。对此,我以三十多年的书法实践,谈三点体会,共初学者参考:

1.开始“不像”,不必沮丧,持之以恒,必有改观。

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功夫的积累,书法也不例外。只要保持兴趣,长期临摹,积极思考,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进步是可以期待的。当然,人的天赋参差不齐,有的进步快些,有的慢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从“不像”到“像”,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习书者的笔力在自然增长,对单字结构会日益熟悉、对作品章法会渐有心得,久之,水到渠成,登堂入室,就可以尝试进入创作层次了。

2.临得“很像”,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书法家。

举个例子:历史上学欧阳询楷书,“像”者众多,清代黄自元、当代田蕴章堪称代表,但他们的书法成就,并没有得到书法界的认同。所以,天分一般的初学者,临摹楷书能达到八成以上的“像”,就应该有勇往直前的信心。

3.行书、草书作品,临“像”难度更大一些,作者也不一定能够重现原作。

行书、草书,变化丰富,飞白、牵丝等偶然效果,也不可复制,刻意追求“逼真”,实在没有必要。初学者临摹到七成以上的“像”,即足以充分感受到所临作品的艺术魅力,心得、收获应该也可以满足了。


王焕林书法


古代有“智永练字,退笔成冢”,怀素种芭蕉学书,张芝临帖池水尽墨的典故,诸如此类案例不胜枚举。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很多书法家应当每坚持天的日课。

书法临帖总是临不像,此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其中原因。临的不像问题不外乎两个地方:一个是眼、一个是手,没有到位,这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十分必要且重要。

首先,要明白眼睛应该观察名家字帖什么?

第一,点画的形态,包括:

1.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轻重笔画的粗细

2.笔画的大小

3.笔画的长短

4.笔画的方向

5.笔画的快慢


每个笔画都由多个分解动作组成,观察一个笔画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眼睛看到了能反应到大脑里成为具体的分解动作,这样写出来的每一个点画才可能与字帖一致。

第二,点画的位置,包括:

1.每一个部分第一笔的起笔位置

2.主笔的位置

3.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对应位置

4.左右或上下之间的配合位置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中篇之准”说的就是笔画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准确了,字形结构也就基本准确了。位置关系需多推敲,可能一个字要书写很多遍,每一次都把位置关系做的离字帖更接近一些。

第三,结构的把握,包括:

1.字的正侧

2.字的大小

3.字的外轮廓

4.字的收放关系

5.空白处的形态

6.字内最大空间

7.字外最大空间


“计白当黑”说的是空白处的重要性。当黑处的笔画写准确了,谁能把白处观察到位谁就能把握结构上更重要的要点。结构的把握靠的是不断的分析、思考、调整,才能和字帖更近一步的接近。

第四,章法上的把握,包括:

1.单字轴线的观察

2.整行轴线的变化

3.整行外轮廓的变化

4.字距的大小

5.行距的大小

6.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关系

7.整篇的节奏感、起伏变化


章法是一件书法作品给人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也是比较难把控的,章法的临摹是在字法准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件书法作品的气息、灵魂的体现。

其次,在眼睛观察到位的基础上,我们的手需要跟上眼睛,能够用笔表达出我们的所见,才能把读帖变为临帖。

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训练对毛笔的控制能力:

1.线条的流畅性

2.线条的提按

3.线条的节奏

4.线条的质感

5.线条的厚度

6.弧线与直线

7.转笔与折笔、翻笔

8.绞锋的使用


控笔能力训练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的手随心所欲的控制毛笔,表达出眼睛所观察到的一切细节,是临摹的像的重要要求。 这个时候水到渠到,弄明白了临帖不像的前因后果,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了。

最后来回答临帖不像能不能进步这个问题。

1.在初学毛笔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尽全力追求和字帖像,“花最大的功夫打进去”,开始的实临是进入书法学习的最直接的路,开始不像不必气馁,任何技法的学习都有一段孰能生巧的过程,坚持读帖、临帖,让自己心手相畅,临摹时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是临摹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


2.“花最大的勇气走出来”。临摹是一位学书者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从开始的像,到慢慢的不像是一个正确的过程。为什么不像还正确了呢?是因为这个时候在临摹时我们会寻找自己最需要的元素为我所用,也就是所谓的意临。王铎就有很多意临的草书作品传世,意临体现了一位书者的思考和对书法的理解。

3.每个坚持下来的书者人都有从不像到像再到不像的一个过程,这一定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只要静心,坚持临帖,方法正确,一定会一日有一日之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