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到底怎么处理?这6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小区有一位小男孩壮壮,楼上跟他一起玩的的孩子,几乎全都受过伤。因为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动不动就打人,有的妈妈能及时把自家孩子拉开,有的妈妈一眼没看到孩子就受了伤。但不管怎样,孩子毕竟是孩子,在院子里遇到了还是会一起玩,壮壮妈也很无奈:“我现在都害怕带他出门,一出门就是不断的给别人道歉,家长好说话的道个歉就算了,不好说话的,难听的话听得我脸上也挂不住。”

这也难怪,毕竟谁家的孩子都是宝贝,当自己孩子攻击了别的孩子,别的家长不管说不说,心里都不会舒服。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解决问题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以后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到底怎么处理?这6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家长不了解原因,直接解决后果

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了攻击行为,打人、咬人、推倒等等,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不先搞清楚原因,就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

1、简单粗暴型

孩子打人了,父母第一反应:“怎么能动手呢,现在就开始打人,不管还了得。”然后拉过孩子就是一顿打,简单粗暴的期望疼痛能让孩子长点记性。孩子打了人,先打一顿再说,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因为毕竟是自己孩子犯了错,先打为敬,这样也能堵住对方父母的责难。

对方父母一般看到孩子被收拾了,大多会就此作罢,甚至会拦着不让,但父母解决问题采取的暴力方式,孩子看在眼里,攻击行为只会变本加厉,因为父母已经示范了方法。

2、护犊子型

小男孩动口咬了小女孩一口,胳膊上立马出现两排牙印,女孩哭的撕心裂肺。女孩妈妈过去找男孩家长理论,男孩家长说:“你女儿不惹我儿子,他怎么会咬她?再说孩子已经道歉了,你还这么不依不饶。”

这就是典型的护犊子,不论事情究竟怨谁,只知道保护自己的孩子。护犊子的家长,只会让孩子学会推脱责任。

3、家长对干型

一起玩耍时产生矛盾,朵朵的脸上被同伴抓出伤痕,朵朵妈心疼坏了,责怪同伴为什么要动手,把脸抓坏了怎么办?而同伴家长认为,朵朵妈的吼叫吓坏了自己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吵起来,甚至演变成动手,把孩子之间的矛盾演变成双方家长的矛盾。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到底怎么处理?这6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攻击性行为出现,原因很重要

3岁前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攻击行为,更应该注意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1、无意识攻击

1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能力控制自己胳膊,并做出打人的动作,这时候他们发现小手竟然有这样的功能,会觉得是很有趣的事情。学步期的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喜欢用肢体来交流表达。有时候孩子打到父母,父母会觉得孩子很可爱,表现的很开心,所以他并不清楚打的真正意义。这只是孩子正常交流的方式,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行为。

2、获得型攻击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或者小伙伴的注意,也会产生攻击行为,特别是长期被父母忽略的孩子。即使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要能得到父母的注意,他们也会乐此不疲。

3、表现型攻击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无能,会产生想展现自己很强大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攻击行为。孩子得不到表扬和认同时,会认为是自己不足够强大的原因,用攻击别人的行为来展现自己足够强大。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到底怎么处理?这6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要怎样处理?

当孩子的语言还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时,出现攻击行为是很常见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每个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引导。

1、防患于未然,让孩子学习表达友好

平时和孩子玩的时候,家长要有意识的教孩子如何表达友好。孩子和娃娃一起玩的时候,要告诉他:“轻轻地,温柔的”并示范给他看。小伙伴来家里玩,教给孩子怎样分享玩具,怎样表达对小伙伴的喜爱。即使孩子的语言不完善,也可以教他们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友好和礼貌,尽早教会宝宝一些简单的问候方式来替代“打人”,比如“飞吻”、“抱抱”、“拉手”等。

2、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后果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动手了就火大,记得先处理情绪再客观的处理问题。当孩子出现了攻击行为,仔细问完原因,告诉宝宝打人这个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孩子之间的行为往往不懂分寸,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家长发现出现攻击行为时,要第一时间制止,告诉孩子,解决问题可以选择更友好的方式方法。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到底怎么处理?这6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3、明确表达攻击行为不被允许

多数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做的是攻击行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做事。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最需要的做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他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把孩子转移离开当前的情境,平静但坚定的告诉他:“不能打 /咬小朋友。”用这种方式既阻止了孩子的行为,又可以让他平复下来,认真听家长讲话。

4、帮孩子看清自己的情绪

“妈妈知道你很生气,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是因为你的玩具被抢走了吗?”

如果孩子还小,不能用语言表达,可以借助手机或者网络表情符号协助孩子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认识和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果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家长就可以用语言词汇来帮助他们梳理情绪。

确认孩子的真实感受,然后才能接纳了解,分析来源并适当的处理。情绪的存在是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他的存在,当情绪被家长看见的时候,会更愿意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然后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想法和情绪。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到底怎么处理?这6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5、争取得到别人的谅解

如果孩子有错在先,父母要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责任,诚恳的向别人道歉,争取得到别人的谅解。不要强硬的逼迫孩子道歉,要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再真心实意的去道歉,效果会更好。

6、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很多时候,父母遇到问题,自己的情绪就很难稳定,不自觉的就采用了指责或武力解决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期的孩子是崇拜父母的,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正确的生活环境。

妈妈刚把房间收拾好,孩子马上就弄的又脏又乱,妈妈如果很生气,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情绪有些激动,需要自己单独呆一会。等到自己的情绪平复以后,可以告诉孩子:“妈妈觉得自己劳动成果,没有被珍惜和尊重,觉得很难过。”然后邀请孩子一起收拾房间,并一起探讨在家里怎样玩可以不把房间弄脏,比如说可以在指定区域或房间随意玩耍,但是客厅等公共空间需要维护清洁。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大玉儿,一位有想法的妈妈,用文字传播育儿经验,关注 看更多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