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有哪些值得借鑑的教育智慧?

漢字漢子


《西遊記》最值得稱道的是,它首屈一指的浪漫主義的手法。曾經何時,文學上爭論誰是浪漫主義的先河者,那個國家的浪漫主義在世界文學史佔一席位置。這個有何價值?我們關心的是它散發出來無法替代的能量,它給後人開拓了無窮盡的想象智慧。

在現的生活中,經常聽到某某人說某某的婚姻辦的非常的浪漫,或者說某某夫妻又出旅遊啦,他們的生活蠻浪漫的。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某某這頓飯吃來浪漫的,或者誇車輛駕駛的浪漫。因為浪漫是一種經過發酵後產生出來的藝術細胞,它有想象的空間和美的包含在其中的成份。

一切遊戲軟件開發,可以說都是起源於《西遊記》這個祖師爺的垂直引領。妖怪可以變人,人可以變動物,在現今當中可能嗎?在書裡,行者有72個變法,不過現版中,誰見過變現的。但是在想象的領域裡,它們的詭異行為暢通無阻,它們的洞察變化無窮。是不是,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才有了火箭導彈的發明?不管怎麼說,任何的科研產品,得先有理論,這個理那個論就是無邊無際的想象。最近的黑色科技,5G手機加密技術,正是源於量子的打造獨享的成果。

《西遊記》的浪漫主義,一直為後人稱道,它的強大想象力,讓讀者置身於萬水千山的遐想中,可見它在文學造詣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近期在旅遊時參觀了中外的名建築,它們保存了百年能夠留下來,與建築設計大師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有關,設計者們,匠心獨運,細到細處,情到何處,這種審美令人折服感嘆。我們在文學上強調細節的重用,是的,在建築上也是如此,可以說沒有這些與眾不同的細節,它們也就不可能成為傳世的作品,能夠風流了整整一個世紀啊!

《西遊記》的大浪漫主義,變化莫測的想象力,遺憾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承。待見,囯內文藝作品彷彿是土豆裡吃不出芋頭的味,在國際文壇上更是乏善可陳。還有服裝設計呆頭呆腦,毫無生氣。最近在旅遊時觀瞻,咱對做外貿的老闆們說,你們的商品像克隆的一樣,誰買?當然,冤大頭是廠家!設計生產,找葫蘆畫瓢,浪漫主義想象力見鬼去了。景點修舊不如舊,修繕一新變成商家,煮鶴焚琴。千錯萬錯,教育的錯!國家曾經時期,實用主義氾濫成災。一晃,延誤了幾代人,至今還沒有走出這個坑坑來。8-30(松江居家)

照片拍攝地甘肅天井峽景區《想象的空間》2019-7-下旬

 

 





山水容態


1.在《西遊記·第十二回》裡,三藏即將上路西行,太宗以素酒一杯,為其餞行,在三藏即將要飲的時候,只見太宗低頭,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此去,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可進此酒一杯,勿忘: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記得電視劇《亮劍》中楚雲飛離別大陸時,只帶走一抔泥土,二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在此細微之處得以體現。

2.在《西遊記·第二十四回》中,唐僧認為一路西來,遇到的山水都是那嵯峨險峻之處,到了萬壽山見此山幽趣非常。唐僧以為已經離靈山不遠,孫悟空卻說道:才走了十分之一不到的路,並且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大概的意思就是,只要你誠心向佛,心中有佛,便處處是佛。

記得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著名武將西鄉隆盛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這話說的很有道理,人只要做了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又能什麼好後悔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3.《西遊記·第三十八回》中曾經寫道:別有世間曾未見,一行一步一花新。大概的意思就是

世上有許多你不曾見過的風景,多走一步就能看到另一個天地。


中天月孤流


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一一列舉了。



一、配合默契的團隊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玄奘是他們的領導,雖談不上身懷絕技,對佛經卻有獨到的見解,深入的研究和執著的追求。也正因此,他才得到了當朝皇帝的大力支持與觀世音菩薩的一路指點,這也是他去西天取經的堅實後盾。再來看那三個不同凡響的徒弟:孫悟空七十二變,火眼金睛,騰雲駕霧,承擔著保衛師傅的安全工作;白龍馬擔任司機,承擔交通任務;實力相對較弱的沙悟淨和豬悟能負責行李馬匹。不同的分工取決於他們自身的優勢,使他們各自的本領都發揮到最佳效果,才保證了取經路上的一路和平。雖然其中困難重重,幾個人也有摩擦,偶爾出現幾個不和諧的小音符。但因為他們能優勢互補,目標一致又各司其職,所以,最終因他們的配合默契的團隊。



二、確立奮鬥目標與實現目標的策略值得我們借鑑 去西天取經寓意著一個團隊共同的目標,在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有很多人在努力,在關注。雖然一路上千山萬水艱險、妖魔鬼怪不斷,困難阻礙重重,但最終還是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都得到了解決。



三、堅定,徹底的鬥爭精神 西天路上孫悟空以力保唐僧取經為神聖使命,“降妖服魔”責無旁貸。一根如意金箍棒“掃盡天下不平之事,除盡天下不仁之人”,“敢問路在何方!”的英雄豪氣躍然紙上。什麼妖魔鬼怪,什麼美女畫皮,什麼刀山火海,什陷阱詭計,孫悟空萬難不屈,百折不回,頑強與之奮戰,直至最後的勝利。八十一難之中,無論是“黃風怪”,還是“大蟒精”,抑或是“白骨精”等等,孫悟空那種除惡務盡,決不與任何邪惡勢力妥協的鬥爭精神貫穿取經始末。




80後影視小天地


《西遊記》中有太多經典而有教育意義的橋段,就不一一贅訴,主要的幾個大致瞭解一下。

第一,可以學習一個頑劣孩子的教育方法。孫悟空就是一潑猴,不僅長得不好看,而且脾氣秉性也十分暴躁,他性情頑劣,易動好殺,而且目中無人。可是唐三藏在取經這一路上,硬是把一個當年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教育成為最後護送有功的鬥戰勝佛。

這不僅僅是一個緊箍咒的問題,當年的孫悟空可以砸天庭打玉帝,大鬧蟠桃宴,見到觀音大士也是飛揚跋扈,其實他自己沒有發現,取經路上他見到觀音都是雙手合十,尊稱一聲菩薩。這就是潛移默化的改變。

第二,可以看一下團隊的管理。取經這個小團隊中孫悟空那是飛揚跋扈不服天朝管,有能力但是也能惹禍,典型的李雲龍式人才;豬八戒是個好吃懶做還能抱怨,天天都在散播負能量,一遇事情就想要散夥;沙和尚是個只管自己幹活,不能帶動他人的老實人。可就是這個現在人看起來到處都是問題的團隊,最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

取經團隊靠的是什麼,是團隊文化,也就是信仰。靠的是唐僧的調停,對於不服天朝管的人我們有緊箍咒,對於懶人我們有悟空的金箍棒,對於老實人我們不欺負。這才是一個團隊應該做到的。

其實《西遊記》中很多可以教育人的地方,我只是選則兩個簡單說一下,希望大家海涵!





紮根黑土地


個人認為:

1/四個人有四種性格,唐僧是悶騷型,孫悟空是執行力型,豬八戒是表現型,沙和尚是溫和型,性格的人代表四種,典型性的人格

2/實際上,西天取經的過程是一個人格修煉的過程,歷盡千難萬苦,每個人在困難當中都表現出自己人性的一面,孫悟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豬八戒貪吃貪喝,自私自利,膽小怕事,喜形於色,沙和尚,少言溫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唐僧理想遠大,本領不足…每一個人都在自己西行的路上遇到和自己不同和相同的夥伴和敵對,克服內心的十萬大山,妖魔鬼怪,最後取得真經。

3/人生出發的時候都有滿懷希望和美好憧憬,走向自己心中的聖地,但有些人走丟了,有些回頭了,有些人倒在取經的路上,有些猶豫徘徊…最終取得真經的人,是朝向理想堅持下去的人。


方麒光


《西遊記》中有哪些教育人的智慧呢?這問題應站在“四大名著”的立場上來看,不然人的視野會縮小在一個極小的圈子裡很難看的清,因《三國演義》詮釋的是平天下的事,《水滸》詮釋的是治國的事,《紅樓夢》詮釋的是齊家的事,而《西遊記》詮釋的是修身的事。所以說,這“四大名著”總體上來看就是一個孔子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宇宙的命運,家國的命運,人類的命運,都在一個道法自然的輪迴之中,什麼是道法自然?從古至今,唯老子給人類留下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經驗,《西遊記》所詮釋的一箇中心思想就是孫悟空,孫悟空到底是誰,吳承恩給人類的解釋是唯有如來佛知道,那麼如來佛到底是誰會有誰知道呢?唐僧知道嗎?唐僧如果知道了怎會凡事都離不開孫悟空的幫忙呢?這樣看來,知道如來的人只有孫悟空了。佛教給中國人帶來了一個孫悟空,而道教給中國人帶來的一個是王令官,那麼伊斯蘭教,基督教給人類帶來了一個什麼教官呢?這個問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應該有所重視,因人的意識十分複雜,隨心所欲的習慣很難察覺,一不留神就會像孫悟空似的跑到十萬八千里的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的一個行為習慣,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滴水穿石的境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