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這件事情一定是這樣的,

他充滿自信的一錘定音,全然不顧周圍人異樣的神色。

臉上的自豪與自得,使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結論中充斥著的偏見與謬誤,他卻絲毫沒有意識到,

但我們可能均是如此,

無知。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沒有分界的

博學與無知

不知道自己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柏拉圖

我們可能均是如此無知,但我們卻很難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或者說是我們不願去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我們可能均是如此無知,我們終究是無法像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認為的那樣,愈學習,愈會發現自己的無知。

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具有一定的思維謬誤,卻無法自知,從而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誤。

對事物虛假、錯誤或是荒謬的認知,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之中,這源自於博學與無知之間並沒有一個涇渭分明的分界線。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01 博學

人因為博學才謙遜,因為勇於犧牲才力量無比——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我們對生活中的各類事物不斷學習、積累的經驗與知識,這些經驗、知識可以在社會交互過程中具備價值。

當我們在某一領域具有一定的經驗、知識,那麼對於處於領域外的人來說,我們便具備了被稱為博學的基本條件。

但經驗與知識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更新,不斷對經驗與知識進行更新與改善的。

在對領域內經驗與知識保持著不斷更新,並逐漸延伸至多個其他領域,最終便可以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博學的人由於對知識具備謙虛態度,可以認識到世界中知識的無窮,反而會隨著知識掌握的豐富,從而更加的認為自己“無知”。

遺憾的是,相較於博學的“無知”,我們在本領域具備一定經驗、知識後,卻很難對現有知識進行更新與改善,反而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02 無知

如果你是聰明的話,你會了解自己的無知;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就是愚昧——讓·雅各·盧梭

我們每個人從孩童成長為成年人,都在社會中學習到了各種經驗與知識,我們得以憑藉這些經驗與知識參與到社會的價值交換之中。

這些經驗與知識除了為我們帶來金錢、情感上的收益外,也使我們志得意滿,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這使得我們敢於對我們並不完全深入的領域、知識、事件發表意見,並固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於是我們開始變得無知,但無知可能並不是最可怕的,更為可怕的是,我們不僅無知,還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我們不是在拒絕改變、拒絕反對的聲音、拒絕他人的懷疑,而是堅信自己是完美的、正確的、毫無錯誤的。

但我們並非“無所不知”,而是“一無所知”。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無所不知的

一無所知

無知就是無知,誰也沒有權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東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博學的“無知”,無知的“無所不知”,衍生出了兩種極端對立的群體,一方推進著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一方自怨自艾,抱怨著世界的不公。

但我們並不是生來便無知的“無所不知”,相反我們生來便清晰的知道我們是一無所知的,我們抱著謙卑的態度學習這個世界。

但當我們得以在這個世界中,擁有一定的知識、經驗甚至於地位後,便不再認為自己“一無所知”。

許多人認為,這是訴諸權威所導致的非形式謬誤,出現於自身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後,受社會評價影響導致的“自身權威化”延伸。

但實際上,這可能並不僅僅是訴諸權威導致的非形式謬誤,而是出自於多種因素交織影響下的多重謬誤。


01 被高估的實際能力水平

我們在感知外部環境中的事件、人物與場景時,往往由於心理、生理與情境等因素,而使我們的知覺過程、結果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往往是出於我自選擇性的。

心理學家大衛·鄧寧與研究生賈斯廷·克魯格,提出了鄧寧、克魯格效應,指的是當我們處於能力欠缺的情況下,往往由於思維的欠考慮,而高估自己的實際能力水平、無法客觀的評價他人能力,從而進入了自我營造的膨脹之中。

正如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說的,無知比博學更容易使人產生自信,因為我們能力、思維的受限,從而無法正確、客觀的評價自己、他人,所以固執的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這種固執的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不僅是來自於我們思維的侷限性,畢竟我們的心理會受社會影響因素而產生變化。

這種“無所不知”,顯然是不會受到社會評價認可的,因此無知的“無所不知”會受到他人的不斷排擠、否定甚至是打壓。

但即使是受到排擠、否定甚至是打壓,我們仍堅定的相信這是來源於他人的嫉妒,而非我們自身的“無知”。

顯而易見這種心理與社會的抗衡,是會使我們利益、情感受損的,但為何我們仍無法從中掙脫?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02 被高估的自我評價

有趣的是,那些固執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人,並非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做出的滑稽偽裝。

他們並非偽裝,而是真真切切的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並且他們在高估自己水平的同時,也在降低對他人能力的認可。

但雖然他們在降低對他人能力的認可,並不代表著這是出自於認知中,他人能力低下對自身的襯托。

“他們是由於認為自身無所不知,從而降低了對他人能力的認可,而非是由於對他人能力的認可降低後,襯托出的自身能力很強。”

心理學認為,個體總會高估自身的實際水平,在對自我進行評價時,更傾向於對自身能力的“拉抬”,這種現象被稱為烏比岡湖效應,又稱自我拉抬偏差。

這種自我拉抬偏差,普遍存在於社會中的各個層面,隨著社會水平的發展與綜合治安的提高,我們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後,更傾向於獲取更為高級的情感需求。

而人類的社會性,使我們需要從他人的認同、讚美中獲取自身的價值,因此我們為了獲取情感上的慰籍,傾向於評價自身具有更好的能力,從而產生使我們去追尋更多的生活動力。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會對自身的能力進行高估,但大部分人不會將自己高估至“無所不知”的程度。

但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確實可以看到一些固執的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人,產生這種區別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歸因模式。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03 偏差的歸因推理

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乞討快樂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動的受唯樂原則的調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我們在世界上生活,不僅需要與世界進行接觸從而對世界產生認知,我們還在時刻的觀察自身,對自身進行認知。

在認知的過程中,我們會根據他人或是自己的行為、心理,對其產生的過程進行歸因推理,從而找到解釋我們行為與因果的推論。

但這種解釋與推論,很多時候並非是客觀、準確的,由於心理防衛機制的存在,我們的解釋與推理,常常是具有偏差的。

我們需要通過心理防衛機制,來避免我們受各種有意、無意的焦慮、痛苦、緊張、尷尬等負面心理的影響。

而心理防衛機制中的自私歸因偏差,為了服務於我們自身的自尊與榮耀,則可能會使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人類具有社會性,他人的負面評價會使我們自尊心受損,而他人的正面評價會使我們具有榮譽感。

我們傾向於保護自尊、獲取榮耀,但自身的能力可能無法填補我們的慾望,這便是我們產生了認知失調。

在認知失調的情況下,我們通過自私歸因,來將積極、正面的內容歸因於我們自身的品質特點;將負面、消極的工作失誤或是外界貶低,歸因為外界的嫉妒、環境、運氣。

任何外界的打壓、不屑或是反對,都被我們歸因至嫉妒;我們的所有失誤、錯誤都被歸因為環境與運氣,長此以往,我們真切的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我們從來便是

一無所知

那些不曾被表達的情緒並沒有死去,它們被活著埋進土裡,註定在某一天要以更醜陋的面目爬出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於心理防衛機制,使我們陷入自我拉抬偏差的鄧寧-克魯格效應之中,不僅外界對我們進行了負面的評價。

更為嚴重的是,我們自身陷入了志得意滿的危險境地,使我們長久的受限於成長停滯的狀態之中。

這種成長停滯,是個體將被社會逐漸淘汰的先兆,隨著競爭力的不斷下滑,最終使我們失去現有的地位、知識與經驗。

這是一個不斷退行的過程,每個人都將在這種退行中感受到真實的痛苦,但當我們感受到痛苦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


01 接納自己

有時候你必須跳出窗外,然後在墜落的過程中長出翅膀。

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大部分人毫無疑問的會說出遇到問題,便去解決問題,這是大部分人的處事思路。

遇到問題便去解決問題,這並沒有任何錯誤,但我們需要認識到其中的一個重要前提,那便是“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的”。

我們不可能將人生中的所有問題,都一一的解決,那些涉及到先天、環境、他人的許多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是無能為力的。

但如果我們固執的認為,人生中的所有問題都應被解決,那麼我們便會進入一種強烈的認知衝突之中。

我們將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歸因到自身能力不足,則會使我們產生痛苦與焦慮,於是出於心理防衛機制,我們產生了自利歸因偏差,使我們認知重新協調。

但這種認知協調,卻導致了我們的退行與痛苦,因此,為了避免觸發這種具有偏差行的心理防衛機制。

面對我們努力後卻仍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學會釋然,我們必須承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在公開場合侃侃而談;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成為一名科學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便無法成功,如今社會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數不勝數,我們何必執著於不適合的,而去放棄屬於我們的?

接納自己,便是接納問題不會都被解決,便是接納我們力所不能及,便是接納我們永遠不會完美。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職場中“退行”的痛苦,源自我們自信的“無所不知”

周圍喧囂的聲音逐漸增高,人群中是不屑的面孔,

他終於敗下陣來,承認、接納自己的“無知”,

所幸,這還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